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0-03-22

奋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动能文旅黑龙江省

一、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的时代意蕴

发展新经济需要培育新动能。新时代坚定文旅经济新动能需明晰以下四重意蕴。

(一)筑牢强省战略的发展定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是“六个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龙江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的具体部署。强省目标需要产业的支撑、新动能的推动。文旅经济新动能既回答了产业发展的问题,又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更诠释着强省战略的发展定力,是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具体体现。

(二)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动力。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可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主动作为、乘势而上的重大举措,是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振兴、拉动就业、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的着力点,是撬动城市消费、提高居民劳动收入、实现人民福祉、叫响龙江品牌的落脚点,更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重要途径。

(三)激发文旅融合的时代活力。科技的进步、创意的带动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新动能。文旅经济新动能就是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数字创意为载体,在融合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绿色与红色、开放与包容中,传承历史、再现文明、展示未来、释放活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内涵赋予时代活力,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

(四)彰显经济转型的特色潜力。在全国各地一片唱响文旅融合之时,黑龙江省文旅经济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新命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弘扬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发挥特色生态、冰雪文化、垦区文化、石油文化等优势,挖掘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经济转型中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

二、黑龙江省文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我省文旅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既有“量不足、质效弱”的问题,又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黑龙江省文艺院团转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部分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受机制和体制因素的影响,演职人员流失严重,院团创作生产能力不强。全省现有A级景区中,国企占比高达七成,许多景区存在产权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重管理问题始终无法破解。

(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从产业链条看,旅游消费中,交通占比较大,购和娱的消费占比较小。绝大部分景区还停留在门票经济上,缺少具有文化内涵龙江故事的浸入。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较短。夜经济、“文旅+科技”、“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文旅新业态挖掘不足,创新创意不足制约人均消费,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文旅经济发展潜力的有效释放。

㉗David M.Esposito,The Legacy of Woodrow Wilson,American War Aims in World War I,Westport,CT and London,1996,p.64.

(三)企业竞争实力较弱。全省多数景区经济效益一般、知名度不高,旅行社规模不大、利润微薄,星级饭店整体实力不强,信息化水平偏低。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户数、营业收入分别仅占全国的0.48%和0.16%。国有文旅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弱,文化产业园区存在空心化现象。

(四)保障支撑能力不足。交通、通信、互联网服务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网络没有实现全覆盖,网上预定、二维码导览等功能缺失。部分旅游景区可进入的便捷性较差,知名旅游目的地在旺季存在一票难求的现象。创意策划、产业领军人才屈指可数,高层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失,投融资渠道单一。

三、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的实现路径

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既体现出黑龙江经济发展理念和思路的转变,还可以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一)聚集新要素,优化文旅产品有效供给。用新科技提升产品文化内涵。冰雪大世界御寒服饰设计、文创精品《冰秀》、旅游发展大会、哈尔滨的国庆灯光秀等,是黑龙江省新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有益尝试。在数字文旅经济时代,要善于运用光声电等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活动创造机会,鼓励激活群众参与。

用新需求破解产业结构矛盾。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远地区,冬季交通成本过高、自驾不便是龙江旅游不及辽宁、吉林的一个关键因素。建议加大客群分类,从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入手,逐一破解供需矛盾;从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的要素入手,开发龙江特色IP冰雪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用新供给实现产业深度融合。旅游绝不是简单的物质消费,而是精神享受的满足。我们不是要掏游客腰包,而是要带给游客“诗与远方的美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建议开展学习型组织,列专题集中学习、开讲坛科普知识、请大家传道授课、列课题分组反馈,从服务供给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二)激发新业态,拓展文旅产业链条。对接新经济。建议发挥黑龙江省中俄交流桥头堡的作用,在边境城市差异化开发“文化+旅游+教育+科技+物流”等多经济并存的新业态;放大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声誉,开发“音乐+时尚+移民文化”的多元素共融新业态。可尝试在赫哲村建立一村两景(原始村、现代民俗村),在还原和对比中传承文化、歌颂新时代,用“独树一帜”拥抱新经济。

拓展新维度。电视剧《刘老根》、歌曲《成都》、小说《白鹿原》、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雪乡篇等,带火了一个个文旅目的地。可见,新业态不光是业态表象的链接,更重要的是业态和场景之间的互动和跨界。黑龙江省要借道造车、弯道超车,从深度、广度、高度、厚度中实现三创(创新创意创业),在“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中求真务实。

开发新项目。教育、医疗、养老是基础民生,也是未来产业经济的三个增长点。黑龙江省应立足这三个点建立增长极。可实施一价全包的游学体验项目,打造高端森林养生避暑项目,融合“农垦+绿色食品+健康养生”项目,创新科普研学交流项目,开发国际医疗养老项目,打造“中俄文化和旅游交流走廊”。

(三)探索新模式,提升龙江特色文旅品牌。开启机会清单发展模式。建议黑龙江省以“新动能”为视角,在全国率先发布《黑龙江省文旅经济新动能机会清单》,将文旅经济的应用场景、发展机会、项目合作等具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合作机会,用项目化、指标化、清单化的表达方式让企业、社会、国内外知晓龙江文旅经济新动能的发展思路和优势潜力。

构建全域合作营销模式。建议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将文旅发展融入全省整体布局、将文旅经济融于各行各业、将文旅自信融入生产生活。坚持全域全季发展定位,通过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结构,统筹全省资源、交通条件和功能定位,在全员、全时段、全要素、全过程、全结构、全管理中实现全面推进。

打通智慧民生服务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相关数据的精、准、细、全成为检验、评价、预测的基础工作,是招商引资、政府决策、民众关心的基本信息,是下一步设计经济分析指数、构建新动能评价模型的关键。全省要尽快实现“一部手机游龙江”,让游客在“按图索骥”中游得省心、安心、放心、开心。

(四)完善新机制,保障文旅经济新动能转换。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黑龙江省委领导同志曾指出“建设旅游强省事关发展大局,发展旅游产业事关民生福祉。”建议对现有各区域的同质旅游产品进行分类升级。对内,建立景区合作互助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抱团取暖、统一营销;对外,与阿里、携程、融创、长隆等强企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抢占发展高地。

健全政策配套联动机制。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涉及领域广、工作任务重、推进难度大,可建立以省级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解决企业家诉求、破解实体经济在发展中的桎梏和痛点。通过建立确权机制、开放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长效机制,有效协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确保政策的配套和联动。

创建环境支撑保障机制。重视外部环境对产业支持和动能带动的作用。建议优化全省旅游交通环境、净化生态政治环境,出台人才保障机制、金融扶持机制、重大事件预警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的经营机制,实现开放、长效、有序地可持续发展,构建培育文旅经济新动能的服务型政府。

猜你喜欢

动能文旅黑龙江省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文旅照明的兴起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