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汽车技术变革 点燃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2020-03-08

广东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氢能燃料电池电动

孙逢春

当前,汽车产业正在迎来百年一遇之大变革,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引领了汽车产业革命的方向,在催生汽车技术链和产业链重构的同时,也在清洁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共享经济等领域深刻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为带动电子信息、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未来5年在国家重点发展规划中,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汽车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同时电动化是“四化”的基础,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摒弃了传统汽车奔跑的模式,实现了电动化技术与国际并跑,在智能化方面也和国际处于同一起跑线。面向未来,主要应该在动力电动化、高效、节能、安全舒适、车辆智能化、运行网联化、技术全气侯化、应用全域化、充电多元化、出行共享化等方面来进行布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前瞻研究布局不足、产业瓶颈问题比较突出、上游技术短板明显、应用验证平台缺乏,且部分前瞻、瓶颈和短板技术获突破后,在高度商业化市场推广应用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国家特别是广东省应该在下一步发展方面继续坚持纯电动发展战略,深化和拓展“三纵三横”技术路线,同时填补短板空白技术,构建研发与测试验证能力技术平台。

方海峰

建议发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国家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战略,调动商业化动力。在中央政策方面,进一步明确国家战略导向和出台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案。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前期以商用车作为重点方向和战略突破口,同步积极研发并逐步推广燃料电池乘用车。在地方政策方面,明确加氢站建设审批及管理办法,形成适度超前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降低高纯氢成本,鼓励工业副产气提纯制氢,推进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管理、引导可再生能源制氢,研究基于质量分级的氢气定价机制,修订制约氢能及加氢站发展的法律法规。

二是加快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包括材料、零部件、系统、整车、氢能设施等方面的研发创新体系,提高核心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工程化能力。

三是完善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领先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标准体系,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一步商业化保驾护航。

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测试评价技术、装备和规范研究,提升和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测评能力,为企业研发与产品法规测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开发和交流,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育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示范活动,共同探讨以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专家简介】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平台主任。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与驱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系统、车联网等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出版著作8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奖及省部级奖多项。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府顾问,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历任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北京市首席专家、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等。

万海峰,工学博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新能源汽车与财税政策研究室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湖南大学、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项目研究,直接参与过发展规划、推广应用、创新工程、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和低速电动汽车等多项行业重大政策研究工作,组织开展过国内多个省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规划编制项目和国内外企业的咨询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核心成员参与过多项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过8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组织编写多部新能源汽车专著,多次荣获科研和行业奖励。

猜你喜欢

氢能燃料电池电动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氢能“竞速”
电动自行车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燃料电池题解法分析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试驾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后的六个疑问?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