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层次理论视阈下的《古诗十九首》

2020-03-16张勇陈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意蕴言语

张勇 陈欢

[摘   要]文章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次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本层次理论;《古诗十九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04-02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文本划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内及外,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

一、文学言语层

文学言语层指的是文本呈现出来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家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本定义为“一个为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一个文本符号体系包含声音、意义、隐喻等多重结构,文本是一整套语言编织而成的符号结构,读者解读文本实际上就是在解读文本的语言符号体系与语言符号结构。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文即为人说的话,又为人的心灵之音、情感之声、生命之声,是人的思维和意志的直接显现。通过分析文本的言语层,我们可以获得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分析文本的言语层指对语音、词语、句式等进行探究。通过阅读《古诗十九首》,我们发现《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为古体诗,讲究严格的押韵,对仗工整,韵脚的韵母主要为“i,an,en,ei,ao,u”。和韵脚相关的则是诵读节奏的划分,五言诗划分的节奏一般分为“221”“212”或“23”结构,《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根据动作、事情和意义等来划分则既可采用“212”结构,又可采用“23”结构。如“涉江/采/芙蓉”(“212”结构)或“涉江/采芙蓉”(“23”结构)。“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212”结构)或“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23”结构)。在诗句安排上,有八句一首的,有十句一首的,有十二句一首的,也有十四、十六句、十八句或二十句一首的。在句式上,《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代表着五言诗的成熟,它“不仅是对《诗经》‘四言体的突破, 更是情感得以畅快抒发的形式变革,使语言具有强烈的审美张力。”《古诗十九首》中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来表现情感的起伏。在词语运用方面,《古诗十九首》“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其中的“远道、归道、悲、别离”等词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心理蕴含性,成了审美性的言语。《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浅近自然、凝练含蓄,体现了质朴之美。语言不仅能建构一个意义世界,也体现出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文学形象层

文学形象指读者通过对文学言语的感知,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是“主现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想要深入了解唤起的生活图景,就要分析文中的意象和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

《古诗十九首》中出现的意象较多。植物意象有“草、松柏、柳、竹、芙蓉、蕙兰花”等,动物意象有“鸿鹄、促织(蟋蟀)、燕子、鸳鸯”等,事物意象有“浮云、白日、明月、尘埃、牵牛星、乐声”等。植物意象中“草”出现的次数多达六次,有“秋草、芳草、青草、野草、百草”等,在中国文学中,“草”这一意象代表着多种含义,既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又是相思离情的象征,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等。在《古诗十九首》中,“草”这一意象随诗构境,或营造空灵之境,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或营造楚骚之情韵,如《涉江采芙蓉》中的“兰泽多芳草”;或营造变换离索之境,如“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或营造苦闷悲凉之境,如“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动物意象如“秋蝉、鸳鸯、促织”等构建了诗词慷慨悲凄的意境,而“浮云、白日”等表达人生短暂的意象则使诗歌形成一种飘忽迷离之美。事物意象中较为特殊的是“乐声”,《古诗十九首》中明确以“乐声”作为意象的诗作共有三首,分别是《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和《东城高且长》。实际上,“札札弄机杼”所描绘的机杼声也是“乐声”意象。这些“乐声”意象不仅起着转折诗歌情感的作用,如“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还起着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札札弄机杼”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劳,“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意在起兴后言主人公的不平。《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些意象连接着“景”“情”二端,或营造诗歌的意境,或点明诗歌的叙述背景,或是诗人情感的替代,或为诗歌主人公的塑造服务。

三、文学意蕴层

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就是寻求与体会文本“味”的过程,即阅读主体“用生命将静态的语言符号激活,用生命的灵性洞悉语言符号中隐匿的意义世界,并将自己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其中去感受生命的流动、生命的激情和生命的欢悦”。“文本的意义世界”實际上就是文本的深层意蕴,文学意蕴指的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

在情感表达上,《古诗十九首》所写的第一种情感是离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等诗中洋溢着浓烈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采用了比兴手法,同时化用《诗经·蒹葭》“道阻且长”的句意,形式上采用一唱三叹,使文本具能让人回味悠长,并增加了离情别绪的“惊心动魄”。第二种情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诗句,都表达了对美人迟暮、生命无常的感慨。第三种情感则是沉居下僚的愤慨。如“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等诗句,表达了沉居下僚,对仕进无望的苦闷。“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则表达了失意文人或士人不得志于时的愤慨。《西北有高楼》则表达了一位失意文人在旅途中的感受。“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表达了对王公贵族穷奢极欲的愤慨和对欲有所为而不得的激愤。《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表达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诗句,如“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些诗句具有一定的虚无主义倾向,是下层士人对仕进无望的一种消极反抗。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十九首》抒发了人生最普遍的几种情感。

《古诗十九首》这组文本产生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外宦专权,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呈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的景象。这样的局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儒家专制思想的松动。儒家“发乎情,止于礼”的伦理观在中下层士人中并未得到严格的遵守,相反,他们大多遵循个人内心的感受,因此在文学创作上,便出现了大量大胆追求个人情感的作品。不少专家认为《古诗十九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有沦落下层的士人的愤激呼喊,有对离人的劝勉,也有妓女、思妇对其遭遇的大胆表述,如“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诗人描写妇人的不幸,在表达同情、理解的同时,也融入自己饱经动乱的体验。同时,《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和许多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曹植的《七哀》、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对《西北有高楼》进行了借鉴。

学生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探究,可以鉴赏到其独特的美,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顾敏.论《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意义[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1-23.

[3] 曹明海.语文教学语用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意蕴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