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域下加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技巧选择与方法优化

2020-03-04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金课思政课

闫 丽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思政教师要把思政课讲得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力戒说教性、加强亲和力是重要的前提,也是建设思政“金课”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语言技巧

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教师要把思政课教成“金课”,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把思政课讲得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就是要在提高“抬头率”的同时提高“点头率”,真正达到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容入耳、思想入脑、精神入心、实践入行的“四入”目标,不仅要注重说理性,还要加强亲和力,使学生在愿学、乐学之中有最大的获得感。

(一)浸润和风细雨——语言表达要亲切感人

列宁曾说过,我们不能赞成用棍棒把人赶进天堂。讲思政课必须做到理直气壮,但不能以势压人、强词夺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思政课切忌“强按牛头去喝水”,要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注重心灵沟通,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思政教师履行着教书育人的首位职责,要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胸怀和品质,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充满自信、自立自强。思政教师不能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即便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调皮捣蛋、时常犯错的学生,也要以关心帮助为教育引导的出发点,决不可讽刺挖苦、恶语相向,须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为“恶语”式教育不仅没有亲和力,还会对师生关系形成破坏力,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二)呵护拔节孕穗——播洒爱心要热忱真挚

爱是教育的灵魂,无爱即无育,教育就是传播爱的事业。因此,思政教师要做大爱的播撒者,努力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善于掌握学情、倾听心声,通过博大无私的师爱,教育引导和感化启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幸福成长。习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不仅要对青年学生精心“培土”“浇水”“施肥”,还要耐心“剪枝”“打杈”,甚至去除“病虫害”。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因此,好的思政教师对学生应该是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用欣赏的眼光增强学生的信心,用真诚的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授课情理交融——课堂氛围要如沐春风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思政课的理论色彩,引导学生站在理论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应该讲,没有理论高度的思政课就算不上“金”课,没有理论说服力的思政课肯定是“水”课。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思政课最忌“大水漫灌”,而应采用“滴灌”、“喷灌”技术,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是无知,但并不愚蠢,愚蠢是后来的教育造成的。”反思出现食古不化的“书呆子”、高分低能的“考霸”等现象,与“填鸭式”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思政教师的人格感染力既是教师的隐形素养表现,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能够形成让学生敬佩、热爱、信服的感召力。以理服人是以情感人的“动力源”,以情感人是以理服人的“催化剂”。“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在持续不断情感互动、情境互动中关怀关系的形成和维系过程。”〔1〕思政教师只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影响和感化学生,从而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点头率、亲和率。

(四)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要生动活泼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思想、广博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地加以再现;幽默语言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能够驱除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亦庄亦谐、引人入胜、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对思政课而言,幽默是“润滑剂”,它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听课的疲劳;幽默是“催化剂”,它可以让学生悦纳你的课程,真正积极、主动地用心学习。思政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课中既可以借助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可以运用形象比喻、生动反讽等语言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既可以使用接地气的方言土语、民俗俚语,还可以使用“00后”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语言幽默诙谐,是思政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教学艺术,是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法宝”。当然,思政教师不能为幽默而幽默,更不能走向“纯搞笑”甚至“乱搞怪”“瞎起哄”的歧途,必须在讲求幽默的趣味性、愉悦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幽默的美感性、启迪性、含蓄性和适度性。

(五)注重启发诱导——理论教学要思想互动

《论语·子罕》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讲思政课不能搞“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要注重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和思想互动。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哲人睿语: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思想互动才能引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正如一位思政课专家说的那样“不好的教学好比射箭,只射不管;好的教学好比打乒乓球,是有来有往的是双向互动的。”优化教学过程,秉持情理交融,是提升教师亲和力的基础因素。〔2〕思政课有了互动才能有师生关系的相亲相融,才能使思政教师产生亲和力。教学互动既要有师生互动,也要有生生互动;既要有思想上的互动,也要有思维上的互动;既要有理念上的互动,又要有情景上的互动。

(六)笃定知行合一——为师之道要言传身教

“行胜于言。”思政教师不仅要做科学理论的积极传播者,还要做科学理论的模范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要求。思政课老师要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引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灯塔。思政教师有了坚定的信仰,才能做到理直气壮,才能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思政教师要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既要有释疑解惑的能力,又要有循循善诱的技巧,还要自觉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语言行动一致,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用深厚的学养赢得学生,用正派的行为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可信、可敬的师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不能仅仅是提供现存的答案,还要提供“思维的训练场”,要抛弃知识的强制灌输和刻板的思维模式,做到存疑问难、拓展思维、发挥想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本领。

(七)保持激情洋溢——思想交流要同频共振

好的思政课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深刻性和说服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激励作用。要提高思政课堂实效,思政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形式上抓起来不难,但要真正取得成效就不容易了,关键是要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行。”〔3〕思政课要“突出其时代性和感召力”,思政教师就要理直气壮、激情洋溢,不能老气横秋、有气无力,更不能有口无心、模棱两可。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做到与思政课的主题思想同频共振。

(八)为师情怀要深——教书育人要厚植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情怀要深”。所谓情怀,是指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和精神追求。有情怀,就是有精神内涵、有宽广胸襟、有人间大爱。思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厚重家国情怀的人,这种情怀不是小情调和小情趣,而是既深且广的大情怀。作为思政教师,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传道情怀这三个方面是不可缺少的。〔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之言,对我们思政教师很有启发。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履职教书育人,努力“做时代新师,教时代新课,育时代新人”。

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方法

立足新时代,思政教师要做到“讲时代新课、育时代新人,做时代新师”,既要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还要有助人热度和育人温度,必须改变思政课说教、刻板的不良印象,着力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政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语言技巧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好的思政课应该注重在“平等”“播爱”“得法”三个方面更好地优化思政课亲和力的方法。

(一)注重师生平等,体现亲和力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有句名言:“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意气相投。”可见,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处,其本身就是一种师者风范,也是一种亲和力的重要体现。“平等对话是建立良好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基本途径。”〔5〕事实证明,思政教师一味地采用“我说你听”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心不在焉、昏昏欲睡。这样的思政课效果只能是“雨过地皮湿”甚至是“雨过一风吹”,必定是令学生逆反的“水课”。教师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个性上是独立的,不能因为所掌握的知识不等量而出现身份的尊卑差异,更不能在教学中以势压人。〔6〕因此,思政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就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正如俄国思想家托尔斯泰说过的那样:“我们平等地相敬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思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聪明才智的赏识者和平等相处的合作者。

(二)善于播洒爱心,彰显亲和力

爱心是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郑强教授多次高票当选浙江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大学教师要想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第一是要有真才实学,第二是要有爱生之心。很高的学识会使学生有敬畏之心,但敬畏不等于亲近,不等于敬爱。一个教师的学术才华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有对学生的关心帮助。我没有什么优点,就是对学生花的心思多一点。我们要真正爱学生,像父亲一样爱,特别是拯救那些犯了错误甚至将要被开除的学生。”思政教师要善于去“爱”,就是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付出,也包括对后进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对犯过错误学生的真情帮助。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心胜》中有句名言:“给人星火者,必胸怀火炬。”思政教师就是要“胸怀火炬”,把爱的阳光洒向莘莘学子。

(三)贵在运用得法,涵养亲和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学都有一定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万能之法,一切都因人、因事、因情、因境而定。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思政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和相容性。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思政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语言”变成“教学语言”,表情达意要讲艺术、有文采,切忌平铺直述式的“说教”、照本宣科式的“懒教”。一味“说教”甚至“懒教”,不仅没有亲和力可言,而且会造成疏离感,加重学生的烦听心理和厌学情绪。

猜你喜欢

亲和力金课思政课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