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文化旅游产品融合路径研究

2020-03-11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旅研学安徽省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目前安徽省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依靠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型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3A级及以上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为表现形式:前者文化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为32%,后者占据极大比重,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比重总体而言处于相对饱和状态;新型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多样化态势,以节庆节事文化旅游、研学旅游、演艺旅游、特色文旅小镇、特色文旅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等为主要态势,发展现状各异;安徽省文化旅游产品特点日益突出,呈现良好发展局势。但是,总体来说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呈现的特点为以传统景区型产品为主,新型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创新思路还不够开阔,产品业态的融合角度还不够多样化。安徽省文化旅游产品主要还是停留在少数文物旅游资源的观光阶段,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做好文化与旅游多路径的结合,积极为文化旅游资源寻找物质载体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产业业态。

“文+N+旅”路径安徽省是新业态发展的模式。最初的文旅产品融合路径多以文化要素体系渗透进入旅游产品,形成多形态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而“文+N+旅”的文化旅游产品路径:是指在基础性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的基础上,融入调节性变量要素,例如城市、乡村、科技、教育和互联网等要素,最终形成以旅游全要素为组织形式的、文化和旅游双重属性的文化旅游产品新业态(如图1)。

图1 安徽省文化旅游产品融合路径

一、文化+教育+旅游

文化+教育+旅游的产品创新发展是业态的跨界融合,是产业联动的表现形式之一[1]。而目前发展最为合理化、科学化的产品是研学旅游。故安徽省应该深化研学旅行产品。制定研学旅行标准,推动研学旅行产品规范发展。依托红色文化、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重大工程设施、知名院校,建设六安大别山红色纪念园、徽州书院等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0个,省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50个。合肥、亳州等市申报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

二、文化+城市+旅游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是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枢纽,城市路径叠加倍增效应规律,会使文化和旅游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产生出倍增效应。而关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城市旅游发展的多元化也逐步融入至文化之中[2],本文研究主要从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利用、文化场馆及城市文化打造三方面去探究安徽省文化旅游产品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文创空间拓展行动

城市空间组织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现代文旅融合的一种形式[3]。随着城市文化空间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也层出不穷。安徽省应该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按照主体清晰、管理有序、体系健全的原则,完善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优化布局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文创空间等,实现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同时加快安徽省以合肥市1912街区等为例的城市空间整合,实现功能化转化,创意化变化,构建空间多元化、平台合用,消费共享的新型城市文化旅游空间。

(二)城市文化场馆活化行动

城市文化场馆是城市形象的典型代表,更是城市与生俱来的旅游吸引物[4]。安徽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馆不突出,尤其是博物馆类场馆。以安徽省博物馆为例,对于合肥市本地市民的吸引力不足,如何扩大吸引省外游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游客对于文化场馆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场馆属于没有任何活力的固定资产。安徽省各个地级市应该城市文化场馆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例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鼓励支持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合理开放空间,开展市场化运作。

(三)旅游演艺产品定制行动

开发特色旅游演艺产品,增加城市的旅游文化内涵[5]。一是定制符合旅游消费特点的演艺产品。杭州的旅游演出《宋城千古情》、上海的《时空之旅》都成为许多游客去当地的必看节目。安徽省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样有条件打造旅游演艺产品。二是从现有安徽省演艺产品培育适合旅游消费的产品。安徽省特色演艺不少,可从中发掘适合旅游消费的演艺产品。如黄梅戏,如小剧场中的部分特色产品。

三、文化+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安徽省目前仍是中部发展城市,文旅融合必须考虑乡村路径。

(一)乡村文物保护工程

乡村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去农化”的隐形推进却使乡村文化逐步消失。城市由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优势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做到了最大努力,并且显示出绝对优势;随着经济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文物被遗忘、遗弃甚至是破坏,不可恢复。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国保、省保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完成呈坎、黄田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完成24个传统村落文物维修保护利用项目;认真做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协助做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工作,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二)特色文旅小镇振兴程

安徽省特色文旅小镇的建设集中于皖南地区,皖北由于偏北化的建筑特色,整体关于文旅小镇的建设缺乏韵味、景观及文化建设。“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特色文旅小镇是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华与实质[6],它们既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又有淳朴的乡村形态,大多独具档次、文化、品味等特色。深化皖南特色文旅小镇发展的同时,加大力度皖北推进特色文旅小镇振兴工程,落实政策引导,加大投资力度。

(三)农旅体验产品升级工程

新型乡村旅游中衍生出文化体验类产品,已经从单纯的乡村景观的体验向深度的乡村文化内涵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的体验转变。在充分尊重农业文化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为准绳[7],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开发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农业旅游的生态化、经济化发展;对于观光型农旅产品较少粗制滥造,依靠传统乡村文化创新农旅体验产品。

四、文化+科技+旅游

(一)非遗旅游设计科技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其它遗产,具有非物质化,极其抽象化[8]。这说明非遗旅游设计需要科技化,才能起到以点带面。同时非遗的科技化设计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科技元素形式展现,以新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非遗被世人记住,不是一味的保存与保护,而是让世人去继承其中的精髓。安徽省目前的非遗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真正做到创新性发展的却少之又少。纵观黄梅戏与京剧的差距,在撇除政策性推动因素之外,前者的科技化发展不足。安徽省应该逐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素材,通过创意设计,生产出更多体现安徽省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文旅产品创意顶层化

相比邻省湖北,安徽省的文化创意产品已不被游客记住,另一层面说明文旅产品的创意不足。黄鹤楼、户部巷、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成为武汉的文旅标志。武汉的文旅产品不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特色化,更多的是以其设计的衍生产品更容易深入人心。深化文旅创意与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杭州行动纲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融合国内外创意设计发展理念,整合市场、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推动文旅创意设计发展,融合带动生产型制造业升级。安徽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很多,促进文化元素的文旅产品“走”出去,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开放强省建设,不断增强省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9]。

“文+N+旅”路径的确保实施需要运用数字传媒、移动互联等“互联网+“手段,构建立体、高效、覆盖面广、功能强大的国际营销传播网络。支持构建基于“三网融合”的“内容+平台+终端”的媒体传播链,推进“文化+互联网+旅游”互动融合、一体营销。支持传统媒体营销转型升级,拓展网络和新媒体营销。

猜你喜欢

文旅研学安徽省
成长相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