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自读课文 培养文化感受力

2020-03-14陈秋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感受力文本课文

陈秋珠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州 长乐 350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育部发布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涉及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其中最后一个可以转换为文化感受力。[2]这四种能力中,文化感受力最容易被忽略掉。如何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时,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并能引发内心的某种共鸣与思考,让文化元素牢牢占据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呢?在教读课文的课堂上,教师多重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而没有多余的空间无法为文化感受力而教学。而自读课文无需教师的精讲,具有半阅读的性质,无疑在时间和空间上恰恰弥补了这个空缺。

一、以点带面,探究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前进、创造的原始力量。而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年代感、陌生感。教师可以在自读课文中以课文为基点,以点带面,充分挖掘内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传统文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个单元充满着秋的气息,可曾想过:秋天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是节气的物候变化,在这里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特有的神奇的节气文化。笔者在教学这单元的自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时,是寒露时节。在学生通读完课文,告知学生,季节的变化,物象的更替,这些美景都蒧在二十四节气中。教师例举了秋天中的寒露与白露的物候变化,让学生观察出示的板书:

请阅读图与资料,说说两个节气的特征。

[白露]

[寒露]

学生认真查看资料,找出秋天里两个节气的物候的不同特征。从学生兴奋专注的目光中,笔者知道他们看到了平日在生活中没有看到的美景,内心一定掀起了波澜:没有想到在清冷的秋季,见到的不仅仅是落叶飞舞、菊花盛开、秋雨飘落、枫林红艳,还有从未见过的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群鸟养羞。于是在这节课的创作中,笔者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作品:

听听,秋的声音,“呼呼”,是蛤儿们打呼噜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咚咚”,是鸿雁敲门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哗哗”,是雀儿们扎入水底的歌韵……

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花、鸟、草。学生上台朗诵他们的自己创作的作品,所有人都听到了生命拔节的轻响。课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老师,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民伯伯可真厉害呀!”“老师,今晚我要去找找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图片,我带来展示,可以吗?”就这样以课文为基点,却给学生带来了一幅神奇的二十四节气的神奇画卷,激发了学生对二十四节气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

二、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文化

部编版教材的课文编排,是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双线结构。革命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文性必须融入到工具性之中,教师还应避免人文与工具脱离的“两张皮”现象,避免无效的说教。[3]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单元,四年级上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私、奉献、家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教学自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大胆跳出文本,给予他们身临其境的机会,切身感受成秀传统,受到跨越时空的熏陶。让自读课文成为媒体,发挥“千年传送美好品质”的功能。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自读课文的时候,没有经历过战场的孩子怎么能感受到那种时刻被夺去生命的危险,此时可以及时让他们走出书本,聚焦白求恩的手术室,聚焦在战士劝说白求恩撤离的那一刻。教师及时播放视频:战场上的隆隆的炮火声,突突的机枪声,此时教室就是手术室,课桌变成手术台,教室就是战场,请一个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则在旁边即给旁白。

师:走吧,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生:伤员撤离吧,我不走,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师: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儿,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生:不,这里就是我的阵地。我不能离开!师:白求恩同志,你是我们的尊贵的客人,快撤吧!生:不,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所有的学生齐声喊:我不走,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在“战场”上,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次伟大的国际主义教育的洗礼。此时教师并没有止步,课件播放了中国维和部队在国外救援的画面,中国人民将国际主义精神传承到了今天。在那一刻,正如单元导读中所说的:“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教师要珍惜自读课文“略”省下来的空间,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又回归文本,创设课文的情境,人物的情感感染学生。革命文化就像一颗美丽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最大发挥自读课文的育人价值。

三、课外延伸,培养文化自信

自读教学的性质是指导学生半独立阅读,架设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从学习阅读到独立阅读的桥梁。[4]在学生多领域的阅读中,感受着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个单元都是的动植物的,在教学《蝴蝶的家》这篇自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课前自学,课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蝴蝶或者自己喜欢的动物。在课上,有的学生带来了各种蝴蝶的标本,并附上说明;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图片及介绍;有的学生截取赵忠祥的《动物世界》的精彩视频……课后,把学生的资料在班级里办起了“动物展览”,许多学生慕名而来,教室里人头攒动,赞叹声一片。学生在不同的领域汲取着知识,拓展了思维力,并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的自信心,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许多自读课文都是经典中的节选,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教学,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作适度的扩展,引导学生以课文为基点,涉猎不同的领域。总之,要充分利用自读课的文本资源、时空自由,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力。

猜你喜欢

感受力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