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沟通助成长

2020-04-10孙保利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陆床上外公

小陆,男,15岁,初二学生,家庭完整。其父母都是公司职员,且比较健谈。父母反映孩子在周末或节假日基本不出门,且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甚至吃饭都在床上;孩子与父母基本上没有沟通,平时也很少与同学及朋友交往;整个人天天萎靡不振,经常驼着背、歪着头,说话走路有气无力,没有男孩子的样子;学习上没有动力,成绩非常不理想。孩子马上要升入初三了,家长非常焦虑,现寻求帮助。

恋床的孩子

小陆是我自己班级的学生,他的情况的确跟父母反映的一样,性格内向,很少参与集体活动,跟同学关系也比较淡漠,无精打采,怕苦怕累。当家长要寻求帮助的时候,正好是暑假,而且我当时一直在研读家庭治疗大师李维榕老师的著作《为家庭疗伤》,感觉小陆的问题可能跟家庭教育有关系。出于这种整体观的考虑,我约了他们全家一起到学校沟通(本来计划是进行家访,但由于其他原因我们改为了校访)。

见面当天,小陆先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大概十分钟过后他父母到来。我很好奇,询问为何不是一家人一起过来。家长解释说小陆平时都是单独行动,很少跟他们一起做事情;另外,前几天家长告诉小陆,今天老师要单独跟他沟通,没有说他们也要到校,主要担心他知道家长也来的话他就不来了。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亲子关系并不是特别融洽,而且小陆的到来也是非自愿的。

几句寒暄过后,我们进入了正题。家长在几天前已经把小陆在家的表现反映给我了。为了更好地引导他认识自我,我首先请他对自己进行一个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很懒。”小陆说。

“那你觉得你周围谁是不普通的呢?他们与你相比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吗?”我问。

小陆思考片刻后,笑着回答:“老师,我感觉他们也跟我差不多,都很普通,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但人与人之间又有差异。那你说自己很懒,具体懒到什么程度呢?”

“我每天都不想起床,就想躺在床上看书、看手机,基本不出门,感觉外面也没有什么好玩儿的,也不会利用空余时间。”

“还有一点,他连吃饭都在床上。”他妈妈及时补充道。

“在床上看书或者做事情,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我问。

“感觉很舒服啊!”

我想,小陆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而且这么恋床,会不会是源于对安全的需要或者对自己空间的把握。出于这种考虑,我问他父母:“孩子小时候或最近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让他感觉特别害怕的事情?”

爸爸没有思考,脱口而出:“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一次从滑梯上摔下来了,滑梯大概有一米五左右。当时是头先着地,而且额头正好碰在了一个台阶上,满脸都是血,孩子都吓得不会哭了。我带着他转了两家医院才弄好。从那以后,我们感觉他的胆子变小了,很少主动吵着出去玩儿,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他现在的状态是不是跟这件事情有关系?”

初二的时候,我中途接手了小陆所在的这个班级。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成长和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在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之后,我请全班同学都写下了自己在小时候最难忘的两件事情:一件是最害怕或难过的事情,另外一件是最开心的事情。这是受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有关“最初记忆”(或称“早期记忆”)理论的启发。阿德勒认为:“最初记忆似乎能表明一个人人格的某些东西……儿童的早期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小的意外,也许会变成一个人整个生活态度的成因。通过了解个体的最初记忆,就可以发现其过去记忆和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大部分人的最初记忆中都包含着他们生活的目的、他们和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等极其有用的信息,因此,询问并探究早期记忆成为了解他人生活风格或人格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在小陆爸爸讲述的过程中,我找出了小陆自己写的“最初记忆”,然后递给爸爸。“看来这件事情的确对他影响很大!”爸爸看完感叹道。

“孩子从那件事情过后不爱出门,甚至有些恋床,我觉得应该跟那次意外有关系。因为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床上,感觉最安全,不会给他带来害怕和恐惧的感觉。”我解释道。

爱思考的孩子

小陆在听的同时,不住地点头,同时显得情绪很低落。为了调动他的情绪,我问他:“听说你很喜欢看书,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呢?老师也爱读书,我们可以一起交流哦。”

“我喜欢看有关欧洲的书。比如描写欧洲的古迹、信仰,还有炼金术。”

“我对炼金术很感兴趣,很好奇,感觉很神秘,但具体也说不出来这是種什么东西。老师,现实中真的会点石成金吗?”

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问:“这本书看过吗?里面就有你所关心的炼金术。”

孩子摇摇头。“那带回去看看吧,看完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感想!这本书老师先后看了三次呢,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你也好好感悟一下。”

这本书,表面上看是牧羊少年圣地亚哥追寻宝藏的冒险故事,但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励志故事。在我看来,“炼金术”最后炼成的“金”指的是一个人的不服输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要经过各种磨难才能练就的。整个故事引导人们要相信梦想、追求梦想、坚持梦想,最终实现梦想。希望他能够感悟到这一点,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他带来精神的力量。

小陆接过书表示感谢。我接着问:“老师很想知道,你所喜欢的欧洲的古迹等,跟你的床有什么联系吗?”

小陆思考片刻后说:“在床上我不光能看书了解欧洲的这些知识,关键是在床上能够做梦,还能梦到这些东西。”我们听后都笑了起来。

小陆爱读书,我鼓励他把这种好习惯保持下去,并推荐了几本书给他:《一个人的朝圣》《自卑与超越》《活出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摆渡人》。希望他能读懂这些书,并从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重情义的孩子

家长反映小陆不能很好地与他们沟通且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我问小陆:“你有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吗?”他说了我们班级一个同学的名字。家长也说这两个孩子经常一起聊天,但是似乎孩子就这一个好朋友,好像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

“你感觉跟其他人在一起有什么不舒服吗?还是担心什么?”我问小陆。

“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很开心,也没有不舒服。就是在分开的时候会很难过,尤其是要好久见不到的时候更难受,好像心里失去了好多东西。”

“也就是说你比较害怕离别?”

“是的。”

在我们对话的时候,我发现小陆的眼圈红了,猜想他是不是想到了什么难受的事情,便问小陆:“老师发现你的眼睛红了,你现在是想到了什么让你难过的事情了吗?”这时妈妈说道:“他应该想到外公了,外公的过世对他打击蛮大的。外公是两年前过世的。他从小就跟外公一起生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他天天说最喜欢外公了。”

“那外公过世的时候,孩子有没有参加他的葬礼呢?”

“外公过世时外表很恐怖,整个人瘦骨如柴,而且身体都变形了。我们担心孩子看到后会害怕,所以没让他见外公最后一面。另外,外公过世的当天,正好赶上孩子期末考试,为了不影响他考试,也就没有告诉他,葬礼也没参加。”

“那当孩子后来得知外公过世的消息时,有何反应呢?”

“他没有哭,当时整个人就是呆呆的,跟吓着了一样。”

这应该就是创伤应激障碍吧。虽然两年过去了,小陆到现在可能都没接受一直疼爱自己的外公已经过世了的事实。

在他的妈妈描述的过程中,她和孩子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其实外公过世的时候,你们应该让孩子参加他的葬礼,让他从内心接受外公的确不在了的事实。”我对妈妈说。

“外公从小就很疼爱你,你也很爱他。外公过世,你很难过,老师也感到伤心。没有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那你相信他已经离开人世了吗?”我转而问小陆。

孩子轻轻地摇了摇头。

为了帮助小陆从内心真正接受外公过世的事实,我对他说:“你爱你的外公,但没能见他最后一面,也没有参加他的葬礼。要不我们这样吧:你抽空给外公写一封信,写一写你跟他在一起的那些甜蜜幸福的时光和事情,另外亲手给外公折些纸花,等到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一起献给外公,好不好?”小陆轻轻地点了点头。

交流到这里,我觉得小陆之所以不舍得跟好朋友分离,甚至不去跟别人交往,就是在尽量减少因为分离而带来的伤感和痛苦,这可能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逆反的孩子

小陆跟家长在一起交流是存在很大障碍的。“你不要管我!”“你凭什么管我!”“不行!”“我不去!”……他们之间的沟通基本上都是这种状态,甚至严重的时候孩子就用沉默来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跟家长说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希望家长能够多多理解孩子,同时问家长:“你们在家里是不是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或者你们说话时是不是也会经常用到‘不行‘不能这些词语?”爸爸指了指妈妈,说:“是的,她经常这样!”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孩子都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后跟他交流时要减少使用命令的口气,尽量不使用否定的词语,更不要经常在家里埋怨他。身教胜于言传,做父母的要先做个好榜样!”

既然小陸与家长语言沟通起来有障碍,我建议他们用写信的方式提出最希望对方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同时我建议家长:在家里要尽量不发牢骚,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能正确看待和分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和共情,多关注孩子积极的方面,并加以正确引导。

会谈结束时,小陆长长地舒了口气。我问他现在什么感觉,“现在很轻松,很舒服!”“真的很高兴你们能跟我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也很荣幸能成为你们信任的人。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沟通还是很有价值的,希望回去后就按照我们共同商定的方法尝试着去做,我相信肯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看到他们由刚开始的愁容满面到目前的喜笑颜开,我也感觉非常欣慰。离别时,我跟小陆全家击掌,鼓励他们继续加油,摆脱困境!

(孙保利,苏州市南环实验中学校,215007)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小陆床上外公
谁拿走了钱
一毛钱的事
说好的白头到老
就是要住车库
外公的节日
外公的呼噜
朋友,我们可以睡在一张床上吗?
一个懒人
致命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