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

2020-03-11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单位根分权财政支出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大好。到2018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已经达到65789万吨,农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了14617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缩小到了2.69:1。但是我国农业也承受着成本上升、价格下压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黄线”开始逼近和资源环境“红灯”开始亮起的双重约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形势十分紧迫。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上就会产生产业融合的要求,只有通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才有可能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积极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深化融合是关键,但农村产业深化融合的推动又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因此,如何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促进农村产业深度整合和发展的问题值得深入系统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财政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财政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是Guan和Lansink(2006)、Ahmad和Rana(2009)等认为金融信贷或财政投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二是Allanson(2006)、Apostu(2012)等认为金融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是无效率的。国内学者李乾(2017)从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国外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经验进行考察分析,为完善我国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提供建议。张绍生(2018)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并指出财政支持要根据实际问题,有效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财政政策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1.财政支出角度。郭杰(2004)认为扩大政府财政支出有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储德银等(2014)认为,税收政策在总量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财政支出政策却是抑制的,在结构效应方面,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政府投资性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却是抑制作用。刘建民和胡小梅(2017)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空间实证分析,得出财政支出分权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进效果的结论。

2.财政分权角度。国内就财政分权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鲁钊阳(2012)实证财政金融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发现财政金融政策对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的影响高于金融政策的影响,且财政金融政策在影响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财政政策对金融政策有干预作用。周光亮(2012)采用1995—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财政分权改革下的地方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是有所抑制的。魏福成等(2013)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文献评述

财政政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很多,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但是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和其他产业研究,缺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而且对民族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取民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支出和财政分权两个维度来实证分析财政激励对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三、变量、数据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解释。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衡量因素,反映出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本文对该指标的衡量主要参照付凌晖所采用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第二产业产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TL=Y3/Y2

式中,Y2、Y3分别表示第二、产业产值,两者比值越高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

2.核心解释变量。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财政政策激励可以分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分权和税收政策等。考虑到农村税收数据的可得性,所以本文不考虑税收政策的影响,把财政激励政策分为财政支出激励和财政分权激励,财政分权又进一步分为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

财政支农指标:用财政支农与GDP的比值来表示。本文财政支农统计口径不统一,1999年—2002年数据由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加总得来,2003—2006年数据由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四项加总得来,2007—2016年为农林水事务支出。

财政分权收入指标:采用各地财政收入与全国财政收入的比值。

财政分权支出指标:采用各地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支出的比值。

3.控制变量。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人口数的比值。

(二)数据选取

数据来自2000年-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等。

(三)研究设计

本文运用1999年-2016年民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研究财政政策激励对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设定为:

TLit=αi+β1iFEit+β2iFREit+β3iDFEit+γXit+εit

i=1,2,3,4,5 t=1,2,...,18

模型中,TLit代表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FEit、FREit、DFEit分别表示财政支农指标、财政收入分权指标和财政支出分权指标,X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UR,农业科技进步ATP,αi作为随机变量描述不同个体建立的模型间的差异,εit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面板模型的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面板出现“伪回归”现象,需要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是否平稳。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检验是否存在共同单位根,使用LLC、Breitung方法,另一类检验是否存在独立单位根。本文选择两类方法中的各一种,即LLC和ADF检验方法。如果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则说明序列是平稳的。

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表1显示在水平统计量下,所有变量未能同时通过LLC和ADF检验,即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需要进行一阶差分。在一阶差分条件下,所有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不存在单位根,所以数据是一阶单整的。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主要采用对各截面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如果这些截面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表明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表2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四种检验方法下,均拒绝“各截面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有单位根”的假设,所以这些残差序列是平稳的,面板数据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7.0软件估计模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估计结果

注:()内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中,财政支农在1%水平上显著,表现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系数为-2.122994。财政支农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说明财政支农总量上的增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认为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尽管财政支出政策可以通过其导向功能影响社会需求结构,进而通过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来影响产业结构,但这种调控是间接性地,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传导,可能会出现信号传递失真或错误,从而致使企业做出错误的生产策略。二是虽然政府可以通过政府投资性支出及其乘数效应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其影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投资比重的高低与投向的科学性。三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一些非生产性支出占比过高及其较快增长也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升级。比如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主要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林水利事务性等方面,而科技三项费用等较少,所以导致农村二三产业产值比下降。

财政收入分权在10%水平下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著影响,影响系数为-8.628191,表明财政收入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这与地区发展背景有关,民族自治区位于西部,依靠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作为原材料加工基地,其第二产业也取得发展,特别是在财政分权体制后,各级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必然加大自有优势资源的投资,而对于信息技术、金融和服务等非优势产业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财政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则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中,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进步在1%水平下都是显著的,且系数为负,说明两者都抑制产业结构升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1999-2016年民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指标体系,探讨财政支农和财政分权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财政支农和财政收入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财政支出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不显著。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财政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完善的财政政策。

国家逐步出台支持民族地区高科技产业、民族特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补贴力度,强化对民族地区重点企业挖潜改造的投入,强化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特色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民族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第二,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政府应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一是对产业链条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深、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显著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给予财政补助或基金支持。二是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种植养殖纳入保险范围,提供农业保险保障程度。三是加强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政策的效率。

第三,平衡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权。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弱化地方政府对于产业结构方面不恰当的负面干预,避免地方政府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视地区差异,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措施,根据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律、经济状况、资源条件等合理引导产业调整升级。民族自治区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相关产业较为发达,故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进行得较为缓慢,在保证对原有产业政策扶持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发挥财政分权职能优势,采取有效的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措施,包括开发特色旅游资源项目以及开展跨区域物流活动项目等。

猜你喜欢

单位根分权财政支出
集权分权哪个更好?
创新中国背景下专利资助政策与专利申请数的实证研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地方政府科技支出与财政分权的促进行为研究
基于MCMC算法的贝叶斯面板单位根检验
ESTAR模型的单位根检验统计量及其功效比较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转型经济中的我国财政分权研究:方法、目标及其特征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