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

2020-03-04李欣晏柯政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疫情教学模式过程

李欣晏,柯政彦

(1.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 332000;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5)

一、问题提出

今年2月教育部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纷纷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平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展线上授课。在线教学已经进入人们的视线很多年,但是并没有以这样大规模的方式影响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它是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全方位地渗透在各学段的教学过程中。本研究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线教学过程、效果评价以及教学反思,以期促进未来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以及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Goodyear等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为过程促进者、咨询建议者、评价者、研究者、内容促进者、技术专家、设计者和管理者等八类。〔1〕国内学者翁朱华认为在远程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有所转变,应该为教学交互者、支持服务者、学习评价者、技术应用者和组织管理者等五类身份出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2〕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调查问卷考察当前在线学习的硬件基础,在线学习平台及在线教学模式,在线学习的具体过程,在线学习的效果评价、影响因素与教学反思,通过以上内容分析探讨当前在线教学在各科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旨在探讨在线教学的使用范围及在后疫情时期如何更有效地衔接线下教学,助推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采用目标抽样法,在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中抽取高职生1400名,抽样标准包括班级变量(学科专业、所在年级)、人口学变量(性别、家庭所在地)、在线教学的类别等多项指标,使抽取样本具有最大限度的针对性和代表性。研究通过问卷星客户端发放问卷1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09份,有效率93.5%,其中男生409人(31.25%),女生900人(68.75%);大一学生732人(55.92%),大二学生552人(42.17%),大三学生25人(1.91%);专业为文史类的被试有515人(39.34%),专业为理工类有476人(36.36%),专业为经管类有318人(24.29%)。问卷对象在性别、年级、专业分布均比较合理,保证了问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SPSS22.0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硬件基础和网络稳定是掣肘在线学习的基本条件

强大与完善的网络技术是开展在线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在线教学过程中,如果平台的技术条件不稳定,或者师生对在线学习平台使用不熟悉,可能直接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作为在线学习的基础:之前参与过何种形式的在线课程学习,246人(18.79%)仅仅了解某些在线学习方式,236人(18.02%)接触过SPOC混合教学模式,384人(29.34%)接受过其他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187人(14.29%)接受过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307人(23.45%)表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在线课程学习。

在线学习的效果受到屏幕大小的影响,PC端交互界面比手机端更丰富,但是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以及未来移动学习快速发展和易获得的趋势而言,智能手机的使用频率显著更高。在线学习过程中,仅通过PC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有19人(1.45%),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学习的学生有865人(66.08%),以PC端和移动终端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有418人(31.93%)。同时,通过无线宽带(wifi)进行学习的有870人(66.46%),以4G流量联网进行学习的有430人(32.85%)。

对于在线学习的硬件条件,610人(46.60%)认为自己具备充分的条件进行线上学习,可以按要求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550人(42.02%)认为勉强具备线上学习的基本条件,但是学习设备和网络条件有待改善。61人(4.66%)由于没有电脑或者平板等播放工具,长时间通过手机在线学习感觉非常吃力。50人(3.82%)认为由于网络条件较差,无法支持长时间多课程稳定地在线学习。

(二)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影响在线教学的效果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几乎涵盖了高校所有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同时,开展在线教学的平台多种多样,其中1235人(94.34%)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是超星学习通平台,600人(45.84%)使用的平台是腾讯QQ群直播,578人(44.16%)使用的平台是微信群直播并进行作业反馈,447人(34.15%)使用的平台是腾讯会议及腾讯课堂,245人(18.72%)使用的平台是阿里钉钉,111人(8.48%)使用的是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网)的资源。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模式的调查表明,327人(24.98%)接受的在线课程采用直播讲解+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233人(17.80%)接受的在线课程采用视频录播+在线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55人(4.20%)接受的在线课程采用课前发布微视频+自主学习+作业布置并反馈的方式进行教学,601人(45.91%)接受的在线课程采用发布学习资源+学习任务资料包+在线交流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习平台,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资源,都将成为在线学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在线学习质量的评价反馈中,各种教学模式中829人(63.33%)对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课中通过直播与在线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更加认可,551人(42.09%)认为在线直播的教学效果最为理想,365人(27.88%)认为教学录播并随时回播的效果最为理想,176人(13.45%)认为线上互动+小组探讨的教学效果更好,即课前发送学习资料给学生,线上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答疑。166人(12.68%)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课前发布学习资料,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在线交流反馈的形式进行答疑。在线教学作业布置与提交的方式表现为:1095人(83.65%)为完成在线作业,教师在线进行批改。751人(57.37%)为纸质作业并拍照上传,439人(33.54%)为完成在线作业系统自动反馈。

对于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171人(13.06%)认为疫情期间没有教材在手导致对教学内容不熟悉,610人(46.60%)认为教学过程中经常卡顿,网络速度与学习环境有待提高,180人(13.75%)认为教学过程中多门课程同时进行在线学习导致负担增加很多,148人(11.30%)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足影响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教学反馈和学习资料不足影响在线学习的评价

调查发现,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进行排列分别为:921人(70.35%)认为缺少学习氛围,545人(41.63%)认为学习平台讨论交流不便,405人(30.94%)认为难以适应教师在线教学的节奏,413人(31.55%)认为学习终端使用不便,689人(52.64%)认为缺少教材等纸质学习材料,327人(24.98%)认为缺乏相应的在线学习指导,214人(16.35%)认为单一方式的在线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因此影响了学习质量,179人(13.67%)认为作业完成的情况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

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按认可度递减依次为:1069人(81.67%)认为录制的微课有利于反复观看学习,808人(61.73%)认为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409人(31.25%)认为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拓展专业知识,335人(25.59%)认为视频演示直观生动有利于技能掌握,还有250人(19.10%)认为师生沟通形式多样便捷,适合特殊时期的教学。

同时,对于在线教学的弊端按照认可度递减依次为:1030人(78.69%)认为缺少学习氛围导致学习动力不足,675人(51.57%)认为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不适合,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监督导致产生学习拖延,617人(47.14%)认为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导致学习有些枯燥,教师无法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523人(39.95%)认为在线学习有课程限制,尤其不适合特定的一些课程(如实验操作类课程),460人(35.14%)认为作业反馈效果不佳,456人(34.84%)认为疫情时期应急情况下学习资源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疫情后在线教学的延续与反思

对于在线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661人(50.50%)认为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教学进度应进行合理安排,624人(47.67%)认为教师布置作业应适量,607人(46.37%)认为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560人(42.78%)认为教师应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加强课堂之外的知识延伸与拓展,437人(33.38%)认为教师应加强在线学习的监督和指导。

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启了在线教学,多门课程同时以在线方式进行教学。调查发现,789人(60.28%)表示六门以上的课程正在以在线模式开展教学,450人(34.38%)表示三至六门课程正在以在线模式开展教学,仅有65人(4.97%)表示两至三门课程开展在线教学。平均每天接受线上网课的时间2小时以内有104人(7.94%),接受线上网课时长为2到3小时有388人(29.64%),接受线上网课时长为3到4小时有578人(44.16%),接受线上网课时长超过4小时的有239人(18.26%)。第一次这么多课程进行在线教学也引发教育者的思考,哪些知识更适合在线教学?调查表明,1016人(77.62%)认为简单的纯知识内容适合以在线教学进行讲解,572人(43.70%)认为较难的知识点适合通过录播视频的方式反复学习,593人(45.30%)认为,课外知识的拓展适合通过观看在线资源加以延伸。317人(21.22%)认为,实验操作等演示过程适合直播或者录播方式观摩较为直观。

对于未来教学的方式,562人(42.93%)认为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线下面授教学,576人(44.00%)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效果最为理想的方式,仅仅127人(9.70%)认为单纯线上教学的学习方式较为理想。对于今后是否愿意继续通过在线方式开展学习,549人(41.94%)表示还是希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线上教学的加入;261人(19.94%)表示疫情之后不愿意继续线上教学;141人(10.77%)表示对线上教学的产生特别抵触和反感。

四、对策与建议

早前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的领域中并不陌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早已运用于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但是更多作为线下面授课程的辅助手段。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稳定有序的线下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在线教学迅速成为一种替代方案成为各学段的教学首选。

本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突然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首先影响教学效果的是学习平台的流畅性和可操作性,很多学习平台的承载量难以满足如此大规模同时在线的人数而导致运行过程中有时崩溃,教学过程难以有效推进。同时,网络信号稳定性也成为在线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下4G网络虽基本普及,但有些农村地区信号并不是很好,有时也会出现断线或者卡顿。此外,有些教师和学生初次接触在线教学平台,对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不熟悉,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由此可见,在线教学的发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线平台使用的熟悉程度,因此完善学习平台的建设,加强学习平台各功能使用的便捷性成为当前在线教育发展的前提。

(一)转变教学思路并甄选教学内容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广泛渗透,让更多研究者看到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的在线教学,日后终将成为线下教学的一部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本节知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难点,布置自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法指导,完善辅助性资源的发布。

由于线上传递知识的容量比线下面授教学少得多,在线教育不应被简单作为特殊期间的“应急性手段”,而是应该由教师系统性设计并优化课程资源,完善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的有效衔接。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优化设计,既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公开的精品课程资源,也不能简单地将各类课程内容不分巨细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应当以各学校不同的学情、对本课程学习不同的目标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课程资源,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技巧,保障线上教学顺利进行。教学团队应结合线上资源及实际学情进行综合分析,进行章节教学目标的整合,在线学习内容的遴选、统整和优化设计。此外,教学团队根据共同研制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录制,其他教师统筹完成其他工作并在课后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关注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自定计划、自主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建设一门优质的在线课程至关重要。此外,课程开发应主要由教学设计人员、主讲教师来承担,学习支持服务则主要由辅导教师来执行,〔3〕专人专职更能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翻转教学过程并建立学习共同体

由于在线课程每节时间较短,教学节奏较紧凑,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教师需要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渗透有效的辅导答疑活动,重视厘清学生学习中的疑惑点,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学生提供即时答疑,或通过留言工具异步解答学生问题。课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知识内化加工及转化运用。在线学习不但师生分离,连学生之间也是相互分离的,因此,教师应当建立学生合作小组,让学生进行组内互助学习,营造在线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教学压力,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由于缺少线上教学过程中面对面的交流和有效的外在监督,将可能影响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很多学习活动可能流于表面,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注重深度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重视学习的迁移和问题解决。〔4〕有专家建议,可把浅层的知识传授过程放在课外,而把知识的巩固内化以及师生、生生沟通交流放在课内,建立新型“学习共同体”,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保持着联系,〔5〕以此及时推动从注重学生学习到注重教师教学,对衔接回归线下面授教学将产生最大化的促进。

(三)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学习者的多元化,在线学习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学习者差异性、支持个性化学习。在线教育效果的达成需要教师设计必要的作业,可根据学生基础与学习状况,依托技术平台优势,让学生展示优秀作业及相互学习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让个性化学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自适应性,也让学习过程更加开放,带来更加广泛的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促进深度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分享交互过程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得在线学习更有社交意义,也由此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疫情教学模式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