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2020-03-21梁晓彤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外人文

梁晓彤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部,山东威海264210)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高校要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改革起点,改变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孤立、断裂的现状,在协同学的理论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由之路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1]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个体性为目标,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社会性为目标,协同机制将具有普适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同步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基本素养,是意识形态、精神价值形成的基础,高校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将学生的意识形态培养与技能培养融合,实现学生精神、能力、身体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内涵式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是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良好的学风、校风,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对校风学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内部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

二、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协同机制

(一)管理、执行、监督“四位一体”主体协同机制

高校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内部包含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等职能部门,学校党委、教学委员会是决策者,同时也担任监督者的角色,教务处是管理者,学院、教师、学生是执行者。

第一,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监督者的工作方向应当一致,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党委要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工作重心,教学委员会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门相关教育政策,将相关精神与要求传达至教务处并协助教务处完成教学任务的规划。教务处要摒弃以往重理轻文的思想,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的布置中合理分配专业课与人文课的比例,对学院与教师都要严格要求,明确学院与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责任。学院与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学职责,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包括学院、教师、学生,执行主体之间的协同主要分为学院与教师、专业课教师与人文课教师、教师与学生。学院是教学执行主体的核心,学院教学精神与教师紧密相连,直接决定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与授课进程,学院与教师之间的协调性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改变人文素质教育的孤立模式,关键在于专业课与人文课的相互联系,人文课的相对独立性必须通过专业课教师与人文课教师的沟通来与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专业课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专业课讲解,将人文知识融合进专业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人文知识;人文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专业特色融入人文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与学生应当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性,摒弃人文知识人文知识“灌输式”教育。

(二)课程协同机制

1.专业课与人文课

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在内容上交叉较少,两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学院的专业特色,紧抓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联系的部分,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第一,授课内容多元化,拓宽学生视野。在课程设计中,加强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专业课教师改变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专业术语与文学术语相结合的讲授方法实现人文素质的隐性教育。人文课教师在人文课堂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用独特的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抓住专业课与人文课之间的联系,实现“捆绑式”学习。

第二,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人文课程,拓展专业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一种专业能力最终都要落实到社会生产中,在社会大环境中,仅仅具备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各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建筑学专业课程安排为例,在现有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绘图等基本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开设建筑道德、建筑法规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任务不只是人文学院与人文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不同专业方向的学院与全体教师的责任。学校党委与教学委员会作为监督者对教务处的教学管理、学院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成效都负有监督评价职责,严格把控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当具有纵向贯通性,人文素质教育是累积性教育、持续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要与专业课程设计横向交叉,还应实现其自身的纵向贯通。人文素质教育要贯穿大学生学习阶段的始终,教务处以及学院根据学生专业特色根据先基础后拓展的顺序为学生设计学习阶段课程,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先后衔接,保持紧密联系,防止出现中断状态。

2.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包括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两个方面,校内活动主要指由学生组织举办的各类活动,学生组织应紧随学校管理部门的动态,及时了解教务处的教学安排,在每个学期举办与本学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关的宣讲会、比赛等活动,校园活动与课堂的结合一方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另一方面能够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展现知识实用性的唯一途径,通过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真理的认同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进行课堂授课,通常以单元学习或知识点学习划分学习阶段,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的协同构建,要以单元学习为时间段、以知识点学习为纽带将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联结在一起,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知识点的特点,将相关的实践活动安排在单元学习之前、单元学习过程中、单元学习结束后。当课外实践发挥启迪作用时,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在单元学习之前;当课外实践发挥讲解、解释作用时,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当课外实践发挥巩固、提升作用时,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安排在单元学习课程结束后。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主旨要具有一致性,相辅相成,课堂授课为课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课外实践活动为课堂授课检验知识、巩固所学。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属性的人文课程为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文体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开设相衔接;大学生“普法进社区”活动可以在法学课程的学习阶段开展。课堂授课与课外实践相衔接,将理论的学习落实到课外实践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不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积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传统面授与网络教学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网络教学管理已经步入高校管理体系并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网络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教学平台,与学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节奏相契合,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必然。“慕课”(在线开放课程模式的一种独特类型[3])是新兴的一种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多所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慕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但仍不成熟。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模式可以缓解学生的时间压力,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就我国教育现状来看,网络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面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4],高校教学仍要以传统面授为主,以网络教学为辅。人文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置于课堂讲授,教学视频、课程作业等上传至网络课程,学生根据规定自行学习,一方面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更全面、更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能够保障学习质量。在课程作业方面,网络课程可以摒弃传统教学的繁琐性,学生的作业上交与教师的作业批改都更简单、便捷。通过上述方式,传统面授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除规范的网络教学课程平台外,非规范的自媒体平台对人文素质教育也会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当前,学生群体的主流自媒体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QQ三类,合理利用微博、微信、QQ,会对传统面授人文素质教育课堂产生辅助作用。微信课堂签到,是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上课前,用微信二维码给每个学生签到,省去了口头点名的繁琐,节省上课时间,同时督促学生出勤。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人文课教师根据课堂授课进度推送课堂知识巩固讲解,在课下对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零障碍交流沟通,实现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触人文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内部环境协同机制

高校内部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关键作用,高校内部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

人文素质教育硬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食堂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具备学校专业特色外,还要具备人文气息,不能过于呆板、形式化[5]。在校园内建设人文长廊或文化长廊,为学生提供感受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以及进行人文交流的场所;设置校园广播与校园热线,以传统的方式近距离接触学生,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潜移默化地让人文素质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食堂与学生宿舍可以通过改变食堂或宿舍的装饰、宣传栏、设施摆放等加强人文气息,为学生创造优质的人文生活环境。

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软环境,第一,要优化校风学风,改变“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要统一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习的基础。第二,要及时完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政策,实现政策先行,保障政策的先进性、可行性。第三,规范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制度、人文素质教育监督制度,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制度的引导性与约束性、鞭策性和激励性、规范性与程序性作用。

高校内部环境协同机制,要实现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协同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食堂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校风学风建设,贯穿人文精神。在制度建设中,要将爱护校园、爱护食堂、爱护宿舍纳入其中,通过主动引导、外力约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校园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协同建设,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外人文
小满课外班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