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16王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故事运用策略初中历史

王琪

[摘   要]历史是初中生的必修课,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应试教育致使原本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枯燥或遥不可及的印象,学生自然无法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有知识有技巧地导入一些历史故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60-02

学习历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假如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使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让学生主动了解历史,从主观意识的层面去理解先人的思想,借鉴古人的经验,真正取得“读史可明智”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中用历史故事设悬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直接将需要讲解的历史知识展示给学生,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才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上了,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导入环节通常可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向学生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先为学生讲解女娲造人的故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完故事后再告诉学生,女娲造人只是一个传说,人类不是女娲创造出来的。随后可设计问题:那么大家想知道人类最早是如何出现的吗?教师创造出的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探索新知识,由此掌握历史知识。再比如,教师讲解“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在导入环节就可先向学生讲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天安门广场上摩肩接踵,在毛主席喊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后,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何要设置54门礼炮?为什么要齐鸣28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下会畅所欲言,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28响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后所进行的28年奋战。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历史上了,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何要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如此一来,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设置了悬念,还自然地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二、将历史故事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初中生的自律能力较弱,然而课堂的学习时间较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假如只是在导入环节引入历史故事,无法保证学生在整节课上都集中注意力。此时,恰当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就能够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因为历史课本中提及的时代与现在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学生在上课时代入感较弱,这也是阻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解一些较为抽象或难以代入的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情节来体会历史内容。教师也可挑选部分历史故事,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历史剧,如此一来可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赤壁之战”后,课堂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此时就可通过插入历史故事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是盟友关系,对此教师可设计问题:“大家知道诸葛亮与周瑜的其他故事吗?你们觉得同样作为谋士的二人,有高下之分吗?”有些学生提出“三国演义”中有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此时教师就可告诉学生“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中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随后教师可继续讲述:“历史上,周瑜不仅胸襟广阔,而且是个帅哥,他夫人是当时有名的美女小乔,可谓郎才女貌。在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兵攻打南郡,不幸受伤。后来在攻打西川时,周瑜箭伤发作病逝。”通过对周瑜的介绍,学生体会到三国英雄的风采,如此一来,学生对三国这段历史又充满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预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历史剧表演,表演的内容与“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有关即可,由此增强师生互动。

在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时,课程过半,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分散,教师刚好讲解到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可顺势引入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公元645年6月12日,日本朝廷接见了“三韩”的使者,举行了“受贡”仪式。突然间,宫门全部关闭了,中大兄皇子拔剑杀了大贵族苏我氏。学生听到这里都觉得十分震惊,纷纷集中精神,提问为何他要刺杀大贵族。教师继续讲述,因为这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为改革发动的政变,苏我氏是日本豪强大族的代表,但其独揽大权十分跋扈,成了改革的绊脚石。这也间接揭示了改革成功的原因,衔接十分自然。选用这个历史故事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兴致高涨,对后续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聚集到课堂上,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在课堂结束前,活用历史故事余音绕梁

在快要下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期盼着快些下课,此时假如教师硬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进去,更无法受到启发。但是用故事来结束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就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巩固知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时,教师在课堂最后可安排“评说历史人物曹操”这一环节,以“奸雄”两个字对曹操进行评价。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可通过典型的故事来分析人物性格,使课堂结尾充满趣味。为了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曹操,教师可借助《三国志》中的两个故事来进行评价:第一个故事是“官渡之战”,当时曹操腹背受敌,兵少粮尽,面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袁绍,他用自己的智慧扭转了局面,奠定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从这一故事中能够看出曹操是有胆有谋的;第二个故事是曹操在逃命的过程中错杀恩人吕伯奢一家,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由此體现了曹操的残忍与奸诈。学生通过这两个故事,就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且借助故事结束课堂,会比枯燥的结论更加生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相关的重点知识,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再如,教学“三国鼎立”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可为学生讲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结合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来思考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下山?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刘备的态度为何那么诚恳?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能够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四、为教学内容做延伸与补充,深化历史课堂探究与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外,还能够为课堂教学做延伸与补充,由此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层次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多种形式的历史故事中,学生还可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背景,激发历史情感,顺利吸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强化记忆。

例如,在学习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时,虽然教材已经对长征途中的各个过程都有了一定的描述,但假如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有效展开相应的思考,此时教师可引入一些与长征有关的故事来引发学生对长征的思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长征途中有几个红军小同志得了肠胃病,指导员让炊事班的班长去照料,经过一段艰辛的路程后,几个病号终于到了宿营地,班长四处挖草根和用青稞面为他们做饭,但是青稞面很快就吃完了。班长不想让他们挨饿受苦,彻夜难眠。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时,班长看到一条鱼跃出了水面,于是急忙找来缝衣针弯成鱼钩将鱼钓上来,为几个小同志煮了一锅鱼汤。其中一个小同志在喝鱼汤时发现班长没有喝,班长一直都是吃他们剩下的食物。即将走出草地时,班长由于饥饿难耐晕了过去,几个小同志急忙效仿班长去钓鱼,为班长做了鱼汤,但班长还是牺牲了。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学生通过故事能够产生共情,由此获得充分的体验,从不同的方面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吸取前人的教训,引以为戒,让遗憾不再重演,同时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更加客观的态度待人接物。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引入历史故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历史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亚明. 历史故事要有“四性”——兼谈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1):52-54.

[2] 徐小燕.  巧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一课为例[J]. 名师在线,2017(6):75-76.

(责任编辑    张诺依)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运用策略初中历史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