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理性
——胡适的教学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胡适人格教师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融合中西教育——胡适教学思想渊源

受益于学龄前所接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与私塾教育,胡适在文学、哲学领域多有学术建树,并在教育教学方面拥有独到见解。在家庭教育方面,胡适的母亲很早便开始教胡适认字,胡适在正式入学前已认得近千字且懂得每字之意,这为他接受私塾教育打下了扎实基础。在私塾教育中,胡适的母亲为其交的私塾学费要多于其他同龄孩子几倍之多,为的是让先生给胡适“讲书”,即“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1],而没多交学费的学生每天学习的只是朗读与背诵。因而,胡适的国文、文言文水平在孩童时期就已崭露头角,超乎常人。胡适认为自己幼年时“最得力的是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1],这种教授方式所带来的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胡适进行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动机。

中国的传统教育塑造了胡适坚实的国学根底,而美国的西方教育开拓了胡适的视野,重塑了胡适的思想与价值观。胡适最早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后因兴趣的原因转去学习哲学与文学,他回国后经常将这段经历介绍给后生,以勉励学生要基于自己的天分和兴趣选择职业与方向,因为他相信选择“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方向才是个人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是每个人救国事业的预备功夫。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期间,胡适尝试了选修课程,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最早提倡选修课程的倡导人之一。在哥伦比亚大学他师从对其文化生命影响最为深远的杜威教授,胡适所倡导的实证方法以及白话文运动都受到了杜威实验主义的感召。例如,他所主张的假设与求证的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阅读杜威的《思维术》所获得的启发[2]。正是基于自己幼年时书香门第的国学熏陶,加之青年时期的美国游学经历,胡适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反思中国传统教育,并在实践中改造中国国学、文言文教学。

二、胡适教学思想述评

(一)胡适的教学理念

1.实验主义——胡适的教学信条

胡适主张实验主义是研究和讲授问题的方法。他的目的是要推行这种重事实、重验证的思想方法,这不仅体现于社会改造运动,更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术规范,提高学生研究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能力。对于实验主义方法,胡适主张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凡事要先调查统计,用事实作起点,基于现实问题着手研究;第二步是注重假设,假设并非随意设立,而是要将假设所含的意义思考透彻,关注假设的意义是否可以解释事实和疑难;第三步是进行证实,即从众多假设中选取最合用的一个进行求证。其中,胡适尤其强调博学的重要性,只有博学才具有提出多种假设的能力,因为学问是种种假设的来源。此外,在这三个环节中,他特别强调一种批判主义的精神,其主张不论是哪位大学问家未经过证实的观点,只可作为有待证实的假设,而不配认作永恒不变的真理,并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做研究,不唯上而只唯实。

2.评判态度——胡适的教学精神

胡适所言的评判态度,至少存有四种解读:其一,评判态度是指一种批判精神。胡适主张“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应当“重新估定一切价值”[3]。其二,评判的态度也是一种怀疑态度。赫胥黎教授胡适要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胡适也将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并在演讲与著述中着重强调学生应拥有这种怀疑态度,唯有如此方有社会的改进与发展。其三,评判态度更是一种创新精神。胡适主张新文化运动包括“提高”与“普及”两个主要任务,二者中必须先做到前者,才能实现后者,只有真提高才能真普及。这个“提高”就是一种发展、创造和创新,知识的普及也需要不断创新。其四,这种评判的态度最终反映在学生的求知态度与独立思想中。胡适认为拥有评判的态度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标志,大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以及有据可依的习惯。

3.实用主义——胡适的人才培养观

胡适留学美国多年,深受美国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深陷民族危机的民国时期,他主张造就有眼光、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胡适看来,只有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场所,但青年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与设备发展自我。他主张学生要向“性之所近,力之所勉”的方向发展,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所长选择专业与事业,而非表面的社会所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人未能从事自己能力所及和喜欢的事业,一个行业将多出一个平庸无为的工作者,而另一个领域却少了一个本可有所作为的杰出人才。因而,胡适主张老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鼓励学生作出适合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二)多维度的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胡适大力宣传和普及国文与文言文,致力于改善和推进国文教学,进而提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法。胡适的教学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生活教学法。将教学作为一种追求学问的、团体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生活。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演讲和学术讨论活动,开办读书研讨会以及戏剧表演、辩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或方式促进提高学生的严谨思维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是教学中的治学方法。主要指向胡适从杜威教授的思想方法中学来的“五步法”,即确定疑问、弄清疑问、思考解决方式、假设解决方法、试验求证。概括而言即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方法与治学精神,不论是研究社会实际问题,还是在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方面,都可以用到“五步法”。第三是自修与激励教学法。一方面,胡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唯有阅读量上去,才有能力做真学问;另一方面,他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和质疑,提倡课堂讨论,支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第四是国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如在文言文写作教学中鼓励开拓学生思维,反对学生依葫芦画瓢;又如为学生拟定适合学生特点的题目,练习文法与翻译,注重平日的笔记与阅读累积,以及锻炼思维的辩论讲演训练等。第五是“博”与“精”的读书方法。“博”是为参考学问和学做人,“精”是一种读书治学的态度,讲究眼到、口到、心到,唯有帮助学生做到“博”与“精”相结合,阅读教学才算是成功。

(三)胡适心中理想的教师

教学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十分重要。胡适认为理想的教师模范至少应拥有两方面的特质:一是独立、自由的人格,二是求知、求真理的精神。在人格方面,教师要“爱自由和爱独立,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把自由独立看作为最重要的人格”。在知识方面,教师要“爱真理,求真理,为真理牺牲一切,为真理受苦,爱真理甚于自己的生命”[4]。教师是一盏能够照亮学生人格与求知道路的明灯,而非仅教书本的教书匠,教师要做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人格的塑造者。胡适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教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堂研讨的结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关键是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修能力,学会使用阅读工具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锻炼写作能力,最终养成学生热心于考据的兴趣,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有用公民。

三、胡适教学思想的当代意蕴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胡适主张教学中要有思考与研究,缺乏研究方法与思想碰撞的教学无法培养出拥有才能与智慧的学生。胡适希望在中国推广杜威的“五步法”,这既是学术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中需教授给学生思考与研究的思维方法。胡适认为大学教育只不过给予了学生已经研究出来的学问浩瀚范围之一瞥,但学生可以带走自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近年来,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水课问题凸显,其中存在教学与研究相脱离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感兴趣的、需要进行抢课的课程,教师往往更多讲授的是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同时附带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思维与问题意识。而那些提不起学生兴趣的课程,讲授内容多半是低阶、被确证了的所谓真理性知识、缺乏教师独特思想和创新的课程。这两种课堂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教师是否将研究带入教学环节,是否以研究的态度与精神来认识和实施教学。因而,我国大学亟需推动实现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要源于胡适在美求学期间的经历与见闻,并继承了其导师杜威的教育思想。他所主张的教学观是以适应学生能力、养成学生习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塑造学生相关的能力素养为旨归。例如,胡适鼓励学生多阅读,并建议学校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自修能力、怀疑意识和阅读兴趣。他主张“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自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看,课堂上只有讨论,无需讲解,注入式的教授已不溶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没有讲解的必要”[5]。实际上,今天的大学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旧陈袭旧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讨论较少且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关注与理解不足。亟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调动学生的求知主动性,创造充满“问题”而非都是“真理”的课堂环境。

(三)传道与人格培养相结合

传道内容是否与时俱进、传道方法是否合适、教师的人格是否高尚、学术是否严谨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要素所在。学者出身的胡适,始终坚持人格救国与学术救国。他主张作为青年学生,首先要以学业、学术为重,没有科学便无法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大学生的责任是进行学术研究以贡献于国家。他一生都以学术为己任,坚持自由与理性,并将这种人格特质渗透于教育事业中。胡适强调教学中要包含人格的塑造,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学习与治学方法,更要注重良好人格的养成,这是国家复兴的希望所在。他在1960年写给师范学生的文章中明确表达了他对传道与人格关系的思考,即教师的模范至少要有人格和知识两方面的理想,要以爱自由、爱独立、爱真理胜过生命的理想,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中,罕见师生共同进行学术交流、日常交往、共同探讨学问的情景,而良好的师生互动往往是传道与人格影响的基础,这也成为阻碍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及学术方面不断专研的同时,也要注意将人格陶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猜你喜欢

胡适人格教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胡适的美国恋情
最美教师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