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合一”指导下的“以一合三”

2020-03-16朱海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三合一三维目标

朱海燕

[摘   要]核心素养最初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的,它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让三维目标更合理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应以“三合一”,即以三维目标统领全局,并有的放矢地“以一合三”,即以“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为主,整合三维目标,或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之一为主,整合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关键词]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82-02

在新时代,我们关注的是教育了三年的学生毕业以后是否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我们在核心素养时代,要以“三合一”指导“以一合三”,要让三维目标更合理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什么是“三合一”

新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即“三合一”。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也没有离开“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更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合一”就是三位一体,“三合一”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指明了培养学生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整合三维目标,遵循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与有序协调原则,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二、什么是“以一合三”

“三合一”与“以一合三”中的“三”所指相同,但“一”所指不同,前者的“一”指整体,后者的“一”指部分。我们需要的是有的放矢地“以一合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

1.以“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可以说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如桥梁般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只能是学生的身外之物;而无法触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便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贯穿三维目标的始终。

课堂探究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创设情景时我们可充分利用背景资源。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好的初级探究活动、课堂生成性探究活动及课堂总结或课后综合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且学会选择和创造。“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注重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2.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之一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事实上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导入,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入手,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之一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1)以知识目标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知识是最坚实的基础,如果说能力和情感是越起越高的楼层,那知识就是地基。知识一直处于更新模式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最直接的目的应该是更新原有知识体系,所以我们的知识目标锁定为“能够获取新的知识”。我们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知识目标具有显性教育特点,虽然理论上讲实践出真知,但学生时代更多的还是学习知识成果。新课教学要以实现知识目标为主。

(2)以能力目标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拥有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我们应以四项训练即观察能力训练、操作能力训练、表達能力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目标同样具有显性教育特点。我们只能传授知识,而不能传授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能力。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活力。复习课要以实现能力目标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收集、分析和辩论的过程中,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和提升能力。

(3)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主,整合三维目标

与知识相比,能力更重要;与能力相比,素质更重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什么危害。学生需要学会主动学习、理性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内隐性教育特点,是对生命发展的整体关怀,能使学生在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过程中形成持久动力。在以德育为主的教学中一定要设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以一合三”的设计原则

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及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在选择以哪个目标为主时,我们需要考虑课程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并结合以下原则。

1.时代性与开放性并存(真实)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清楚地说明了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的学生有“被决定”的一面,即他们都具有时代性(统一性、规范性)。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是相同的,其实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未完成性”即开放性。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智力的差异在于个体的智力组合间的差异。我们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智力,包括空间智力、内省智力等,要想开发这些智力,就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而学生的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因此,刺激学生的敏感点,激发学生自身丰富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发展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

2.基础性与生成性并存(真知)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容器,可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把知识强塞给他们的情况。无论是以哪个“一”导入,这个“一”里所涉及的基础性内容应该是最基本的,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能多,因为要为未来留出发展空间,也不能少,因为要保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对象,任何教育如果不和学生的生命发生关系,都是干瘪的、缺乏活力的,我们应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旧价值观念,以学生“力所能及”的生命体验为基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3.生活性与艺术性并存(真情)

有目标的学习是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不,它是生活的需要。通过有目标的学习,每个人才能具备生存下去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每个人不仅需要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利用感性又抽象的艺术,产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不成功的时候,都能创造美、感受美,都能幸福。我们应培养学生拥有“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艺术情怀,让他们建立一个自己的意义世界,乐观向上地走到从“强”到“美”的路上。

我们之所以注重时代性、基础性和生活性,是因为感同身受才能脚踏实地,活在当下。我们之所以注重开放性、生成性和艺术性,是因为学无止境。陪伴学生的教师再平凡普通也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这是我们教师的追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清晰地讲述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使三维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我们要重点探索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2] 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3]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4] 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J].教育研究,2013(7):98-104.

[5] 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6] 王开东.教育,病在何处?——反思“人的教育”与“培养人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10):32-33.

[7] 石中英.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人民教育,2005(24):11-12.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过程与方法三合一三维目标
准确理解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之“过程与方法”
农村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与方法之我见
情是语文教学的魂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三合一”导师制的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关于全班同读一本课外书的阅读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探究
柏林要建世界首座“三合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