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2020-03-07谢磊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谢磊

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发生病理改变的一个过程,病症初期发生在股骨头负重区,在应力作用下,股骨头坏死区域逐渐扩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在临床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股骨颈骨折不良复位愈合,致使负重骨小梁负重承载应力减小,在应力作用下,出现应力性损伤,发生股骨头坏死;另一类是骨组织自身发生病变,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或者酒精中毒,使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功能出现障碍,长期发展形成股骨头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髋关节与大腿近侧出现明显疼痛,严重时可放射至膝关节,疼痛主要是由于病变致使病灶内部出现高压引起,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会明显受限[1]。现就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微创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运用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酒精性7例,激素性18例,创伤性3例,特发性2例,年龄在65-74岁,平均年龄(69.7±1.3)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酒精性8例,激素性17例,创伤性4例,特发性1例,年龄在65-75岁,平均年龄(69.2±1.7)岁,两组性别、病因和年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此次研究。

纳入标准:纳入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并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未合并重大疾病的患者;纳入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患者;纳入为合并传染性疾病的患者;纳入为合并血液疾病的患者;纳入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2]。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与护理人员完成,麻醉方式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采用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方式为:采用相应的降压措施后,进行手术切口,依次切开软组织,显露股骨颈前方肌间隙,切开关节囊,适当旋转髋关节,使其脱位,显露部分股骨头,将股骨颈切断,清除坏死软组织与坏死骨,将髋臼假体植入,选用螺钉固定,后安装人工股骨头与股骨柄,完成手术后逐层缝合[3]。

观察组采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方式为:麻醉良好后取仰卧位,在腹股沟处切口,长度约6-10 cm,纵行切开软组织,将股骨颈基底与管节能显露,切开关节囊,对股骨颈行二次截骨,适当外旋下肢,将股骨头取出,选用髋臼锉打磨髋臼,髋臼内出血均匀后置入适当型号的内衬与髋臼杯,进行扩髓,扩髓良好后将人工股骨头与股骨颈安装,安装完成后依次缝合手术切口[4]。

两组患者在术后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进行2-3周的抗凝治疗,术后拍摄盆骨正位与髋关节侧位片,观察手术状况,复查中进行相同X线检查,观察康复状况,同时进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术后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在早期进行相应的关节活动与锻炼,在康复良好的状况下负重行走,持续治疗两周,康复顺利状况下可尝试自主行走,治疗1个月后进行适当负重行走[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长,具体数据以手术记录为准;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实际临床病历记录数据为准;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术后感染、髋关节后脱位、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麻痹,具体数据以病历资料记录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参考值。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的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49.6±30.2)mL,对照组为(149.6±30.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4±0.5)cm,对照组为(8.6±0.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9.2±8.7)min,对照组为(112.5±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容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的对比(Mean±SD)

2.2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6±1.2)d,对照组为(8.8±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8±0.7)d,对照组为(2.7±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容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对比(Mean±SD, d)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容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祛除诱病因素,采用药物,促使患者的股骨头再生功能逐渐恢复,以此稳定或者恢复股骨头坏死的状况;另一种为手术治疗,手术置换人工髋关节,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是目前临床根治股骨头坏死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差异,现阶段“微创”是临床手术发展的整体趋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不断的研究中获取了不同的微创方式[6]。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微创小切口,能够明显的减小术中出血量,减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短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实际临床中的运用效果较好,原因分析为:微创小切口患者在术中为平躺仰卧位,双下肢能够自然平放,在进行手术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观察手术效果,同时能够尽可能的减免对血管的压迫,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在术后早期进行适当的锻炼,抗感染治疗与抗凝治疗均能较好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较少,因此患者能够更加顺利的康复,减短住院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由此可见其临床应用价值[7]。

综合全文来看:股骨头坏死采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改善各项手术指标,减短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