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课堂上为“学困生”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机会学困生

(沙河口区实验小学,辽宁 大连 116021)

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因为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或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学习成绩差,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学困生”。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心理辅导,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及整体素质。

教育家冷冉曾指出教师的教育教学“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现,十次表现不如一次成功”[1],并把给学生提供最大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表现机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重拾信心,这也是激发“学困生”转变的有效方式。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为“学困生”创造更多成功表现的机会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困生”因缺乏学习兴趣、思维懒惰、注意力不集中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班级的“旁听生”“陪坐生”。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乐于表达,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者都深信 “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事实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常常受师生关系的影响。他们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这一学科,学习态度就积极;反之,也会因为对老师缺乏兴趣而对这一学科兴趣索然。所以,要想培养“学困生”上课积极、主动并有兴趣地学习,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真诚、坦率地与“学困生”相处,给予他们尊重和用心的关爱。

“学困生”在表达过程中经常会磕磕碰碰、答非所问,教学中教师不能去打击他们回答问题的热情,既要允许他们答错,也要给予“学困生”再思考和改正的机会,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再说一说”,让他们排除一切心理障碍,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当“学困生”在表达上有进步的时候,教师应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回答问题越来越流畅;当他们表述不清时,应微笑着等待他们想好了再回答;当他们回答错误时,对他们说“没关系,你可以想好了再说一次”。教师需要耐心、细心地聆听他们的回答,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学困生”重建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相信老师是陪伴他们成长的聆听者,是引导他们走上学习道路的引路人,要逐渐让他们因为喜欢上老师而喜欢上这一学科。

2. 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专家宋庆泮在《自主发展教育论》中提到:“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2]趣味性或感情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生动而贴近学生生活,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也容易识记和理解文章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教学中,教师是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挑战吗?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场挑战赛(屏幕出示要求) ,2分钟默读课文,2分钟默写你能记住的内容,2分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一比谁记得多,概括得准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这种竞赛式的学习方法和层次清晰的导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有趣而新奇,“学困生”也跃跃欲试,去挑战自己的记忆力。在检查学习结果时,教师将识记的内容交给“学困生”展示,并在能力相当的学生之间开展挑战赛。将概括主要内容交给“中等生”展示,将补充、纠正等主要内容交给“学优生”展示。这样“学困生”不会因为比不过“学优生”而感到沮丧和难堪,教师再针对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让“学困生”愿意在这样的情境中表达,是为“学困生”创造成功表现机会的第一步。

二、体验成功,让“学困生”敢于表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3]可见,获得成功的影响比产生兴趣的影响更大。要使“学困生”愿意学习,敢于表达,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自信。

一位数学教学专家总结了课堂提问的方法:让差一点的学生板演,让中等学生纠错,让优秀学生说出最简单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个差异度的学生都能有“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从而做到全面覆盖、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次表达,并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表达的难度。

1. 创造简单的表达机会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手段,是训练表达的初级方法,在课堂上应该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读词语、句子、学习要求、自学提示、课文、题目等都可以适当交给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遍读不顺没有关系,鼓励他们看准再读,直到读顺了、读懂了为止。对读准的“学困生”要及时鼓励:“你看,你认真地看、细细地读,读得多准确、多流畅呀!”这样给他们成功表现的机会并适时肯定,既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锁定在课堂上,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他们越读越好,开始能读明白词语、句子,慢慢就可以读懂短文、小说,虽然内容浅显,但也能激发“学困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学困生”坐下来静心看书而养成阅读的习惯。给“学困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就能提高他们的自信,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动力。

2、选择浅显易懂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

对于“学困生”来说,简单的问题也需要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师需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阅读和体会,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观潮》一课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笼罩”的含义,有几名“学困生”回答“薄雾笼罩在阳光下”,这说明他们并未读懂课文,并没有体会到“薄雾笼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就鼓励他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这段文字,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中所见到薄雾的样子再想一想,看看还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他们读了两三遍以后,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时马上鼓励他们:“你们看,只要认真读、仔细想,就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

3. 让“学困生”学在前面

课堂上“学困生”学习起来速度较慢,如果一味地等下去也会影响教学进度。一部分教师对“学困生”采取课后辅导,补救课堂上没有学会的知识,但对于下一节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生依旧处于空白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课后辅导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如课前辅导效果好。课前辅导,可以帮助“学困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新的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有自信,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如果有更多成功表现的机会,心理体验往往会是积极的,这是一种“补救—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

三、合作学习,让“学困生”学会表达

教育家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提出了“立体结构”的主张,他提出“课堂的信息传递,不应只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还应该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立体结构”的特点就是给学生最大的表现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实现“生生交流”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时,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改变 “学优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的现状呢?它需要教师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目的性、针对性地给“学困生”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运用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首先提前在座位安排上下了功夫,将个别小组的1号或2号学生设置为“学困生”,这样不易察觉的安排方式,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在阅读环节,提出问题“小鸟在寻找大树时,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先安排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内容,要求小组成员在合作时将答案汇总给1号同学,并让他/她表达清楚。在合作中,观察到有一个小组让1号同学先说,说到需要补充纠正的地方,组员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停一下,给他补充和纠正,如果他没听懂,就耐心地教他怎样表达清楚。汇报时,两名1号“学困生”汇报得既流畅又完整,完全克服了紧张情绪,顺利地表达出小组的观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设置在小练笔的环节,让每一个学习小组负责修改2号同学的习作。修改后,让2号同学展示自己的习作,说一说组员修改后自己是否满意、是否同意这样的修改、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一个小女孩说: “首先,我同意组员对我这句话的修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生动了。但这句话我觉得我写得也挺好,‘小鸟含着泪与大树燃成的灯火告别。’小鸟是很无奈的,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大树,所以是含着泪的,不是痛哭流涕的,所以这句话我不想改。”最后保留了她的看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建议的吸纳,又有自己想法的坚持,给了学习困难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保留自己的空间,这让他们对学习更有自信。

评价合作学习时,教师侧重评价组员的耐心、爱心和倾听以及指导的认真程度,评价发言学生的表现是小组合作的结果,调动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样“学困生”既不脱离同学成为特殊的存在,还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更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努力争取为小组争光。同时,还要鼓励他们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放弃自己的想法,随和别人的意见。这使他们明白,他们并不是小组的代言人,而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在这样的训练中,他们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课堂参与度提高了,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慢慢地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对他们与同伴的交往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不同,但转换过程都有相同的难度。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3]实践和理论都证明:一个人做事情越成功,就越愿意做那件事情。教师在教学中为“学困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关注、关爱,让他们在积极的评价中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表现的欲望,这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转换“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正面引导,常抓不懈。一次次关爱,一次次鼓励,一次次成功,慢慢会换来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从而让“学困生”逐步达到乐学、学会,最后成为会学习的学生。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机会学困生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给进步一个机会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