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育人特色理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00)

引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群众,使这一先进理论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真正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磅礴的物质力量,一直是国家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2]因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育人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成长成才于思想繁荣、观念摩擦碰撞、文化不断交融时代中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与外来思想侵蚀,急需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作为知识传授与实践育人的前沿阵地,高校教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须旗帜鲜明地指引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育人价值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大学成长成才进行阐释。

1.就社会和谐发展而言,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而又深刻的变化。由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利益群体与阶层分化,进一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外来思潮借由经济活动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被不断消解;网络虚拟世界的快速发展,个人成为信息的制造、传播与使用者,个人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导致信息的冗杂繁乱,进一步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的主导权与控制权。种种因素的杂糅与交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斗争一般不再采用激烈的方式进行,而是伴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更加潜隐化的姿态侵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文化产业模式,以西方流行文化为具体表现形态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弥散化的意识形态传播。外来思潮与各种亚文化思想观念,以更加潜隐的姿态变换着各种形式,对正处在思想价值观念养成关键阶段的青年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新时代对于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不能掉以轻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要抓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进步,发挥先进理论在具体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使其真正掌握群众,正确回应各类社会思潮,才能有效应对西方文化侵入与腐蚀,防范没有硝烟的“颜色革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

2.就成长成才而言,有利于打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隐藏在多种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冲突与意识形态碰撞日益严峻。青年是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青年思想文化观念的教育与整合事关民族的百年基业。因而必须对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与灌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文化与价值观浪潮的冲击。“能否始终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能否始终保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深植根于当代大学生心中,将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完整、包容的世界眼光教导当代大学生,使其能够在世界统一发展的进程中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实与未来。从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中汲取精神动力,从近代中国的没落屈辱中得以清醒反思,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为生”,更懂其“为何而生”。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抵御市场经济背后隐藏的多元价值观冲击,以坚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挫折与发展,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困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工作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以下不足与短板:

1.协同意识欠缺,整体性、结构性效果较弱

首先,日常教学活动中,高校各组成部分缺乏协同配合。在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下,相关专业得到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课堂”的主要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传播与教育。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校专业课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水平的政治理论引导与专业课严谨的知识传授之间缺少有效衔接。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未构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其次,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妥善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效果。仅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请假为例,各部门不同的请假制度往往造成活动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此番情景之下学生往往顾此失彼,丧失实践育人的良好机遇。最后,割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之间的相连,整体协同作用难以保障。部分学校只注重新版教材的引入使用,而未对教师进行相关课程培训,教师在使用教材讲解最新理论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却忽略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仅停留在课堂或者学生的笔记本中,而遗忘了对“进头脑”的追究与探索。“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之间缺少合理有序的衔接,使理论宣传与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2.评价反馈体系缺乏,内生动力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育人工作,具有独特的运行机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依赖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有效的沟通必定不是由此及彼的“线性逻辑”,启动、内化、外化、反馈这四个密不可分的阶段一同构成了完整的螺旋上升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逻辑[4]。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及时反馈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出的整体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是,部分学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初期的贯彻落实而忽略对工作进行整体性评价,更没有阶段性反馈与改进环节。合理评价体系的欠缺容易致使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的模糊。部分高校在推进“三进”工作初期保持高度的热情,抓推进,抓落实,的确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难以科学量化,另一方面是工作上轻视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下阶段工作改进的意义,导致评价体系建构一直未得到重视。部分高校党政宣教部门对“三进”工作缺乏整体性规划,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认知变化缺乏必要了解,因而无法清晰地把握师生对“三进”工作的接受与认同状况,丧失了反馈与评价的内在刺激与激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我改进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三进”工作流于程式化和表面化。学生针对教学内容与日常的实践活动向学校或教师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学校开展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不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反馈,行政命令式的推进“三进”工作,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对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也将影响“进头脑”的成效。

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入脑效果难以保障

新时代背景下成才的青年大学生,独立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觉醒,他们渴望在课堂乃至在社会事务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担负更多的职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信息来源与更加开放的参与空间。然而在部分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灌输为主,将学生的学习成长仅视为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产生与中国长期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鲜活性与说服力依赖于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条与形式化教育只会磨损理论的生命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社会环境中,其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日趋多元化,教师的信息垄断地位彻底不复存在。凭借单纯的理论灌输与说服教育已无法有力吸引学生,此时如果使用条例化的手段束缚学生,只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与初衷更加背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脑入心,并不能依赖简单的课堂教育灌输,对其实际成效的考核也不能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有机衔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与自我奋斗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价值引领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才能达到其育人效果。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的实践路径

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处在思想领域前沿阵地的当代青年学生急需正确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面对严峻的局势,想要成功破局并发挥先进理论的引领作用,应以提升国家发展水平为根本保障,以协同推进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真学、真用、真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1.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筑牢现实保障

直面时代要求,解决时代问题,是一种理论体系想要获得生命力的首要要求。 “敏锐、科学地把握和充分回答人们的时代要求,是理论产生吸引力和认同性的直接原因。”[5]如何引导中国社会改革整体有效推进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是现实中国社会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严峻考验。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回应,直接影响到“三进”工作的最终效果。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融入自身价值观念中,现实社会发展必须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新一代大学生权利与主体意识的逐渐萌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高涨,冗杂的信息与激昂的热情之间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大大削弱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国家应加大力度保证社会公平,维护人民的正当利益;及时有效地处理群体性事件,合理地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舆论调解与引导;在保障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基础上,营造自由、有序的言论环境。良好的现实社会发展状况比说教更加具有震撼力与说服力。

2.树立协同意识,主抓整体落实

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以增进感染力,提升亲和力,促进教学说服力为抓手,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走进高校,扎根课堂。从学科建设层面上讲,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升理论对现实问题的阐释能力,充分回应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从实现问题的解决关照其理想世界的塑造。将理想与现实的摩擦点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创新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具体指引,结合高校教学具体状况,加大力度编写出版具有时代特征与学科特点的专业课教材,完善教材体系建设。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讲,一是重视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革新与发展。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挖掘各类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中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地开发其育人功能,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注重师风师德建设,提升育人成效。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回归教师本分,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的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将师德师风、课堂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严格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从源头抓起,提高教学效果。三是丰富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养成。新媒体技术日益成熟,为高校创新教学载体提供了技术保障,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实践途径,推动先进理论从书本走入课堂,从课堂走进实践。

3.多维度的教育引导,增强“进头脑”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青年才能掌握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想真正入脑、入心,除却将其编入教材,带进课堂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创新宣传与教育方式方法,使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掌握青年学生。一是多途径宣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效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与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说服力,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吸收。可以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革命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广泛开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英勇无畏的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吸引力,以革命精神增进感召力,摆脱以往理论宣传的枯燥与被动局面,积极营造良好的理论宣传教学氛围,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与感染性。二是搭建理论学习与交流平台,提升广大师生理论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哲学社会学科的扶持力度,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学科。各类理论培训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青年学者交流论坛、各类课题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共同发力,营造注重理论研讨学习的良好学科氛围。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与交流,以各类理论成果回答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难题。三是创新学生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真学、真用、真信。进头脑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更要注重教导学生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使其成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之外更要外化于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高校支教团队、重大活动志愿者服务、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小组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者角色作用。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角色的不断转换,便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使用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理论,在运用中收获成长。

结束语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具有极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掌握群众、武装群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育人特色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