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目的地阅读”:理解、梳理与运用

2020-03-09吕大洪

关键词:目的地教材课文

吕大洪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其与“预测”“提问”“提高速度”一起成为学生必学的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用单线结构组织,以独立身份存在,与其他策略相融。该策略单元的教学,应做到从“示范”到“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作用;从“具体”到“整体”,有序建构阅读策略的模型; 从“文本”到“生本”,努力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

何谓“有目的地阅读”?很多一线教师是茫然的。在统编教材推行之前,我们几乎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然而,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编排了这个策略,其与“预测”“提问”“提高速度”一起成为必学的阅读策略。于是,理解、梳理、运用“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就顯得尤为迫切。

一、“有目的地阅读”的意蕴剖析

(一)概念推敲

教材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的主导下,安排了一个语文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能不能成为“有目的地阅读”的概念解释?特级教师蒋军晶指出:“‘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问题来选择阅读方法,这个表述是不是意味着‘有目的地阅读太宽泛了?”那么,如何理解“有目的地阅读”这一概念呢?我认为,“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阅读目的、任务或其他需求指向,而选取合适的阅读内容,并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最后获得指向性信息的一种阅读。这样的定义涵盖了四个层面——确定目的、选取内容、采用方法、获取信息,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它的内涵,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

(二)归属辨析

有人认为“有目的地阅读”也是一个阅读方法,理由有二:一是从字面理解,“有目的地阅读”就是根据目的,获取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二是在我国传统的阅读策略体系与国外的阅读策略体系中,几乎搜索不到 “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那么,它究竟归属“策略”还是“方法”呢?我们还得从“策略”与“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定义着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策略”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而对“方法”的解释则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乍看,似乎并不容易判断它们的区别,但细细琢磨,我们会发现“方法”中的“门路、程序”具有相对的“单一性”,而“策略”中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则具有相对的“综合性”。从这个层面来对比,“策略”的内涵显然比“方法”要大。而“有目的地阅读”是在确定目标后,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实现信息获取。从这个意义来说,“有目的地阅读”显然是一种策略。理解这一要义非常重要:教学“有目的地阅读”这一内容,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而要着手于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使用,从而帮助学生达成预先设定的阅读目的

(三)取向探讨

“有目的地阅读”单独编排成策略单元,其教学价值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策略的概念内涵吗?显然不是。教学“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运用此策略;应该帮助学生经历运用此策略来达成阅读目的的完整过程;应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所以,在实施“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的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阅读策略的知识性问题和运用性问题的关系,要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策略、提升阅读效果为评价依据。

二、“有目的地阅读”的编排特色

(一)用单线结构组织

“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不是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而是以策略指导为训练主体的单线结构单元。单元中所呈现的内容,一方面以“学策略—用策略—获能力”为能力培养线索,前后关联,突出了阅读策略训练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以“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为教学承载,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使命,有序地担负起学生阅读策略的训练任务。

(二)以独立身份存在

“有目的地阅读”安排在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它与“预测”“提问”“提高速度”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并列且有梯度地呈现在三、四、五、六年级中,共同构成了统编教材显性的阅读策略体系,共同作为“策略单元”承担起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显性的教学任务。

(三)与其他策略相融

虽然“有目的地阅读”策略与其他显性阅读策略以独立的策略单元并列存在于教材之中,但从具体的阅读实践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割裂它们的联系。比如当我们确立了阅读目的后,必然会用到“预测”等策略来判断选取的阅读内容是否符合阅读目的,必然会通过“提问”等策略来激发阅读思考的深度,也必然会运用“提高速度”等策略来提升阅读效率。

统编教材除了编排四个显性的阅读策略单元,还通过语文要素这一特色,渗透了大量的隐性阅读方法,如理解、概括、复述等。这些阅读方法虽然有着自身的逻辑,以及各自的用武之地,但它们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和“有目的地阅读”这样的显性策略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 在“有目的地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用理解的方法明确阅读目的,用概括的方法提取必要的信息,用复述的方法表述结论。因此,“有目的地阅读”虽是独立编排的,但绝不是孤立运用的。

三、“有目的地阅读”的教学建议

(一)从“示范”到“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作用

精读课文应做到“示范引领”。《竹节人》是精读课文的首篇,教材以课前导语的形式,直接解释“有目的地阅读”,随后呈现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并在课后练习中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提示了三种完成任务的方法。对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经历 “明确阅读目的”“快速默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仔细阅读,获得相关信息”的全过程,帮助学生领会“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在第二篇精读课文《宇宙生命之谜》中,教师应通借助“旁批”与“泡泡”两种提示,继续带领学生学习阅读策略的“示范引领”,强化这一阅读策略的运用。

略读课文应落实“尝试运用”。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的阅读任务是:(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2)选择一两个景点,在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本课设置的意图就是为学生提供“尝试运用”的舞台。对此,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比如,完成第一个任务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完成任务所需内容——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第二步,阅读材料一,采用圈画等标注方法,获取游览中轴线上的主要景观信息,如金水河、太和门、三大殿、乾清门、后三宫、御花园;第三步,阅读材料三,获取“进门—出门”的信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游览空间图;第四步:阅读材料四,让学生根据喜好,圈画出特别关注的景观,如慈宁宫、养心殿、奉先殿、东六宫等。当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个任务——景点讲解。

(二)从“具体”到“整体”,有序建构阅读策略的模型

要分解策略中的要素,搭建阅读模型。提取核心要素、建构解决问题模型的方法,非常适合此阅读策略的教学与运用。具体操作如下:先引导学生理解“有目的地阅读”概念内涵中的核心要素——目的、内容、方法、信息;然后,带领学生总结、建构“一看目的、二找内容、三选方法、四获信息”四步阅读模型;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四步阅读模型”进行阅读实践。

要打通策略间的壁垒,搭建模型之网。“有目的地阅读”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预测”“提问”“提高速度”等策略并融相通,也与“理解”“概括、复述”等阅读方法相輔相成。因此,在建构起“有目的地阅读”的“四步阅读模型”后,要带领学生寻找这些策略方法间的联系。比如:借鉴“提问”策略来明确阅读目标,分解阅读目标的具体指向;再借鉴“提高速度”策略迅速浏览文本,借鉴“预测”策略确立需要阅读的内容;接着运用“理解”“概括”方法提炼所需的信息;最后通过“复述”方法表述结果。这样,在“四步阅读模型”框架下,融合多种阅读策略与方法,形成一张巨大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之网,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从“文本”到“生本”,努力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注要从“井然有序”到“随机有序”。日常生活中的文本很难如教材中的文本一样严谨规范,同时,也因为学生个体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训练出的“井然有序”的阅读策略,很难严谨规范地运用于日常阅读实践中。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将学到的“有目的地阅读”的“模型”尝试运用到日常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在随机的文本中获得真实的阅读能力。

评价要从“关注结果”到“肯定过程”。结果很重要,但从教育的层面来说,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是学生习得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路径,更是学生产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舞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时,既要关注阅读结果的正确性,更要关注学生寻找结果的过程,不断肯定他们的尝试,不断鼓励他们的进步,让学生在肯定与鼓励中,信心满满地完成阅读。

“有目的地阅读”是统编教材推出的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教师唯有深刻领会它的内涵取向、把握它的思维逻辑、建构它的实践路径,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

猜你喜欢

目的地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