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跨文化适应为导向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探析①

2020-03-15张长明吴永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跨文化留学生

张长明,吴永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国际教育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留学生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后,往往因文化差异、教育体制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障碍和社会接纳度等因素出现社会和心理适应方面的跨文化适应问题[1,2]。跨文化适应是每一位留学生必须经历的跨文化认知过程,帮助每一位留学生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过程在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文化适应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例如:Lysgaard的U形曲线假说[3];Oberg提出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4];Danckwortt在U形曲线假说理论的基础上,将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段:观光者阶段、深入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5];Anderson的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6];陈国明的跨越边际博弈观[7];Bennett 创建的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等[8]。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跨文化教育工作者认识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促进跨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课堂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机制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满足留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方式。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忽视了留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多数活动缺乏相互间的关联、配合及延续性的考虑,整体而言,对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没有明显的效果。本文旨在基于以上跨文化适应理论,以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和文化融合为目标,探索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有效形式和内容。

1 跨文化适应的重要理论

1.1 文化适应的阶段理论:U形曲线假说

跨文化适应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给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社会现象。在此过程中,文化适应者在情绪、行为和认知三个层面会有反应。

根据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满意度的变化(从高到低再到高),Lysgaard 提出了U形曲线假说,把文化适应过程描述成三个阶段,即最初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再度调整阶段,在此过程中,文化适应者经历了从开始的新鲜感到情绪的低落,再到情绪的回升[3]。

针对文化适应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症状,Oberg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定义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治愈文化休克需要文化适应者了解新的文化的风俗习惯、行为规约,并积极融入新的文化社会中。他提出了与U形曲线假说相似的文化适应四个阶段描述,分别是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和适应期[4]。

德国心理学家Dieter Danckwortt在U形曲线假说理论的基础上,将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段:观光者阶段、深入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5]。(1)观光者阶段,留学生对所到留学国家充满新奇感,对周围环境处于探索期,满意度较高。(2)深入纠葛阶段,留学生既要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又因对新的社会价值标准、文化习俗、规范把握不准,与当地人接触不顺畅产生误解、挫折和沮丧等情绪,加上开始想念国内的家人朋友和以前熟悉的生活环境,留学生对周围人、事、物的满意程度不断下降,甚至产生不满和敌视情绪。(3)稳定适应阶段,留学生经过第二阶段的探索和适应,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生活和学习进入程式化,在自己的期望和客居国的现实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同时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技能提升,逐渐具备应对适应困难的能力,建立了信心,减少焦虑。(4)归国前阶段,留学生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客居国的依恋,又有对回国的期待和前途不确定性的顾虑。

U形曲线假说从宏观的线性角度描述了文化适应过程的大体阶段,虽然它不能准确地描述每一个文化适应个体的个体化适应过程,但能帮助人们直观地了解文化适应者在适应过程中的整体变化规律。

1.2 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dialectical model)与边际博弈观(boundary game)

Anderson 基于心理驱动理论建立了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文化适应者试图去通过解决与客居国文化成员交往时所碰到的问题和障碍,并不断地循环着此过程。问题处理的每一次循环都代表着其在新环境中的重生。此过程中,跨文化适应与学习是相互依存的[6]。

陈国明用边际的概念描述了基于各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所形成的一条隐形界限,他认为来自两种文化的交际者就像队友一样在接触和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协商持续地重新定义边际,在重新定义和调整过程中,这条隐形的界限逐渐扩展到一个边界区,再到一片边境,即扩大成跨文化理解的前沿区域,陈国明把这片区域定义为跨文化适应的空间,他认为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交际者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相互接受的空间。他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交际双方具备“边际智慧”能力,包含了文化敏感力和创造力[7]。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与边际博弈观都强调了跨文化适应是持续的、互动的动态过程。

1.3 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

跨文化适应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跨文化人群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Bennett提出了跨文化敏感的概念,并建立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他认为该发展模式经历六个阶段:否定、防御、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8]。该发展模式涉及两个概念,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在判断事物时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对其他文化都按照自身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并评估,这种思维模式在情感上阻碍了人们积极地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相对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是对立的,它不会用自身文化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不同文化,而是建立在同其他文化的互动和理解之上。民族相对主义始于对文化差异的接纳,当人们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并开始承认和接纳这些差异时,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意识就随之产生并增强。因此,跨文化敏感度的前三个阶段是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后三个阶段是民族相对主义的表现[1]。

Chen & Starosta在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两个概念时,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9],跨文化敏感即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更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并能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研究者对跨文化敏感的实证研究发现语言能力水平、国际经验、与目标文化环境的接触、对不同文化的了解等因素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存在正相关[1]。

2 基于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探析

基于以上跨文化适应理论,以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和文化融合为目标,探讨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有效形式和内容。

2.1 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从跨文化适应的U形曲线理论,我们了解到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包括观光者阶段、深入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四个阶段的特点,分阶段有侧重地推进。

第一,在观光者阶段,留学生对周围环境充满新奇感,处于探索期。这个阶段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目标是帮助留学生了解周围环境、与留学生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介绍当地文化习俗等,可以通过开展参观学习、文化体验、专题活动、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对留学生的探索期发挥引导作用。

第二,在深入纠葛阶段,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体化,出现矛盾,文化融入不顺畅等现象,这个阶段的留学生情绪沮丧、孤独,甚至产生不满和敌视情绪[10]。此时,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目标是帮助留学生疏导心理情绪、建立归属感、提高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此阶段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年龄相仿的人群之间有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话题,能为其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学校可以通过“结对子”、兴趣协会、语言角或者多媒体建立一些兴趣论坛等形式促进留学生与朋辈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鼓励在留学生之间或者挑选优秀的中国学生与其组织开展学习互助活动。

第三,在稳定适应阶段,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入程式化,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也有了基本的认知。这个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是帮助留学生实现跨文化深度融入,进一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巩固提高专业学习,此时,可以开展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公益活动、与社区家庭结对互动、文艺表演和展示竞技活动、专题讲座和论坛等。

第四,在归国前阶段,留学生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客居国的依恋,又有对回国的期待和前途不确定性的顾虑。这个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是给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的相关辅导和政策知识的解读,可以开展专家解读政策知识讲座、就业创业辅导工作坊等类似活动。

2.2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注重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

从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与边际博弈观的视角,我们理解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互动的过程,旨在增加两个文化体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间的尊重、以及延伸互相接受的空间[2]。

两个文化体之间建立交流互动是促进相互间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尊重和融合,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关键。两个文化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会因为各种障碍而中断,或因为文化差异、知识储备、语言障碍等因素致使双方的交流无法深入和拓展。因此,以提高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为导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要注重活动本身的意义,更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引导留学生多元化和持续性的交流互动。只有在长期有效的交流中,两个文化体才可能增进了解,由浅入深不断克服交流中的各种障碍。

对于留学生来说,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是其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搭建全方位的人际关系支持体系,来自校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文化熏陶可以帮助留学生从行为方式到思想观念上逐步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当个体被接纳进来会建立起更大的人际关系网,促进交流互动常态化[11]。

2.3 从情感与认知两个层面推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发展

从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了解到,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经历六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在情感上阻碍了人们积极地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后三个阶段是民族相对主义的表现,此时人们开始正视和接纳文化差异,开始学习、思考、调整和融合。要实现从民族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向民族相对主义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从跨文化交际者对目标文化的情感转变和目标文化差异的认知扩大两个层面推进。

在民族中心主义阶段,也就是在留学生对文化差异否认、抵制和最小化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应该以提高留学生在文化差异体验活动中的愉悦性和兴趣培养、以及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融合等情感转变为主要目的,留学生获得越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就越能接受文化差异,同时对目标文化的关注兴趣会增强,并在与中国学生的文化交流的正面引导下会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自信心和交际能力,更积极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民族相对主义阶段,即留学生对文化差异接受、适应和融合阶段,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重点是提高留学生对目标文化的深入和拓展学习、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深度认知。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目标语言能力和交际技巧,对文化差异的学习和融合能力不断提升,通过进一步的文化差异认知,培养多元文化意识,逐渐形成自我调整和文化融合的能力,即 “边际智慧”能力。

3 结语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仪政策背景下,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项目的发展需求和落地国企业用人需求下,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生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这给我国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以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为目标,基于U形曲线假说、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跨越边际博弈观以及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型等跨文化适应理论,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有效内容和形式,这将促进我国留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并提高留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跨文化留学生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