APP下载

基于F、H群体创新构建“饭圈文化”的城市社区文化研究

2020-04-15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有偿买菜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变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杨敏认为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重要表达,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则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具体反映[1]。如何有效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大多数学者提出以文娱为主的建设方式,杨天宏认为合唱艺术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2];王列生认为社区舞蹈能够刺激社区文化活性[3];赵述强认为体育是居民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区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各项文娱活动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但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会资源的配置仍存在问题,社区居民文化成果的共享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既有研究成果提出的文娱类方式以外,通过挖掘城市社区居民构建新型关系进而丰富社区文化的可能性,将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城市社区内F和H群体两群体进行探究。F群体指时间富裕、拥有充足劳动力的人群,大概包括:退休人员、全职爸妈、隔代家长、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H群体指上班族,大概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公司企业单位人员、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其他临时工作人员。

采用随机抽样法,共计发放问卷400份,F、H群体各200份,有效回收问卷为385份。F群体有效回收率为96.00%,其中退休人员占24.00%,全职爸妈占24.00%,隔代家长占19.00%,自由职业者占27.00%,失业人员占6.00%。H群体有效回收率为96.50%,其中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占13.00%,公司企业单位人员占36.00%,自由职业人员占19.00%,个体经营者占11.00%,其他临时工作人员21.00%。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分析,了解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问对F、H群体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其建立新型关系,促成“饭圈文化”的可能性。针对F、H群体分别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填写、实际情况分析两部分。使用Excel 2016 对回收样本数据整理归类,SPSS 19.0 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F群体供给条件与意愿

2.1.1 F群体供给条件分析

51.04%的F群体几乎每天都可以自己买菜做饭,25.00%经常都可以,只有6.25%偶尔可以,2.08%完全不可以。即90.00%以上的F群体都有时间可以买菜做饭。

2.1.2 F群体供给意愿分析

27.08%的F群体非常愿意有偿提供给同小区居民就餐(以下简称供给意愿),34.90%比较愿意,18.75%持中立态度,只有15.63%不怎么愿意,非常不愿意的占3.65%。总体来看,大多数F群体有提供就餐的意愿。

2.1.3 F群体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对F群体供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如表1所示,发挥富裕劳动力增加收入的意愿、邻居关系、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的意愿以及请同社区居民到家中吃饭的经历对其有显著影响。其中发挥富裕劳动力增加收入的意愿对其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邻居关系。

2.2 H群体的需求情况与意愿

2.2.1 H群体的需求情况

结果显示,相比餐厅等饭食,H群体对家庭厨房饭食的态度为:非常喜欢的占39.38%,比较喜欢的占30.05%,持中立态度的占29.53%,只有1.04%的H群体不喜欢,非常讨厌的群体为0。即:约70.00%的上班族更偏向食用家庭厨房的饭菜。

表1 供给意愿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H群体能够买菜做饭的频率结果显示如下:几乎每天都可以买菜做饭的占20.21%,经常可以买菜做饭的占22.80%,买菜做饭时间不固定的占19.17%,偶尔有时间的占30.57%,完全没有时间的占7.25%。即57.00%的H群体没有充足时间买菜做饭。

从以上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喜欢家庭厨房伙食的H群体占大多数,但大多数H群体没有充足时间买菜做饭。

2.2.2 H群体的有偿就餐意愿分析

16.58%的H群体非常愿意到同小区居民家有偿就餐(以下简称有偿就餐意愿),比较愿意的占29.53%,可以接受的占25.91%,不怎么愿意的占26.94%,非常不愿意的占1.04%。即约46.00%的H群体有较高有偿就餐意愿,72.00%的能够接受。

2.2.3 H群体有偿就餐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H群体有偿就餐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由表2所示,性别、收入水平、工作繁忙程度、吃外卖的频率、对家庭厨房伙食的需求、做饭水平、邻居关系、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去同社区居民家就餐的经历对H群体有偿就餐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的意愿对H群体就餐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邻居关系、收入水平。

表2 就餐意愿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2.3 社区邻里关系分析

2.3.1 社区邻里关系现状

结果显示,F群体中与较多同社区居民认识或关系较好的占44.79%,与部分同社区居民认识或关系较好的占30.73%,只与小部分同居民接触的占14.06%,与同社区居民基本上是点头之交的占6.77%,几乎不认识同社区居民的占3.65%。整体来看,70.00%以上的F群体与邻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

H群体中与较多同社区居民认识或关系较好的占19.17%,与部分同社区居民认识或关系较好的占33.68%,只与小部分同居民接触的占22.28%,与同社区居民基本上是点头之交的占11.92%,几乎不认识同社区居民的占12.95%。即少于一半的H群体与同社区居民有较好关系,也有约一半的H群体与邻居接触得不多,邻里关系比较冷淡。

2.3.2 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的意愿分析

结果显示,F群体中非常愿意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的占36.46%,比较愿意的占40.10%,持中立态度的占17.19%,不怎么愿意的仅占5.73%,非常不愿意的占0.52%。H群体中非常愿意的占31.09%,比较愿意的占35.23%,持中立态度的占29.02%,不怎么愿意的仅占4.15%,非常不愿意的占0.52%。两群体都有较高的意愿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以促进邻里关系,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

3 讨论

(1)F群体有供给意愿,H群体有实际需求,两者存在供需关系的潜力较大。探索新模式,构建基于F和H群体的新关系,促成特殊的“饭圈文化”的潜在可能性较大。

(2)假如能够建立F和H群体的新型供需关系,对于H群体而言能够有偿解决其需求,对于F群体可以发挥富裕劳动力获得再收入,有利于激活城市社区经济,增加再就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3)“饭圈文化”对拓宽和丰富社区文化具有较大潜力。研究显示,影响F、H群体供需意愿的共同因素为邻里关系和拓宽社区居民交际度的意愿。两者都有着较高的意愿去结识更多的社区居民,有利于突破目前社区文化当中存在的局限性,达到资源共享,丰富社区文化。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有偿买菜
买菜记
买菜
名师要带头抵制有偿家教
教育科研是破解“有偿补课”问题的利器
买菜
企业排污步入“有偿”时代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纽带
买菜
温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