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体验教学的机制和路径

2020-03-04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载体育人

高 瑜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一、问题的提出

人的心理活动是知、情、意的统一。知是认知的过程,情是情感形成和表达的过程,意是意志表达的过程或者是行为的过程。因此,情感是认知和行为的中介与桥梁,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行为。情感是心理学重要术语,是人的态度中复杂的、内在的、稳定的部分,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1〕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对思政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积极作用上:情感对教育对象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行为选择具有评价作用、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作用、接受教育的效果具有催化作用。〔2〕此外,情感可以调节思政课教学的认知过程,协调思政课教学中主体和客体关系、影响思政课教学客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

目前思政课体验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体验、生活化体验、情境体验、实践体验等方面,对基础的情感体验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此项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寻求更为有效的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体验教学的机制

高职思政理论课情感体验教学有别于“老师讲、学生听”单向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它是思政课客体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情感基础并转化为一定的情感动力,通过一定的情感载体进行情感表达并作出正确行为,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基础

情感的决定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是由主体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关注的是情感与个体的内在关联性;在主体成长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等后天因素,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基础可以分为生理基础和认知基础。情感的生理基础主要解决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的问题。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上好思政课,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未来职业发展;在讲授思政理论的同时,要满足学生“尊重和爱的需要”,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此外,思政课教学需要将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知识传授与知识共鸣、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认知主要是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感认知的基础则是主体已有的知识体系、认知能力、认知策略,在此基础上主体将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活动并外化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思政课教学需要直面社会现实,回应和解答社会现实问题,将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有效结合,纠正学生对社会现实不正确的认知;需要结合高职学生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紧贴学生特点,将思政课理论与高职学生已有专业知识体系有效结合;需要进行国际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扩展已有的认知体系和认知视野,在对比中增强“四个自信”、在对比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高职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需要在高职学生已形成的情感基础前提下,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要,纠正高职学生错误或者片面的认知体系,提高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拉进师与生之间、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情感距离,构建教与学的情感共同体。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载体

情感的载体是指能够传递和表达情感的事物。情感形成后,需要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通过一定的情感载体进行情感表达。思政课中教学的情感载体是指思想政治理论通过何种手段或者途径传递给学生,进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载体是思政课教学原则、方法、内容和目标的承载者,其是否有效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的效度和深度。已有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与情绪对媒介娱乐内容、媒介说服策略、信息传播等方面产生的效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高职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的载体可以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将不断发展和普及,作为“00”后的大学生同互联网一同成长,互联网成为了“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变量。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情感体验教学的载体要注重新兴媒体和新兴技术的应用。一是混合式教学载体,通过将思政课教育内容进行专题化整合,将视频、话题、案例、试题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打造“菜单式”的线上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线下通过教师精讲、任务驱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专业与价值的高度融合”;〔2〕二是“大数据”技术载体,大数据技术通过海量的数据,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数据挖掘”,为构建“高效、便捷、绿色、人文”的教学平台提供了支持,“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插上技术的翅膀,变得更有时代性和吸引力”;〔3〕三是虚拟现实或虚拟仿真技术载体,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提升理性认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4〕新媒体技术的扩散,高度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载体,形成载体的合力。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动力

教育需要情感动力。情感动力蕴含了能量的传递、接收和释放,“体现了外界刺激物与情感体验者之间的情感致使关系以及情感体验者自身情感的变化过程”。〔5〕高职思政课情感动力的形成路径是多样的。一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推动,传统的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情感体验教学模式倾注更多的情感关怀,提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共建共享,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菜单式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评价导向,形成“课内与课外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虚拟与现实互补”的教学模式,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二是教师情感支持推动,在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利用“情感支架”促进教与学,实现共同发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讲授和传递,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情感关怀,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信念等,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避免以教代学,消解学习中的不良情感;三是学生积极情感推动,“积极情感会促使个体采纳初始可通达策略,消极情感则会使个体放弃,转而采用与之对立的策略”,〔6〕因此,要通过强化学业成就感、增强课堂学习体验、完善社会实践体验等促进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在学业成就感方面,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的情感互动,弱化分数这种“数字化”的存在,以更加优秀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体验方面,主动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能力培养;在社会实践体验方面,“课外活动的参与度正影响思政课学习情感”,〔7〕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夯实思政课的情感基础。

(四)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表达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表达决定着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就教学主体而言,教师的情感表达在现实中或因过度煽情、无道德原则的“滥情”、采用冷酷高压等非人道主义等造成表达方式的随意化,或因忽视负面情感作用、不重视支持道德的相关情感和品质、忽视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的情感等造成表达内容的片面化,或因固守单一价值观并摒弃其它价值观、存在私人伦理与专业伦理间无界限感等造成价值观表达的偏私化。〔8〕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情感教育理论提高理论基础,通过内外兼修提高个人的情感表达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情感识别,发现情感诉求,进而调整情感表达方式。就教学客体而言,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情感表达通过一定的情绪展现,如莫霍克(McWhaw)等人开发的“情感感受”维度量表中的厌烦、兴奋、有趣、沉浸其中等。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情感相对较低。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感表达机制、情感控制机制和情感表达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表达。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平台上设立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设置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发出情感诉求;进行网络实践教学,展示大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简而言之,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教与学的情感共识。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体验教学的路径

高职思政课情感体验教学需要通过重构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实践表达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虚拟与现实互补”的教育教学格局,最终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一)完善情感关怀体制

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关怀和被关怀,这是自我价值实现最起码的情感需求,贯穿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9〕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和引领作用,通过构筑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文化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思政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科研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以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情感关怀体制,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打通思想政治素质与个人知识增长、道德养成的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0〕形成多措并举、多维互补、综合融通的情感关怀合力,以及时时有关怀、处处有关怀、事事有关怀的情感氛围。

(二)重构思政课教学体系

强化思政课的供给侧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教学内容方面,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统一,将思政课理论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价值引领和专业技能成长相融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专业融合度;同时,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政课的鲜活度。在教学手段方面,根据“00”后网络原住民的特点,积极采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构建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同时积极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农村、社区、革命遗址、文化遗址、行业企业等进行有效连接,打破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化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力度,通过学生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三)构建实践表达机制

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利于夯实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基础。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有利于“缩短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11〕因此,需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深耕教材、利用好本土资源,将思政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的外在感染力结合起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上,要落实学时学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开展主题演讲、专题辩论、新闻播报、知识竞赛、现场教学、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教材资源使用上,注重将教材理论与国内外重大理论和当下发生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注重研究思政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内在逻辑,以保持理论鲜活的生命力。〔12〕再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资源,龙州起义、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北部湾开放开发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活案例,进一步提升思政理论与现实的关联系,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四、小结与思考

高职学生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强化理论素养,并将价值引领和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思政课的情感体验教学,建立情感关怀机制、重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立实践表达机制,进一步夯实思政课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激情和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载体育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