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视域下共享发展的伦理诉求

2020-03-21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理共同体成果

张 盈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00)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主平等意识增强,文化需求多样,人们对共享发展的伦理诉求尤为强烈,这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7共享发展理念是为了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中体验获得感和满足感,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视域下共享发展与伦理诉求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思路。但发展的内涵随着历史时期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新时代,共享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合乎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终极目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是共享发展的主要手段。“共享发展”的概念涵盖了“共享”和“发展”两大方面,二者紧密联系。共享主要包括经济共享、政治共享、社会共享,共享是发展的共享,发展是共享的发展。新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新的伦理价值体系共享伦理应运而生,共享伦理把“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人对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认识和道德价值选择。共享伦理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它反对少数人占有和支配社会发展成果,认为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实现最大限度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并从中体验强烈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共享发展的伦理诉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如果仅仅为了发展而发展,那么发展也就失去了它该有的伦理道德价值。

二、新时代视域下共享发展伦理诉求的驱动因素

首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包含四方面:第一,“全民共享”强调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不是少数人共享,而是全民。第二,“全面共享”强调共享发展成果的内容要全面完整,致力于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第三,“共建共享”强调共享实施方式,要求人民积极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第四,“渐进共享”强调共享实现过程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共享实现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共享实现过程的曲折性。其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仅能够有效确保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实现,而且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改革开放40多年,近代以来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华民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时代,同时以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全球治理,在谋求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追求与世界各国同生共荣共享,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胸怀世界大局、心系国际道义的道德态度和伦理思想境界。

三、新时代视域下满足共享发展伦理诉求的实践策略

新时代中国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仍有很大潜力,需要努力发掘在共享伦理诉求下所蕴含的潜能。新时代中国要在共享发展理论的指引下,走共享发展道路,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共享伦理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共享发展理念没有共享伦理作为伦理基础,它就会因此失去伦理支撑而难以被个人、社会和国家接受并践行。对于个人而言,与他人共享发展成果比较困难,这就要求个人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共享发展成果的自觉性,否则共享无从谈及。对于国家而言,优化和改革顶层建筑对于实现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仅仅从社会制度上强制性地要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最终结果可能会和预期不同。为了共享发展而发展,我国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共享伦理作为发展的伦理基础,才能发挥共享伦理对发展的价值作用。

(一)正确的义利观提高个人共享实践的自觉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与社会的发展也包含伦理道德的发展,伦理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立足于社会,人需要讲究伦理道德以适应社会,维护共同利益。在面对共享问题时,我们无法逃避义利取舍这个基本伦理问题。一个人的义利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与他人共享结果。用正确的义利观提高个人共享的自觉性,用正确的义利观反省自身,将其内化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自觉意识。第一,坚守反对损人利己的伦理道德底线。现如今,生活中不乏利己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牺牲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的获取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的痛苦之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个人与社会的危害更大,他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权利和名誉,擅长打法律的擦边球,然而一旦东窗事发就会身败名裂。正确的义利观坚决反对为了一己私利而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时刻坚守反对利己主义的伦理道德底线。第二,追求义利兼顾、以义统利的伦理高度。为人处世既要讲究“义气”又要顾及“利益”,即“兼相爱、交相利。”[4]“以义统利”则是更高伦理境界。这里是用“义”来统帅、平衡、融合并最终取得“利”。第三,发扬舍利取义的伦理精神。不得不说,生活中能够达到舍利取义伦理境界的人并不多。但是,在有些时候个人需要发挥舍利取义的伦理价值。例如,为了维护社会集体利益,需要个人适时适当作出牺牲时,我们需要发扬充满大仁大爱的至上伦理精神。

(二)完善的社会制度维护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我国经济已经全面步入经济新常态的新阶段,但是我国在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领域,出现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等现象,违背了共享伦理的基本诉求——公平。首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创造社会发展成果,为实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奠定物质基础。在新时代,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其次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共享的公平性。实行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保障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基础。再次,用符合国情的社会分配制度促进共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最后,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为人民当家作主,体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本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新时代共享发展离不开合理设计和安排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在社会制度上坚持公正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人与人的平等,促进共享公平。

(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奠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与义务,也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享有的权利和共同承担的责任。全球治理观中的“共商”是指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全球治理问题,在全球治理中享有平等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并齐心协力地为推进全球治理出谋划策。“共建”是指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本国智慧。“共享”是指世界各国在平等地享有全球治理成果。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共同建设才能共享全球治理成果,这集中体现了共享伦理的国际价值意义。这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国际友谊,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明确规定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同等责任和平等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合理的全球治理观指引下才得以构建的。总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奠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有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作为伦理支撑,世界各国不能在面临问题和风险就一哄而散,也不能在收获发展成果就一拥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1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共享伦理价值目标,表达了对世界发展美好前景的向往。从国际层面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世界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共享伦理诉求,符合人类对世界发展的道德价值认识、判断、定位和选择,蕴含丰富的国际伦理意义,为世界人民普遍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国与国的平等,主张在“命运与共”的伦理原则下构架具有共享伦理价值的国际共同体。它的提出提升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了世界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希望。

猜你喜欢

伦理共同体成果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验收成果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