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边际递减效应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边际注意力效应

(哈尔滨师范大学 a.教师教育学院;b.化学化工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一、边际递减效应的内涵

边际递减效应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由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戈森首次提出。赫尔曼·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由此演变出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递减规律”,其含义是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递减。简单来讲,即得到同样的东西随着次数的增加,越到最后,效用越低[1]。

二、边际递减效应的特征

边际递减效应的现象不仅出现在经济学中,在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生活中“饥香饱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现象,再如在人口渴时,第一杯水最为解渴,而过多的水则是负担。这种效应属于一种心理与生理效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2]。这种效应在发挥作用时存在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初次接触”的情结

在边际递减效应中,人在接触相同事物时,对于“初次接触”事物时的印象最为深刻,注意力最为集中,效用最高。例如第一次得到玩具,第一次受到批评或表扬,对于这些印象都是最为深刻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过犹不及”的状态

在边际递减效应中这是一种“过满则亏,过犹不及”的状态,在人对某事物的需要一定时,事物出现的次数在人的需求以内,则效应值为正值,当超过此数量则会出现“负效应”,因此在边际递减效用中,接触事物的次数过多,并不一定产生正效应。例如,三个馒头为某人的食量,当吃到第五个或者更多时则会出现一种负担或类似惩罚的效用。

3.“满足感递减”的过程

在边际递减效应中,随着相同事物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人所产生的满足感是逐渐递减的,超过一定范围则不再存在满足感,甚至会反感。例如人在饥饿时,对于吃第一个馒头的满足感最为强烈,但由于人的食量一定,吃到第四个或第五个馒头时,则没有过多的满足感,反而会吃不消。

4.“关注需求”的氛围

在边际递减效应中,人的需求很重要,人的需求一定时,在需求以内,随着相同事物的增加,产生一定的正效应,而超过需求则产生的效应会减弱,以至于出现负效应。因此只有了解需求、关注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正效应。

5.“心理厌倦”的结尾

在边际递减效应中,接受相同的事物、相同刺激过多时,则不再存在满足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这时会产生厌倦心理,心理厌倦一旦产生,很难改变。这时想要减少厌倦心理的产生,就需要变换刺激,变换方式。

三、避免边际递减效应,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边际递减效应现象,例如学生在教师讲解新的化学知识时注意力最为集中并且印象深刻;学生会因为化学教师枯燥的讲授方式而厌倦听课;会因为听课时间过长而注意力分散;会因为化学作业布置的单调而懒于完成;会因为教师的过度批评而“不痛不痒”。这都受到了边际递减效应的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关注边际递减效应的现象及影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避免边际递减现象在化学教学中出现,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情境在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的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拥有“初次接触”的情结,注意力较为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学生能够参与、愿意参与、自觉参与的情境,激活课堂的气氛。同时教师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新知识与新颖的情境巧妙融合,例如设置探究补血剂中“铁”的问题情境,从补血剂的外观与说明书出发,了解补血剂中的铁元素,进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再如在讲解钠与水的反应这节课时,讲解“大仙抓水鬼”的故事:大仙施法抓水鬼,首先大仙将水碗中滴入几滴所谓的仙水,之后将所谓的“吸血丹”加入水中,只见那“吸血丹”在动,大仙说“这说明周围有鬼,那‘嘶嘶’的响声,正是鬼临死前的呻吟,再看水变红了,说明鬼被吸血丹吸走了”。以上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迫切想要得到答案。通过这一故事揭开大仙的假面具,引出这节课钠与水反应的重点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触新知识印象深刻,并且充满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2.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避免形式单一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方法要懂得变化与更新。但在现实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尽职尽责,教学态度认真,而教学中的无效劳动过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教师反映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低,课堂枯燥乏味,无兴趣学习。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总认为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就应该在课内反复强调,教学内容越细越好。但单一的讲授方式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单调的教学内容也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厌倦心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根据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实验探究法、启发诱导法、情境引入法、多媒体演示法等,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内容,内容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分强调,适当重复本节课重点化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度强调反而使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教学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验探究。

3.控制教学时间,避免超负荷

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随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讲课开始时学生注意力激增,中间一段时间,学生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状态,随后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在30分钟内的注意力较好。这也属于一种边际递减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认为一节课内讲解的越多越好,讲解的越面面俱到越好。殊不知,“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并不被学生喜欢,甚至会产生心理厌倦,这种“负效应”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学生无法一直集中注意力听讲,这种讲授方式容易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注意力变化的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前30分钟内应安排本节化学课的重点知识,而后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在课堂之中设置空白部分,让学生练习答疑、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消化知识。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可在前30分钟完成本节课的讲授内容,而最后的十几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数学知识绘制一张完美的关系图。这一环节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时间消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知识,增加学习兴趣。

4.合理安排作业,避免题型一致

对于学生来说完成作业有时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边际递减现象[3]。形式单一和数量过多的作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经常性地完成同一类型的作业,学生会觉得作业枯燥乏味,不会认真完成,抄袭现象严重,学习效率进而下降,无法达到布置作业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课后作业应控制数量,并题型多样,可以增加实验设计题、工艺流程题,也可以增加生活实验等题型,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挑战性以及多样性,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机械训练。在作业的布置上还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有层次性地设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需要,增加化学作业的挑战性,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减少学生对作业的厌烦心理。

5.合理表扬与批评,避免消极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表扬与批评时也会存在边际递减现象,教师总是习惯于表扬优等生,而批评学困生,以期达到优等生更优秀,学困生更努力的状态。其实不然,过度地接受同一种表扬,学生产生的“满足感”会逐渐递减,效用降低;过度地接受同一种批评,带给学生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变得“不痛不痒”或是“自我否定”。这便呈现出一种“过犹不及”的状态,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想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表扬的方式、时机与角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对于应该表扬的行为,应合理地、及时地表扬,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批评的语言艺术、角度、深度,适当的批评对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奋进,过度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因此批评需谨慎合理。同时教师不应该区分表扬与批评的对象,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学中,只有巧用表扬、慎用批评,避免“过犹不及”,懂得变换刺激、变换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的现象,教师需要研究与关注边际递减效应的特征,避免其在教学中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兴趣,变化刺激、改变方式,减少心理厌倦现象的出现,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边际注意力效应
让注意力“飞”回来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能源投资基本功之正确认识能源的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