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的临床研究

2020-03-07张世贵屈翠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石术肾镜尿路

张世贵,屈翠

聊城市光明医院泌尿外科,山东 聊城 252000

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均为上尿路结石,以疼痛、血尿为主要表现,结石过大且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极易累及肾单位,导致肾脏长期梗阻[1]。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方法虽然疗效尚可,但存在较大的损伤,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随着微创理念的逐步普及以及腔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临床对于合并感染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为主,此种治疗方法创伤小、可重复、安全可靠、术后康复快,备受临床青睐[2]。鉴于此,为探索最佳治疗方法,本文特此以2016年8月-2019年8月接收90例合并感染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为例,研究分析了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之中的观察主体为90例合并感染的上尿路结石患者,接收的时间为2016年8月-2019年8月。均通过超声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确定为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已经签署过同意书。排除其他部位合并的感染、其他结石、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难以与其正常交流、手术禁忌症者。根据患者入院就诊单双号,予以对照研究,其中就诊单号纳入常规组;就诊双号纳入研究组。每组各占45例。研究组包括23例男性和22例女性,年龄17-75岁,平均(49.1±7.7)岁;常规组包括24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龄18-77岁,平均(49.6±7.8)岁。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性、一致性良好,可用于分组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45例患者进行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均采用经腰入路,对侧卧位,显露结石段输尿管,于结石前上方纵行切开输尿管,完整取出结石,置入双J引流管。

研究组45例患者进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以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患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3 d,然后实施一期经皮穿刺造瘘。协助患者保持俯卧,小枕置于其上腹部,让腰背部保持同一水平面,而后选择2%利多卡因局麻,利用超声定位并穿刺肾中盏,在斑马导丝指导下,逐步扩张通道至16f,沿外鞘置入14f多侧孔引流管,撕脱外鞘并妥善固定引流管,严密观察管路是否顺畅。引流4 d左右,再实施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局部麻醉,协助患者保持俯卧,将斑马导丝置入肾引流管内,然后退出,将20F或者是18F工作鞘置入,构建碎石取石渠道,通过弹道碎石机击碎结石之后,利用灌洗液将碎石屑冲出,用鳄嘴钳取出大碎石,置入双J引流管、肾造瘘管,术后3 d复查,结石排出干净之后4 d左右,将肾造瘘管拔除。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治疗效果对比(Mean±S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手术治疗效果以白细胞水平、手术失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等指标予以描述,并发症主要有感染性休克、肾动脉堵塞、高热、肾通道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汇总并分析常规组与研究组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检验。以χ2检验百分比资料[例(%)]的差异,以t检验计量资料(Mean±SD)的差异。P值小于0.05时,说明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常规组手术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手术失血量以及白细胞水平明显更低,且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更短,与常规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2.2 研究组与常规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只有6.67%(3/45),主要有1例高热(2.22%)、2例肾通道疼痛(4.44%);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却达到了24.44%(11/45),主要有3例高热(6.67%)、2例高热(4.44%)、3例感染性休克(6.67%)、3例肾动脉堵塞(6.67%)。两组数据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更少,组间存在明显差异(χ2=13.497,P<0.05)。

3 讨论

上尿路结石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大部分为草酸钙结石,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疼痛、血尿,是因为尿液中的盐类物质饱和,长时间聚集在肾、输尿管部位而生成结石,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其他部位感染,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3]。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虽然能够有效排出结石,但手术创伤大、失血量多、并发症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伤害。

目前经皮肾镜取石术较为成熟,大部分情况下已经替代了传统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虽然手术治疗前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了预防性用药,但手术治疗后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高热、疼痛等并发症[4]。在所有的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大约占比30%左右,此类并发症能够有效缓解,依然有些患者会出现败血症,进而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实践认为手术过程中为了保持良好的肾脏通道,需持续不断的予以冲洗,而灌洗液有可能会重吸收,导致肾盂穹窿部静脉、肾盂淋巴以及肾盂肾小球发生逆流,让含有毒素、细菌的灌洗液被患者机体所吸收,最终使得患者术后高热不退[6]。提示临床未有效控制感染症状的情况下,不可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

此次研究之中,行一期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操作简单,可局部麻醉下穿刺,比较适合病情严重且不耐受的患者;导丝柔软,在合适部位穿刺有利于导丝直达远端,不易脱出;穿刺期间不会严重损伤周围组织,失血量低[7]。一期进入二期,中间需要间隔3-5 d,且在患者凝血机制、血生化、血常规复查结果一切正常、各项调整稳定、全身炎症减轻或消退、可耐受手术、身体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8]。经过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后,结果发现研究组手术失血量(88.6±10.4)mL低于常规组(179.5±17.8)mL,手术耗时(66.4±4.8)min、住院时间(12.5±1.3)d短于常规组(91.3±8.6)min、(18.3±2.5)d,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能够有效排出上尿路结石。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能够直接将大结石击碎,通过灌洗液将击碎之后的结石以及小结石冲出,无需对结石进行反复击打而增大感染几率,与传统手术相较而言,工作鞘置入,有助于肾积水排出,加快碎石排出进度,减少手术操作时间[9]。

就并发症而言,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常规组24.44%,组间差异显著(P<0.05)。肾通道疼痛、高热比较多见,其中高热与手术有关,需要多次复查血常规,反复血培养,注意患者病情变化,警惕感染性休克[10]。肾通道疼痛的发生,与频繁取石有关。取石2次及以上,肾通道疼痛几率将会提高45%-50%[11]。故而患者预后恢复与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就实验室检查结果而言,研究组白细胞水平(5.7±2.5)×109/L低于常规组(14.5±7.1)×109/L,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能够有效控制上尿路结石合并感染患者的感染症状。

总而言之,针对合并感染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微创经皮神经取石术安全、可靠、有效,而且操作简单、失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值得临床大力推荐。

猜你喜欢

石术肾镜尿路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微信授权式教育在尿路造口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大出血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经皮肾镜治疗肾结石的护理体会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经皮肾镜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