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效果

2020-03-17李建芳岑志远梁琼丹

右江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区居民微课培训

李建芳 岑志远 梁琼丹

【关键词】 微课;心肺复苏术;社区居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0.02.019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抢救心搏骤停(CA)患者的急救技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为患者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血流,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1]。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CA,发生CA时在3~5 min内采取有效的CPR急救技术,患者存活率可高达49%~75%,CPR每延迟1 min,存活率就会下降7%~10%[2]。而研究发现,CA患者80%在院外发生,“第一目击者”往往是社区普通居民,如“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对CA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其生存概率将提高近4倍[3]。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不但能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病死率,也能降低心脏骤停后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率[4]。因此,社区居民对CA患者正确实施CPR,对于提高其院外生存率起关键作用[5]。2017年1月开始我们利用微课对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自愿接受我院心肺復苏急救技能培训,年龄18~65岁的南宁市青秀区120名居民,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名,纳入标准:①具有独立民事能力、有正常认知能力、无重大疾患、18~65岁的南宁市青秀区居民;②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参加全程培训。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和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者;②肢体残疾或有精神障碍者;③医务工作者、交警、导游等。观察组:男26人,女34人;初中8人,高中10人,大专13人,本科27人,研究生2人;年龄22~59(41.00±0.37)岁。对照组:男21人,女39人;初中5人,高中8人,大专16人,本科28人,研究生3人;年龄23~58(39.00±0.45)岁。两组居民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模式培训,即现场由培训老师利用图片、动画等对心肺复苏培训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利用模拟人进行现场指导。

1.2.2 观察组

采用微课+模拟人实践教育培训模式。①创建微课学习平台:培训导师事先根据心肺复苏培训的相关知识、重点、疑点、难点、注意事项制作完成10~20 min微视频,设计成简化易学有效的心肺复苏微课“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包括心肺复苏微视频、心肺复苏培训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②提前预习:建立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微信平台或QQ群,指导教会观察组居民加入和使用,将心肺复苏培训的相关知识等微课“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提前1周发给居民,让他们在移动设备或手机上,利用零碎时间学习。③现场培训:1周后在现场培训时结合情景案例利用模拟人对微课中培训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鼓励学员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总结。④现场考核:培训前后对两组社区居民均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后考核心肺复苏技能。

1.2.3 培训导师

培训导师由持有美国心脏协会(AHA)高级及初级生命支持急救资格证书和中国红十字会讲师资格的人员担任,除了具有心肺复苏培训资质外,同时还能熟练操作微课学习平台。科室设专人负责微课学习平台网络维护及答疑工作。

1.2.4 考核

培训小组根据《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设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知识问卷调查表及制订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评分标准。调查表涵盖意识、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判断、复苏体位摆放、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复苏成功判断等内容,全部为选择题,共10题,每题为10分,总分为100分。心肺复苏技能考核评分标准总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

1.2.5 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两组问卷得分,培训后心肺复苏急救技能考核成绩及合格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果

两组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得分培训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比较两组问卷得分、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成绩及合格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3.1 提高我国居民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研究表明[6],心肺复苏在我国居民中普及率极低,不到1%,培训教材与培训模式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而且在遇到抢救场合时,主动参与抢救意愿不强,往往因担心自己施救能力不足引起施救意外,多先打电话寻求帮助,导致抢救时机延误,而错失SCA抢救“黄金4分钟”。因此,迫切需要规范有效的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培训前居民急救意识、急救知识掌握及急救技能较差,培训后这种状况明显改善。

3.2 微课培训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教学中的优势

在我国,心肺复苏培训模式目前有教师授课传统模式、多媒体培训模式、人工模型教学等。传统培训、多媒体培训模式即培训老师利用文字、动画及图片等对操作进行细致讲解,耗时长,可指导的学员有限,适合学校和小群体的培训或者单纯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学时间、教师及学员的数量有要求。单纯的多媒体培训模式在一些关键点及难点如按压的深度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利用网络培训心肺复苏,仍无明确的评价结果。本研究观察组不论是微信讨论还是现场培训,学员都主动踊跃参与交流,考核结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微课视频是专门针对某个重点、难点或培训环节制作和录制,是对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如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方式的补充,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悍的特点[7]。本研究利用的微课,与苏东红等[8]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与云教学平台融合进行学生急救技能实训的经验有相似之处,对心肺复苏培训过程中某个知识难点、重点甚至某个操作环节设计的一种富有趣味性情景模拟微视频,具有可视化的特点,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不但利于分享、交流,还可重复使用,培训导师不再是以灌输知识的形式培训,而是将讲与学的培训方式翻转为学员自主、探究式学习,满足学员的个性化要求,方便其随时随地学习,既解决了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学时间、教师及学员数量的要求,又弥补了单一多媒体培训模式中对一些关键点及难点无法保证培训质量的缺陷。提前预习还可提高培训的效率,现场培训省掉枯燥的理论讲授环节及时间,增加了现场情景案例实训时间,学员理解不透或有偏差的知识点,导师及时解答纠正,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居民中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宣传,能增强和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但文献显示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普及率不足1%。制作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微课“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并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导师现场培训,不但使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增强,还可提高其心肺复苏急救能力,保证心脏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其得到后续的专业治疗提供时间保障,挽救患者生命,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庭受益,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张彧.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

[2]王立祥,孟庆义,余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3):243-269.

[3]黄文伶,汪莉,闫钢,等.南宁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调查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6):188-191.

[4]郑宏,叶飞翔,叶宁,等.萨勃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右江医学,2019,47(8):584-586.

[5]杨婷,印佩瑶,郭举敏,等.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调查及培训[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8):1271-1273.

[6]方国美,吴益芬,张伟,等.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模式提高民众心肺复苏效果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6):170-171.

[7]文静.浅谈微课在护理教学模式与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39-140.

[8]苏东红,龙淑珍.订单定向医学生急救技能综合实训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J].右江医学,2019,47(9):718-720.

(收稿日期:2019-10-17 修回日期:2019-12-19)

(编辑:潘明志)

猜你喜欢

社区居民微课培训
会议·培训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社区居民主动输液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