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2020-03-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期
关键词:儿科成功率静脉

孟 焦

(本溪市金山医院儿科,辽宁 本溪 117000)

将静脉留置针运用于临床中能够减小对血管的刺激,患儿不需要再承受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对患儿产生心理影响。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血管较细、且自治力较差,常规的护理对儿科患者的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为了能够使儿科患者的静脉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已经将静脉滞留针运用于儿科护理中去[1-2]。本文选取了200例医院接收的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来探究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数据:选取200例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医院接收的儿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且研究对象不患有其他的一些疾病,防止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选择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后,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将这200例儿科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儿科患者。其中,对照组有53例男性儿科患者,47例女性儿科患者。该组儿科患者的年龄在1~11岁,平均年龄(3.8±1.4)岁,住院时间为1~9 d,平均住院时间为(3.4±2.4)d;观察组有46例男性儿科患者,54例女性儿科患者。该组儿科患者的年龄在3~11岁,平均年龄(4.2±1.6)岁,住院时间为1~8 d,平均住院时间为(3.8±2.4)d,两组儿科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通过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儿科患者展开护理工作。采用常规的办法为对照组的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在用药前,首先为该组儿科患者进行简单的皮试。观察组的儿科患者除了采用常规的护理之外,还要增加静脉留置针对该组儿童患者进行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先详细的向儿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儿科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让其对静脉留置针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消除儿科患者及其家人的顾虑[3]。在进行穿刺实施前,护理人员必须完成相关的消毒步骤,避免在穿刺时感染。在选择血管时,可以选择血流比较丰富且无静脉瓣的最佳位置,如较粗的直额角分支血管、耳后静脉、正中静脉,确保静脉留置针的针头能够有效的固定。静脉留置针有许多不同的型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型号[4]。在选择血管位置和静脉留置针之后,让儿科患者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另一侧,医护人员可以让家属协助将儿科患者的肢体固定住,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将静脉留置针的肝素帽拧紧,用手捏住静脉留置针的鳍状针座和软座,静脉和针座应在15°~30°。刺进后观察回血的情况,再往静脉内推进2 mm左右,就可以将针芯拔出,并用透明敷料将静脉留置针固定住[5]。完成穿刺后则需要进行封管,封管的方法对静脉留置针能否成功留置到儿科患者的体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好封管工作能够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延长,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低。生理盐水封管法是一种有效又经济的封管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可以维持6~8 d,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还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天2次[6]。在留针期间,要保持儿童患者的皮肤干燥和清洁。据专家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最好的留置时间为5 d以内,在这一时间段内取出,能够有效的降低静脉炎症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告诫儿科患者的家属且不能自行对输液的速度进行调节,防止发生意外情况[7]。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临床护理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调查,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得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是否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的统计数据用(±s)来进行表示,用t来对计量资料检验,计数资料的检验则通过χ2,率(%)为计数资料,得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在100例儿科患者中,观察组有97例穿刺成功的儿科患者,成功率为97%,对照组有78例穿刺成功的儿科患者,成功率为78%。观察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科患者出现1例静脉炎、2例皮肤过敏,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儿科患者出现9例静脉炎、6例皮肤过敏以及4例堵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9%,观察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n(%)]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5.8±3.2)分,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为(76.35±5.6)分,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相较于其他患者而言,儿科患者一般比较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心理上大都比较排斥静脉输液,且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医师的叮嘱也很难记住,另外。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血管较细且比较脆弱。因此,如果采用常规的办法为对照组的儿科患者进行护理,那么儿科患者自身会存在着许多影响静脉通畅的因素,为了减少穿刺的次数,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工作。通过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难度,帮助儿科患者顺利完成输液[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儿科患者就是采用静脉留置针对其进行护理的。在护理时,首先要选适合的留置针和血管,以便针头能够有效的固定住,进行静脉穿刺时,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静脉和针座应在15°~30°的角度,观察回血的情况,再将静脉留置针慢慢推进2 mm左右,就完成静脉穿刺,然后将静脉留置针针芯拔出,并用透明敷料将静脉留置针固定住。最后,完成封管的工作。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告诉儿科患者及其家属严禁抓挠静脉留置针的位置,避免静脉留置针脱管的现象发生。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9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穿刺成功率(78%),且观察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9%),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的增加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

猜你喜欢

儿科成功率静脉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