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学习推进策略

2020-03-09王捷

关键词:路线分组英语课堂

王捷

摘要:互惠学习课堂中的小组合作,需要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并能在占有“旧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推陈出新,获得对“旧知”更深层次的理解。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学习推进策略有:科学构建小组,奠定互惠学习的基础;分层分配任务,设定互惠学习的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营造互惠学习氛围;优化评价方式,获得互惠学习认同。

关键词:互惠学习小组构建分层任务情境创设评价优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互惠学习课堂中的小组合作,需要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占有“旧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推陈出新,获得对“旧知”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一课的教学为例,阐释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学习推进策略。

一、科学构建小组,奠定互惠学习的基础

科学构建小组是顺利推进互惠学习的基石和保障。当前英语课堂中常见的分组方式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小组,以期形成“以优带差”“以强扶弱”的“帮扶式”学习小组。窃以为,这种做法未必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划分手段过于“强势”,并没顾及不同学生的心理体验;二是学习成绩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如,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而有部分后进生虽然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并能以丰富的表达形式阐明自己的想法。由此,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学习将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放到了重要位置,要求教师做到“知人善任”,要在充分掌握学生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优势、“短板”,实现小组成员间的“互惠”,让全体学生“优势互补”“全面发展”。

科学构建小组,常用策略有四种。一是“均衡式”分组,即将班级学生分成数个能力水平相当的小组。二是“分层式”分组,即以学习水平的强和弱为分组标准,可以是“强强联手”,使得优等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在互惠学习中达到更高的程度;可以是“弱弱相帮”,让一些“边缘生”通过与水平相当的同伴互惠学习,提升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三是“自主式”分组,即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给予学生一定自由,让他们自主选择可以“配对”“搭档”的伙伴,通过互惠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获得效能的最大化。四是“任务式”分组,即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灵活变换,合理分配组员。

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是一節综合实践课,话题是Around our city(我们城市的周围),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城市周围的某个地方,找出能够到达这个地方的数条路线,最终完成“设计最佳路线”的任务。很明显,这一教学目标适合运用“任务式”分组方式。分组环节,笔者灵活将“任务式”分组方式和“自主式”分组方式相结合,鼓励学生依据任务所需、组员特长所在组建小组。学生自由讨论,笔者提供建议,最终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且每个小组都包括四种“角色”:一是“组织小能手”,是该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组员的分配以及“设计最佳路线”任务活动的组织;二是“天才小画家”,主要负责城市地图的绘制;三是“小小书记员”,主要负责记录与城市路线规划有关的语句;四是“口语小达人”,主要负责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环节做口头汇报。

总体而言,学生可以本着自愿的原则组成4人学习小组,但必须保证四个组员都能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让整个互惠学习顺畅自如,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这样既尊重学生意愿又有明确任务分配指向的分组方式,为互惠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小组成员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二、分层分配任务,设定互惠学习的目标

原则上,互惠学习小组的构建要求“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求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要兼顾学生性别、性格等诸多个性化因素的条件下,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理想化的平衡分组。“组间异质”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在课堂上开展互惠合作学习,要求本身存在一定差异的小组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显然有些不合理,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小组,难度就更大了。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再动一番脑筋,为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设计、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达成不同的互惠学习目标,以保证所有学生学有所得。

虽然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是一个复习单元,但好的教学显然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旧知。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新的、生活化的内容,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辅助性材料,如,学校周围有哪些公共设施,其具体位置在哪里;学校周围有哪些道路,它们的名称是什么;南京的著名景点有哪些,用英文如何表达;等等。基于文本内容和拓展型素材,笔者在互惠学习单中列出了3项递进式任务(见图1)。

任务A要求小组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属于基础性任务。任务B属于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在事先明确“Whats around our school?”及“How do you get to the places from our school?”的基础上做适当拓展。任务C属于远距离路线规划,旨在综合延伸,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组员之间要通力合作,考虑更多影响路线制订的因素,才能得出最佳方案。分配任务时,笔者建议所有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权衡组员优势,个性化选择任务,只要在交流汇报时能给出本组的“最佳路线”即可。

这样以不同起点、不同目标、不同要求推进小组互惠学习的方式,有效改变了小组合作学习“一刀切”的局面,有助于每个小组成员特长的充分发挥,完成各自力所能及的任务,并能让所有人在参照、感受对方优势的前提下获得不同层面的成长,成员之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

三、创设真实情境,营造互惠学习氛围

互惠学习强调在互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学习。英语作为工具性语言,尤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内化并灵活迁移所学。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学习情境创设,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心理,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第一次教学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笔者在课件中插入一些与城市周围建筑物、景点、公共设施、道路等有关的图片,并在图片旁边出示句型结构,向学生“灌输”目标句型和目标词汇,试图让他们“复现”相关知识点。然而结果是:即使有图片的辅助,学生也在被设定好的句式、词句中,在反复、机械的操练中失去了自由发挥的余地,缺乏参与的兴趣,大多是“敷衍式”的应对,收效甚微。到了能有一些迁移运用的小组对话环节,也因为谈论的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完全是为了操练句型而复习,导致本该趣味十足的对话成了应付差事的“编对话”。缺少真实情境的支撑,不少小组的学习操练早早“偃旗息鼓”。

再次教学这一内容,笔者吸取教训,灵活将city(城市)具体化为学生所处的城市南京,对目标词汇bookshop、hospital、museum、cinema等做了生活化处理,让学生参与“绘制南京地图”的游戏活动,将教材中提供的问路、指路句型灵活转变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出行路线规划。走进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对话,学生就来了兴致,他们及时回应,相互补充应答,将课堂带入了和谐、热烈的氛围——

师Let me show you a map. This is a city. Do you know the citys name?

生Its Nanjing!

师(出示中山陵的圖片)Yes. Can you name some places around our city? For example,the Sun Yatsen Mausoleum is on Shixiang Road. Anything else?

生Confucius Temple is on Hirams hospital Street.

(教师出示夫子庙的图片。)

生Jiming Temple is on Jiming Temple Road.

(教师出示鸡鸣寺的图片。)

生Nanjing Museum is on Zhongshan East Road.

(教师出示南京博物院的图片。)

师Well. Boys and girls, You give me so many good place. Now, Miss Wang wants to go to a beautiful place. Can you guess what is it?

(学生猜测并列出书店、医院、博物馆、电影院等身边的“坐标”。教师一一呈现相关图片,并将这些“坐标”绘制成一副“南京地图”。)

师Yes, its Xuanwu Lake Park. (在“南京地图”上凸显玄武湖这一景点,并出示玄武湖图片)How can I get there? Do you know the best way?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在真实的“绘制南京地图”的游戏情境中串联、了解“潜藏”在自己身边的真实存在的地点名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结合城市景点以及与城市“坐标”相关的信息图片介绍这些事物,学生对熟悉的城市的规划就有了整体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设计路线,认同感就能得到提升。接下来的对话操练,学生发言也格外热烈。他们将所学句型和单词运用到了新场景中,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提升,复习效果的达成水到渠成。

四、优化评价方式,获得互惠学习认同

互惠学习的推进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优质评价的辅助。打破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以教师的“Good job!”“Well done!”为主的“一刀切”式评价,互惠学习倡导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倡导以来自同伴的赞许、认同助力建立自我认同。

Project 1 Around our city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Design the best route from place A to place B (设计从A地到B地的最佳路线)任务的环节,笔者要求他们借助任务材料包的辅助,用英语阐述本小组的出行方案,并将其落实为一篇书面表达。之后,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笔者设计了学生自主评价的表格(见表1),让各小组先从不同层面对本组的路线设计成果做出评价,然后对其他小组的路线设计成果做评价。

通过自评,各小组可以继续优化完善本组的设计。如,对本组出行方案、设计路线的明晰度、合理度,书面表达的完整度、结构化,语言表述的优美度、清晰度,发音的准确度、吐字清晰度等做出及时改善。组间评价主要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各小组都以本组优化完善后的作品参与互评、总评,获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多元优质的评价方式,让同组的学生互相激励,及时发现不足,做出改进;让不同组的学生相互竞争,取长补短。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增强了合作小组的凝聚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成为自主发挥优势的讲述者;让教师成为倾听者、引导者,成为在关键时刻提供评价辅助的得力“帮手”。需要说明的是,互惠学习中的评价标准,不能含糊不清,而是要明确地从“汇报内容”“书面表达”“口语表达”等角度做出细化的评价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认同。如此,学生便能顺着明确的方向投入互惠学习,小组团结协作,小组间做出不同层面的努力,互惠互利,实现共同进步。

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从小组的科学构建、学习情境的灵活创设、学习任务的分层设定以及学习评价方式的优化四个方面凸显互惠的精神内核。英语课堂中的互惠合作学习,提倡所有学生学有所得,相信所有学生能在互惠合作中各展所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探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和融文化引领下的小学生互惠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基于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融和的视角”(编号:D/2016/02/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戚荣晓.语文课堂上的互惠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12).学科教育

猜你喜欢

路线分组英语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画出路线
闻鸡起舞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找路线
英语课堂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