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对围生期剖宫产术后的康复效果观察

2020-03-19梁丽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3期
关键词:剖宫产血栓产妇

梁丽娟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产科,广西 梧州 543000)

近几年,随着我国剖宫产率不断提高,剖宫产方式已经成为产妇难产及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降低了母婴的病死率,但是产妇术后由于体位受限、翻身难度较大,极容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皮肤损伤等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1]。基于此,本文就早期护理干预对计划性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计划性剖宫产产妇7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参照组产妇年龄在20~37岁,平均年龄为(27.6±1.8),孕周在36~41周,平均孕周(38.2±0.9)周,其中20例为初产妇,15例为经产妇,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年龄在21~39岁,平均年龄为(28.8±2.0)岁,孕周在38~40周,平均孕周(37.4±0.8)周,其中18例为初产妇,17例为经产妇,研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本次入选所有产妇均经产前检查确认正常妊娠,且满足剖宫产指征;均已排除存在静脉血栓病史者、静脉曲张或血栓形成者,患有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经对比两组产妇在基础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实施下一步对比。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s)

1.2 方法

1.2.1 参照组:参照组患者于剖宫产围手术期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为:①手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常规的知识健康宣教,详细讲解手术的过程及每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手术前让产妇禁食12 h、禁水6 h。②术中,依据正常手术规范进行监测和护理。③术后,当产妇下肢感觉恢复后,鼓励产妇自主活动,术后1 d可以取半坐卧位,术后禁食,6 h后可饮用少量温开水,待产妇肛门排气恢复正常后,可食用流质食物,并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改为正常饮食;在此期间给予产妇常规补液,直至饮食恢复正常,24~48 h将导管拔出。

1.2.2 研究组:研究组产妇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术前对产妇及其家属给予全面的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详细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具体应用方法、优点及相的注意事项,提升产妇对于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鼓励产妇和家属提问,并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缓解产妇术前心理应激状况;前晚餐予半流食,术前禁食6 h,禁饮4 h。另外,手术前期全面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凝血酶原时间,并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血栓药物。②术中护理。手术室内注意保温,室温保持在26 ℃上下,尽量减少产妇身体暴露;术中进行输注液体或是冲洗前,对药液进行适当加温,确保产妇体温维持在36 ℃;手术的操作确保轻柔、准确,让产妇取舒适体位,给予产妇足够的安慰与支持。新生儿娩出成功后,尽早与产妇接触,若手术时间太长,可给予产妇静脉滴注右旋糖酐,预防血栓形成。③术后护理。a.手术时为产妇留置硬膜外导管,手术48 h内,持续给药,缓解患者疼痛,以免产妇因疼痛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b.术后持续心电监护6 h,严密观察产妇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及恶露、宫缩、宫底等情况,指导母乳喂养,实行母婴同室,根据麻醉方式采取个性化术后体位安置,可垫枕、侧卧、抬高床头30°。术后6 h可90°床上坐起。c.术后早期活动指导:手术后回病房对产妇进行肌力评估及疼痛评估,通过握腕力、腿部的抵抗力评估,达到3级,疼痛评分0~3分,可以指导产妇在床上活动,如扩胸运动、踝泵运动;术后6 h再次对产妇进行肌力评估及疼痛评估,≥5级、疼痛评分0~3分可以下床活动,指导并协助产妇下床活动。术后第1次下床前在床沿先坐数分钟,活动双下肢再下床站立,扶床行走,动作要慢,整个过程以患者自主活动为主,护士守在身边指导,必要时予以扶助。每天进行疼痛评估,床上运动和下床运动前进行评价,每天评价一次。对腹部伤口疼痛评分4分以上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并做好防跌倒、坠床风险的评估和防范措施。d.对患者的饮食指导:评估产妇肠鸣音,术后3 h听诊肠鸣音,肠鸣音4~5次/分,指导饮水5~10 mL,30 min后再次评估,肠鸣音正常,再饮水50 mL,30 min后再次评估,肠鸣音正常,指导进食免糖、免油、免奶的流质。肛门排气后指导产妇进食半流质饮食,排便后遵医嘱指导普食。e.术后行血栓风险评估:术后每天做小腿腓肠肌的扪诊检查,如有压痛,做直腿伸踝,阳性者提示腓肠肌静脉丛有血栓形成;观察双下肢有无肿胀、疼痛,若产妇肢体发生肿胀或胀痛加重,皮肤发绀、潮红,皮肤温度升高,可能发生静脉血栓,要卧床制动,报告医师,及时处理。f.术后留置导尿管留置24 h,护理人员应该妥善固定,保证导尿管的通畅,记录术后6 h内产妇的尿量,每天消毒会阴2次,术后24 h内拔出尿管,拔除尿管后嘱产妇多喝水,尽快排尿。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观察组无尿潴留、肠胀气、肠梗阻的发生,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尿潴留1例,肠胀气7例,肠梗阻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研究组产妇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术后,研究组产妇排便、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3 讨 论

剖宫产是临床解决高危妊娠和难产最为常用一种手术方式,但与自然分娩相比,剖宫产术产妇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对产妇的产后康复造成影响,DVT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病因为手术损伤激活血小板,使其释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类物质,启动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加上手术麻醉作用,使得周边血管扩张,下肢静脉血流发生阻滞,进而引发DVT[2-3]。而常规的剖宫产护理,需要禁食禁水时间较长,加这产妇产后活动限制,使得患者血液长时间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速减慢,也极易引发DVT[4]。而早期护理干预最初起源于外科护理,更加注重产妇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产妇后期病情恢复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倡多种有效护理方式联合应用,于整个围手术期内给予产全方位的护理,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术引发的应激反应与并发症,减少DVT的发生率,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对母婴健康极为有利[5]。本次研究显示,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产妇术后恢复速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于计划性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术后DVT发生率,提升产妇的术后恢复速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剖宫产血栓产妇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剖宫产和顺产,应该如何选择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