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之建构

2020-03-16杨明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家庭学校

杨明勇

[摘   要]建立高中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能够有效发挥德育力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文章从家校互动、开发德育资源、改变家庭环境三方面论述高中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的建构。

[关键词]德育互动机制;学校;社会;家庭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9-0080-02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者的结合。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受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由强逐渐变弱的。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由弱逐渐变强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优势,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在高中学校中建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互动机制之途径。

一、通过家校的互动,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时代的进步,决定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互相孤立、各行其是,应该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为此,家长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不能完全让学校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实质上,家庭教育可称为孩子的摇篮教育。家庭教育,本质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父母良好的品格与言行会对孩子的言行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使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推动家校之间的互动。

第一,建立学校辅助机构。如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校合作会议,积极开展家长培训工作。学校可以对家长介绍教育方法、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教育规律等,指导家长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学习家教知识,并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思想意识。

第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家长会。通过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同时,通过家长会,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等,动员家长和学校建立密切配合的关系,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和强有力补充。

第三,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教师应该做好家访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贴心朋友和学习伙伴,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无缝衔接,使教育工作从学校中得以绵延,形成一股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

第四,采用“请进来”的策略。教师可以把班上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家长“请进来”,也可以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在学校谈一谈他们的教育经验,供其他教师或家长学习与借鉴,还可以请家长为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献计献策,为改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

二、学校积极开发德育资源

学校应该积极有效开发德育资源,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力军,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情动人,使学生能够乐意接受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接受其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平时,教师可以去看望生病的学生,在天冷的时候为学生添加衣服等。通过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公正与客观,力求以理服人,树立崇高的形象。

教师可以有效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育要求,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司法局的领导为学生开展法制讲座。同时,也可以邀请人武部的官兵专门为新生开展军训活动。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书活动,通过看、写、议、评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强大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学校应该有效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优化校园德育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德育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学校可以将校园中的橱窗开辟成“德育之窗”。学校政教处的教师可以定期更换橱窗里的内容。橱窗里的内容可以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等。在教室的墙壁或者走廊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对人生富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在学校食堂的墙壁上,张贴一些节约用水、爱惜粮食、文明用餐的宣传标语。在草坪等地方,树一些写有德育宣传标语的牌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三、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全方位的。学生从出生之后,一直到步入社会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即使步入社会,他们也依然受着自己家庭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

学校应该鼓励家长改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的生活情绪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能在闲暇时追求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间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

家长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营造和谐又温馨的家庭环境。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都较强,如果家长能够创设民主的家庭氛围,营造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应该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和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家庭氛围的创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若能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并恰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往往能使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四、有效发挥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一切社会团体、文化教育机构、组织和社会成员对青少年的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制约和辅助作用。社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教育的内容也非常非富,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结合的。社会教育对社会舆论有直接的影响,其能直接改变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教育能增强学校德育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是,一些社会上的消极力量也会削弱学校德育的效果。如一些披着“正义”外衣的反动言论会毒害青少年的思想等。为此,学校应该对社会资源进行严格筛选,让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实,辨别美与丑,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依据自己的意愿参加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社会教育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让环保教育、国防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都走进校园,使学生了解社会规则、通晓社会形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让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让家长指导学生正确审度各种社会现象,辨别是非善恶。

总之,学校应该链接好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相促进和互相配合,能够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这样,学生便能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学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J].考试周刊,2010(15):217.

[2] 刘芳清.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J].读写算,2011(8):56.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社会家庭学校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学校推介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