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数学思维 落实核心素养
——以“圆的周长”教学为例

2020-03-14张秀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周长直径思维

张秀云

(平潭北门小学,福建 平潭 350400)

数学教学是围绕数学思维而展开的。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的思维体现出了更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抽象性。这些特点促使数学思维成为了人们深入探究事物,发现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有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才能使得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维,将其引入到课堂,促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有依据的梳理等良好习惯。[1]

一、在情镜创设中引发思维

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兴趣,才能够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表明了兴趣对智力开发的重要影响。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们的想法和特点,制定更加灵活积极的教学方式。首先在课的开始应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2]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出示情境再提出问题“老师家的圆桌和菜板都有点开裂,必须用铁皮在其边缘处进行规定,请问需要的铁皮的长度是多少?”学生看见这个情境,兴趣马上来了,这是解决简单的身边问题。教师给出问题:“要求绕的铁皮多长,就是求圆的什么?”学生:“圆的周长。”教师追问:“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什么?”学生:“曲线。”教师追问:“你们能不能说说‘圆的周长怎样确定的?’”学生开始对圆有了探究的兴趣。在这个过程教师只有引导没有“告诉”,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已有的经验,逐渐向教师预设的问题靠近,在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中,使得他们自己认识到数学探索中的巨大乐趣,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中发展思维

为了促使学生更为快速高效的掌握新知识,必须要重视其和已经学习了的知识之间的衔接。结合已经讲过的旧知识,从简单的入手,逐渐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在传授新知识之前,可以借助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引入,比如在讲圆的周长概念时,需要从他们熟悉的四边形入手,开展教学。

在学生接触到圆的周长概念后,教师进行提问:“我们都学过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宽之和的两倍。

生2:正方形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

师:你们都回答正确了。

师:那么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几倍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造,同时也需要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线索,并从他们熟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将他们逐渐带领带全新的知识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启发,掌握新知识,实现对数学思维的有效锻炼。

三、在认知过程中提升思维

开展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实现对数学思维的过程分析,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认识到数学知识中存在的逻辑关系。

在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具有启发思维效果的课堂活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制定出科学的上课活动方案,实现对学生多个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时进行如下的提问:

(1)想一想: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

①设疑启发思考:正方形的周长由边长得出,那么圆呢?

②媒体演示:以三条不同线段作为直径画出圆,滚动后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就是圆的周长。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后汇报。(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2)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的存在关系,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3)说一说:怎样验证你的猜测呢?(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测量,同桌彼此配合进行计算,使用课堂上讲授的方式进行多个不同大小的圆的测量,记录测得的直径以及周长。与此同时,向他们发放计算器,得出周长和直径的具体比值大小,最终结果取两位小数,得出数据之后,将其以此填写到表格内。(如表1)

表1

表1的数据显示:圆的直径和周长的比值始终都是3倍多一点,是不是对所有的圆都适用呢?(课件出示圆周率的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性,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头脑的思维实际上也得到了锻炼。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同时,他们的脑部也在进行这运动,思维也受到了持续的启发和锻炼。”这就指出,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促使学生们多进行动手操作,在实际锻炼的同时,全面提升动手能力以及头脑的思考能力。

四、在错误资源中深化思维

学生们在进行学习时,需要不断进行尝试,面对多种不同的问题,并始终进行解决方案的探索,是一个持续性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在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面临困难和问题,并进行纠正和改变,直到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启发,也促使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引导他们逐渐找到问题的本质,深化思维。[1]

例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开展小组的谈论活动:

猜测(一)

生1: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2倍。(错误)

生2:不同意,曲线肯定比线段长。

图1

生3:我也不同意。指着图1直径的两个 端点说:“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那么圆的周长可以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圆,半圆比直径长,那么整个圆的周长会超过直径的两倍”。(其他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猜测(二)

生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错误)

生2:我的想法是,圆的周长不等于四倍直径,等于的话就和正方形一样了。(如图2)

生3:从上边的图形我们发现,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四倍直径。

生4: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三倍多。

师:你们的假设都不错,那么我们接 下来会用实验来证明。

图2

学生的猜测不可能一次就对,这就需要在几次的猜测,几次的错误,在错误的猜测中经历观察、思考、证明、推理等数学活动,在不断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变得更加具有逻辑,在逐渐理性的探究中,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水到渠成。因此,错误是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必然会出现的,教师需要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得到思维的锻炼。

五、在练习设计中拓宽思维

数学思维需要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在学生初步接触到新知识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理解,还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练习是巩固应用的主要形式,精心设计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使其可以有发散思维,从不同的灵活的角度来思考,针对问题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独特魅力,养成对数学的巨大兴趣,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3]

比如: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这样的练习。

1.做一做:求圆的周长

2.用一用

(1)一辆大人用的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红红的家和超市距离是1000m,骑单车经过,在此过程中,单车的轮子一共转了多少圈?

(2)如教材中第64页第2题所示:

在这样灵活化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得到了培养,他们开始可以逐渐自主自觉地进行数学学习。这就直接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深入分析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养成发散思维。

总而言之,在进行教学互动时,需要以数学思维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采取更加多样和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索,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下,不断激发数学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周长直径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各显神通测直径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