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区域考古研究传承黑龙江历史文化基因

2020-03-22

奋斗 2020年24期
关键词:考古学龙江黑龙江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中强调,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黑龙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肃慎、濊貊、东胡三大族系先后建立政权,形成鲜卑、靺鞨、渤海和女真等辉煌文明。黑龙江区域考古研究真实反映黑龙江地区远古文明的起源、疆域形成、民族融合与迁徙和近代化进程。

探索黑龙江历史本源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黑龙江区域的历史文化既是祖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独特的内涵在东北亚区域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区域位置愈加重要,历史研究愈加需要深入研究未知领域,开拓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向。回顾黑龙江区域考古学进展,史前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以及渤海、辽金考古取得成果显著,但考古工作任重道远,黑龙江区域旧石器能否区别出不同的系统和类型,旧石器如何向新石器过渡,新石器诸种文化的族属比定,细石工艺是以何种方式与不同类型文化结合,松嫩平原青铜文化的源头即白金宝文化由哪种文化直接演化而来,三江平原居住遗址的断代、分期与族属,室韦文化从考古学如何辨识,靺鞨与渤海国的铁工具生产与使用情况、文字问题、货币使用、稻米种植,渤海国的王陵,辽金元物质文化异同,明代物质文化遗物识别,古城遗址历史地理比定等仍需考古工作揭开谜底。实施好大兴安岭北山洞遗址、饶河小南山遗址、抚远亮子油库遗址、齐齐哈尔洪河遗址、大庆九间遗址、阿城金上京遗址等黑龙江考古新成果的历史文化应用,重新解读和认识黑龙江地区文明进程与历史文化脉络,规划好重大历史问题的考古安排,集中攻关揭示历史本源,认清黑龙江历史文化基因造就的灿烂成就,挖掘黑龙江区域考古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推进黑龙江考古事业发展

考古成果可以充实和丰富文献资料,完整准确讲述历史文化进程,把握人类历史规律,汲取前人智慧,积聚文化力量。考古成果陈列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滋养龙江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黑龙江区域有计划有组织的考古工作始于1922年成立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金上京城遗址、根河口、扎赉诺尔及海拉尔等辽金古城以及史前遗址进行考察。1931年东省特区文物研究所成立,地质学家尹赞勋参加了顾乡屯遗址的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民族学家凌纯声对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进行田野调查,1934年出版《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为依兰永和、德丰清初墓葬群出土遗物识别提供依据。近现代意义的田野考古始于考古学家梁思永调查和发掘齐齐哈尔附近昂昂溪史前遗址,进而得出结论:昂昂溪的新石器文化不过是蒙古、热河的新石器文化的东枝,与辽西的红山文化存在渊源。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李文信发掘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墓葬伊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组建机构,培训人员,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先后有计划地对嫩江、牡丹江、松花江流域遗址、墓葬和古城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发掘。例如,塔河十八站、五常学田、哈尔滨阎家岗等晚期旧石器遗址,宁安莺歌岭、饶河小南山、密山新开流、齐齐哈尔滕家岗、亚布力北砂场等新石器遗址,白金宝、卧龙、大道三家子、东八里、平洋、二克浅等青铜时代遗址和墓葬,牛场、大牡丹、东康、大城子、同仁、蜿蜒河、团结、滚兔岭等铁器时代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和桦林石场沟、海林北站与二道河子、宁安西安村与海林哈达湾村等墓葬,金代上京会宁府城址、阿城小岭冶铁遗址、绥滨奥里米、阿城巨源齐国王、完颜希尹、完颜娄室等墓地。考古调查通过整理形成考古报告,清晰讲述了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渤海国、辽金和明清时期黑龙江地区历史文化全貌。考古增强龙江底气,历史沉淀龙江骨气,文化扩展龙江名气,阐释龙江历史,讲好龙江故事,提升龙江格调,丰富龙江精神内涵,超越时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构筑龙江力量,滋养龙江儿女。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传播文明底蕴,润物无声地流入民族血液,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进民心相通,推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黑龙江区域考古需注重确凿古人类化石、青铜时代青铜礼器和大型工具,辽金古城与墓葬等事关龙江重大历史文化现象的发现与探究,加强黑龙江中游,特别是小兴安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中发展与发展中继承的关系,基础建设改造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要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提升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

考古人才培养任务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全国开设考古学科的高校近60所,每所招生规模在十人至百人之间,每年培养本硕博学生近2000人。黑龙江大学是省内唯一开设考古学专业的高校,基于“北方考古对俄合作,立足龙江精育人才”的专业特色,与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采取厚基础、重实践的“一专多能”育人模式,即注重学科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深厚的考古学专业基础和较高的考古学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田野考古、搜集和整理考古资料、编写考古报告的能力,胜任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具备从事文物、考古、博物馆及历史学研究的水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始终把考古学人才培养作为事业的坚实基础,同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通力合作传承好龙江历史文化基因,采用新技术,构建新理论,做好普及和宣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猜你喜欢

考古学龙江黑龙江
龙江少年爱冰
龙江剧《弘治私勘》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图读龙江经济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