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根止泻汤联合针灸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分析

2020-03-07李涛鲁超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葛根疗程针灸

李涛,鲁超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032

多种因素、多种病因致使大便的次数增加,同时性状改变的儿科疾病即为小儿腹泻,其存在较高的患病率,仅次于小儿呼吸道的感染疾病[1]。症状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脱水、惊厥、嗜睡、呕吐、恶心等,影响患儿生长发育,重者可致死。临床目前对其主要以西医对症支持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针对小儿腹泻联合葛根止泻汤和针灸进行治疗,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6年6月-2019年6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腹泻患者78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1.67±0.82)岁,病程1-8d,平均(2.33±0.74)d,每日腹泻6-12次,平均(6.69±2.05)次。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1.71±0.77)岁,病程1-8d,平均(2.11±0.68)d,每日腹泻5-11次,平均(6.71±2.12)次。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诊断小儿腹泻的标准。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药物过敏者排除;高热、重度脱水者排除。

1.2 方法 78例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包括饮食调整、抗炎、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的失衡、抗病毒等。

给予对照组蒙脱石散(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规格:每袋含主要成分蒙脱石3g),服用剂量: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完;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完,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完,1个疗程为7d。

观察组应用葛根止泻汤与针灸联合,葛根止泻汤由葛根20g,蒲黄15g,地榆、槐花、白及、黄柏、白芍各10g、干姜4g、肉桂2g,以水煎服剩30mL,每日1剂,每日两次,7日一疗程。针灸:取大肠俞、脾俞、天枢、大横足三里等穴位,取0.18×25mm毫针进针,进针10--15mm,针灸手法应用捻转提插补泄法,不留针,每日一次,1个疗程为7d。两组患者均接受1个疗程不间断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清中的心肌酶各项指标(CK-MB、CK、AST)含量、退热时间、大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粪便性状正常的时间、排便次数正常的恢复时间

评价指标: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即为显效;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即为有效;经治疗,症状无变化,甚至加剧即为无效[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以(%)表示,计量以(Mean±SD)表示,行t、χ2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分析(例,%)

2.2 血清中的心肌酶含量 两组心肌酶各项指标CK-MB、CK、AST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2。

2.3 症状恢复时间 两组退热时间、大便常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中医理论中,小儿腹泻属泄泻范畴,且认为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在于脾胃运化失常、中土虚弱、外感风邪、饮食内伤,治疗时主要在于缓急止泻、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清热解毒。葛根止泻汤中葛根起到升阳止泻、解肌退热的作用;槐花、地榆、白及、蒲黄有活血祛瘀、凉血止血的效果;白芍常用在泻痢腹痛;黄柏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全方起到健脾利湿、升阳止泻的作用。配合针刺灸大肠俞、脾俞、天枢、大横、足三里等穴位,使脾胃之气调节,脾气得健,调和脾胃气机,水精四布、降浊升清,以起止泻之功[3]。

表2 心肌酶含量分析(Mean±SD)

表3 症状恢复时间分析(Mean±SD)

经本次研究显示,临床疗效、血清中的心肌酶含量、退热时间、大便常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了联合葛根止泻汤与针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加速各项症状恢复,值得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葛根疗程针灸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葛根煨制前后的止泻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