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独白式教学现象的剖析与破解

2020-04-10沈洁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形式

沈洁

摘要:当今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抽象,究其根源,固然有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原因,更有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严重脱节的原因。由于主体目标的忽略、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贴合不够紧密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了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走不出教师独白式教学的“泥潭”。教师独白式教学的破解刻不容缓,可以从教学内容统整童年、教学形式贴近童真、教学评价走进童心等方面入手,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独白式教学;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1B-0040-04

一直以来,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抽象、空洞无聊。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言堂”,以所谓的“不变”(手持书本)应万变。从教学内容而言,如果内容过“大”,会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体验存在距离,产生落差。这种距离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无言以对,这种落差会成为教、学之间对话上的障碍,使课堂变成无声课堂。学生要么无从入手,只能正襟危坐,以听代学;要么充当忠实的观众,冷眼旁观教师自导自演。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一人大唱“独角戏”。教师应成为引路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由此,教师是不是可以在课堂上放弃一点冗长的说教,舍掉一点循规蹈矩的框架,让独白转变为丰富的、自由的、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对话呢?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1]。

所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出教师独白式“泥潭”实在是刻不容缓。教师只有时刻秉持以文为本,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少说一点,精讲一点,深入一点,让教学方式更灵活一些,多样一些,有效一些,使学生的体验更深一点,判断更准一点,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教师独白式教学的现象剖析

“一言堂”式的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一个人的独唱,一个人的舞台。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沦为了学习的配角。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教学只是知识的复制与粘贴,学生则被动、机械地接受复制和粘贴。毋庸置疑,这种带有强制性或单向灌输性的独白式教育方式是有悖于当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那怎么会产生这种“泥潭”现象的呢?

(一)主体目标的忽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新时代的育人目标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的,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独白式教学本质上源于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主体目标的忽略,它以完成教学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是照本宣科式的“文字植入”,是教师独白式的思想教育,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是配角,是旁观者,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一个劲地赶。一节课赶几课时或者几节课合并成一节课来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往往缺乏交流、共鸣和合作,生生之间也是少有合作和互动。像这样忽略主体对象,没有儿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无人”的课堂。

所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对象目标,把他们真正放在核心位置,教师的聚焦点才有可能从单一的书本上回归到人的身上来,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

目前,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形式是极其单一的,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无趣的。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大多偏于说教,内容理性化,活动性课程不太多。教学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脱节,致使教学设计过于呆板而机械。

2.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只为教而教不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都是以本为本,按部就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往往可见书本上的为了交流而交流,少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融合而展开讨论。这些教学设计都是按部就班的,少有灵活多样的,学生大都会觉得课堂无趣、无味、无聊。

3.教学设计缺乏人文性,没有及时关注学生课堂反馈。现今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设计关注点还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人的方面极其有限。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师一般都致力于怎样尽快地把教学内容讲述出来,却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得了,消化得了。教学设计也就陷入了無人之境地。

说到底,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学生,而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应该是时刻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牵着学生和教师的鼻子走的那根绳。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从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和认知入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自觉地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提升。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活体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道德判断力,才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贴合不够紧密

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内容过“大”,教学方法不接地气,没有深层次地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际需求,就有可能出现过虚而不实。

1. 教学方法不接地气,学生够不着也理解不了。小学生年龄小,抽象的道理很难理解到位。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较难由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从外部灌输,学生结合自身的觉悟才能与之产生共鸣,使其落地生根。但这种灌输并不是生硬地、强制地说教的代名词,并非是我讲你听的填鸭式灌输,也不是越俎代庖的自以为是,应该切实地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现状入手,从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入手,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与学生的贴合紧密,更适合学生。

2.教材安排板块太大了点,学生的脑容量接受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于学生道德的发展,只有坚持启迪与内生相结合,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易于被学生接受。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加强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指导,坚持认知和行为相统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统一,引发学生的思想风暴,触及他们的思想灵魂。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是真正“小”了下来,“实”了起来,“动”了起来。

二、教师独白式教学的破解策略

(一)教学内容统整童年,创编童话式教学内容

现在部分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拿来主义,教师很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教材进行重组。教师应该不断思考、实践,在教材整合上下功夫,在教学内容上统整学生童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从教材中敏锐地捕捉“整合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反思调整和二度建构,将有联系性、再生性和发展性的内容整合起来教学,如同一主题不同单元整合,同一主题不同层面整合,同一主题不同内容整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域与生命成长的通道。

1.聚焦课文。教师的实践指导聚焦课文,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文相融合,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拔节、生长。

2.把脉单元。教师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点,研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个单元的重难点,把知、情、意、行真正落实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去。串起整个单元的那条线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3.统领全册。我们在进行教材整合的时候不但要关注单元,还要留意全册。因为有时教师会在不同单元的不同课文中汲取到某个点,正好契合所要教的目标内容,就可以跨单元链接起来,就极小的那个点发散开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来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形式贴近童真,调动多感官参与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情、意、行是构成道德与法治的四种心理要素,是形成道德能力的根基。只有把握住学生特点,遵循道德与法治基本规律,强有力地对学生进行“四要素”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但是,小学生阅历浅、注意力不够稳定、感知事物时比较笼统,对于理解和掌握比较概括、抽象的道德概念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在教学形式上照顾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童真,加强对话、体验、践行。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入手:

1.联系体验,多感官参与互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了他们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枯燥的道德说教伴随着自身的生活体验不断具体化、实在化,让学生的感官时刻处于良性的刺激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视频,增加学生观看的兴趣;用说说唱唱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提升思想认识;用经典的案例开展现场互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明辨是非……

2.唤起情感,多渠道融入对话

在小学阶段,学生不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容易陷入人云亦云中,存在从众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其实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更少,对教师的一些课堂反应不仅尤为敏感,还会不自觉地跟着有样学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的同时,更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来唤起学生内在的丰富情感,让他们在良好的榜样作用下进行学习,让他们真正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架起书本与体验的桥梁,让他们多渠道地与教师进行平等的、真实的、互动的对话,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口说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触发对话,多角度提升认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对听故事却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我们教师何不通过故事来讲解、阐释课本中深刻的道理呢?故事不仅能使学生更轻松地明白事理,还能深入浅出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囊括。更重要的是故事很容易让学生找到代入感,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同时更容易让学生与书本产生对话。但是使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时,教师所讲解的故事要围绕课程的主旨展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角度地进行讲解,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故事中做法正确与否,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直接和故事进行对话……

4.巧助判断,全方位立身践行

道德与法治教学最终要落到实处的就是知、情、意、行,所有的“教是为了不教”。那我们怎樣才能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立身践行呢?笔者觉得教给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在知、情、意、行中,它是基础,更是道德提升的源泉。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配合文本设计一些时事阅读与课外延伸。在生活中有些稀松平常的事,只要教师有心就能挖掘出道德教育的那个“点”来。

(三)教学评价走进童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受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助力器。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现状以及思维状态等学习活动进行点评。一般来说,评价会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对学生后期学习起到调整和控制作用,直接影响课堂生成的教学效果,也影响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要在评价反馈上善用童言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因势利导中帮助学生明理导行。

1.评价要从激发行为动机出发,突出时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评价时,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及时反馈,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使其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

2.评价要从提出更高要求出发,突出层次性。评价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个具体行为要求放在整个行为指导目标上去设计和安排。

3.評价要从引起情感交流出发,突出共鸣性。评价除了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反馈,其实也是一种与学生很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导学。教师要努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水乳交融。这样的评价就似春风拂过,又似春雨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

4.评价要从正面教育出发,突出艺术性。评价要注重正面激励,要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通过正面激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微小进步,要从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入手,切忌冷嘲热讽或者漠然视之,避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评价语言要艺术化。比如延后式评价、期待式评价、赏识式评价、“无声”式评价等,这些灵活巧妙的评价方式既不会伤害学生自尊,又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还能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获得一种激励。

任何教育都是小心翼翼地触摸人的心灵的活动[2]。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凡是能让学生亲知的,就要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笔者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该请进来,走出去,力争让教师的独白转变为丰富的、自由的、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对话,把课堂变成暖暖的心的乐园,在儿童的心田播种道德的种子。生活处处皆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教师独白式的“泥潭”中走出,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做个有心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155.

[2]徐君英.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让课堂“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 2010(3):134.

责任编辑:石萍

Analysis of and Solutions to Teachers Monologue Teaching Phenomenon in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SHEN Jie

(Jiangyi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Jiangyin 214400,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some of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is abstract, not only because teachers alone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speaking in class, but also because there is a serious disconne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life experience. Owing to such factors as neglecting subjective goals, monotonous teaching styles, and loose connec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nnot get rid of the quagmire of teachers monologue teach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re indispensable as follows: teaching contents are fit for childhood, teaching styles are close to childrens simplicity,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 ar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mind, letting the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 teaching truly realiz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Key words: monologue teaching; teaching form;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形式
浅析微课在初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探讨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