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显性思政课隐性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少年阶段比喻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形象地说明了高校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就包含了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用科学的知识和彻底的理论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守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又要积极挖掘其他教学及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本内涵

显性教育本质上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统一组织下,利用公开的场所和公开的手段,直接鲜明地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王瑞荪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指出:“所谓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近年来,学者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隐性教育做了大量研究和论述,总的说来,隐性教育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教育目标,挖掘和利用其他课程及非课程资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日常的环境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就是要求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相结合,互相支撑又互相融通,发挥出合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相同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不同方法,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对青年人价值观养成规律的把握。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主客观环境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单纯靠显性教育已经很难把握好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时效性面临着巨大挑战。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和优势是对显性教育的重要辅助,更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法宝。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绝对不是彼此孤立的方式方法,更不是一加一的简单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辅相成与同向同行。

二、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逻辑必然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一以贯之地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重大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理论家和革命家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早期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思想体系。我们党始终以这些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的理论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的呼应,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有其理论必然,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同时联系现实发展的要求,形成多元学科、多元课程、多元活动方式之间的交叉合力,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思政课紧扣新时代的实践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实践孕育着新的思想理念,青年人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接棒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人才培育和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主渠道,愈发需要其发挥其时代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以灌输方法为主的显性教育,也就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显性传播是主导,受教育者按部就班接受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结构越来越脱离封闭状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网络全媒体时代的深刻影响等一些列变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愈发面临复杂的新情况新挑战。受教育者信息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化、迅速化,单纯强调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不能满足当前青少年的具体思想需要。虽然坚持显性教育弘扬主旋律丝毫不能被削弱,甚至还要进一步加强,但是隐性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针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高校思政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改革创新,积极回应时代发展新问题,增进青年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坚持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统一和功能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不断推向前进的实践必然。

3.高校思政课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既守正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意味着思政课既要守弘扬主旋律之正,又要不断创多种方式方法之新。育人目的上的一致性和育人过程的互补性使得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成为思政课更好发挥育人功能的必然。高校思政课不断推进显隐融合,其产生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加的总和,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对思政课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深远。综合来说,思政课的守正与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不能彼此脱离又不能互相取代,做到守正就必须使显性教育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做到创新则必须使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坚持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几个关键点

1.强化“课程思政”,推进显隐融合

立德树人不是思政课的个人独唱,而应该是多课程协同发力的大合唱,提升立德树人水平不仅要将思政课打造成受学生欢迎的金课,还要同频共振,打造其他课程中的思政金元素。课程思政的要义就在于协同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长期以来,随着高校不同专业和各专业课程的分类日益精细,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出现一定的疏远,进而在不同程度上割裂了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融通,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自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孤立行走的现象。强化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努力让其他的课程也能承担起引领青年价值观的职能,为思政课更好发挥作用打好助攻,在各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既旗帜鲜明又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与思政课主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和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功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显隐融合,凝聚起更强大的思政教育力量。

2.理论关照现实,激发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能够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意义上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充分激发才意味着教育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价值。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在宣教与内化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离,既存在理论不彻底的问题,也存在理论不能切合现实问题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的问题。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可塑性极强,其成长成才有着自身独特规律,高校思政课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是要努力把握规律和利用规律,在内化的过程中激发自我教育,进而孕育出自我生长的鲜活力量。突出显性教育之“显”就是要像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用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发挥隐性教育之“隐”就是要运用好隐性资源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将彻底的理论逐渐内化为内心的修养,两者统一的关键正在于能否用彻底的理论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点,不避热点问题,积极答疑解惑,在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其自我教育,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合力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3.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优化高校思政课育人环境

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润物无声地影响育人效果。高校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就是要将显性隐性教育形成合力的统一寓于文化的培育与环境的优化过程中。高校校园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环境载体,孕育其中的校园文化作为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不断地影响和塑造着每一个受教育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快餐式的文化气息对高校校园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浮躁的风气不同程度在校园蔓延,这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显”的作用是“隐”的作用的底气和保障,“隐”的作用是“显”的作用的助攻和升华,能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与隐寓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是育人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而这主要依托于各项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各类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教育者自我提升渠道的满足、学生主体参与度的提升、校内理论育人与校外实践育人的结合等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

4.坚守网络阵地,用主流舆论支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网络全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媒体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响广度的延申,更体现于影响深度的递进。青少年时期正是可塑性极强,极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而青年群体也正是使用各种媒体资源最活跃的群体。面对大量涌入的网络信息,加上便捷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使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比如从微信微博的流行到抖音和快手的大热,这些网络软件像楔子一样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青年人由于学识、阅历等方面还有欠缺,面对鱼龙混杂的舆论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守好网络全媒体阵地,让主流舆论支撑高校思政课显隐融合需要党政机关、网络监管部门、教育机构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其中,教育者作为重要因素对青年人具有直接影响,那就要求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紧随时代步伐,跟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话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在复杂的舆情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及时而旗帜鲜明地争取网络话语主动权,又在答疑解惑中潜移默化地将主流舆论导向植根于学生的内心,培育和提升青年大学生对云谲波诡的网络舆情的科学分析和判别能力。

猜你喜欢

显性思政课隐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