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探析

2020-03-03孙一平吴玉忠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孙一平 付 瑾 吴玉忠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 550023)

思想政治教育是多元、多样、多层次互动的教育系统,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揭示教育协同过程中思政教育内在动态调整性、非平衡发展性和长期性的复杂特征,突破思政教育传统性并引导其向教育协同转型发展,依据高职学校思政教育现状,对高职学校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创新研究,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和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要求,对高职学校思政教育向科学化与现代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思政教育协同理论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然而,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意识以及缺乏批判性眼光和质疑思维,不能对校园中、社会中的思想误区、政治误区提出反驳和质疑。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新意,知识内容过于陈旧,缺少说服力,结果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不高。

1.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现状

许多专家和学者依据特定的序参量,研究了不同的协同效应机制。蔡小葵研究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将序参量确定为全方位联运机构、保障制度、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全程循环和多部门合作[2],此外,还进一步利用视觉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良好机遇,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路径[3]。邢晖和郭静基于治理论和协同论,提出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形成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督的职业教育协同治理格局[4]。郭鸿湧等建立了系统协同模型,把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纳入教学管理范畴,识别的序参量包括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师资队伍[5]。卿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协同育人机制探析,从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学校内外和网络等方面入手,研究显性与隐性协同互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6]。以上研究大多是基于一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或者是基于思政课程直接相关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研究,而对于各类无直接关联知识点的课程,各间接要素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没有纵向挖掘,思政教育协同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中,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各类课程的设置,都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这为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创造了条件。思政教育协同系统受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内部参量动态调整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参量不断交流、相互耦合、相互作用过程中,思政教育不是固定的、狭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块,而是具有开放性、广义性的系统。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协同系统的行为和功能不是各序参量功能的简单叠加,序参量变化对系统的整体影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协同机制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对外部环境、内部参量、系统参数辨识,系统参数优化使各参量同向同行,控制系统共生与反生产生“1+1>2”效果的研究,将是未来促进思政教育向现代化转型和发展的趋势。

二、现行协同育人机制问题探析

1.人才培养机制未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当前,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中,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通识课,特别是专业课,为了体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各专业教师依据相应的大纲和计划致力于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们过多地强调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认为各类课程是不同的学科个体,甚至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对立起来,忽视了两者之间育人目标的统一性,从而导致非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职责产生了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只限于思政教育理论课,与自己的专业课程教学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促进专业教师去认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没有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2.思政教育的工作机制尚未成型

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短期内难见成效,领导认为狠抓思政教育在短期内没有政绩,这就造成有些领导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对思政教育和协同育人的理念把握不够精准,在指导思政教育和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构建中就不够重视。各学科要素、人员之间不能联动,造成教职工、专职辅导员、教学秘书等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就不够,没有真正实现各类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果、教学方法等深入交流,现阶段思政教育的领导工作机制尚未成型。

3.协同管理机制不健全

协同管理机制能够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稳步发展,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过于强调教学是专业教师的核心工作,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学生管理工作是教学行政部门及辅导员的任务。于是,院校中的宣传部门、团委、思政教师、辅导员等部门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而学工部、保卫处、后勤处、教务处等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管理。这虽突出了教学的核心地位,但是却忽略了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协同的重要性,二者在形成合力的过程中,两个部门的教师无法达到工作方法和思想认知层面的一致性,负责各项工作的领导和教师缺少有效的合作,管理工作与思政教育没有协同发展,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

4.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评价机制还很缺失。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仍未形成独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还处于借鉴其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阶段。当前高校思政教学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一是大多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例如,以是否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任务、开展课题研究、论文等作为年度评价考核标准,这促使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论文写作与课题申请上,而忽略了现实的思政教育工作;二是评价指标,仅通过对评价要素的分数来分析思政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次,没有形成良性的思政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者都过度注重理论知识对思政教学的影响,而忽视了思政教学的本质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对学生掌握思政知识能力的评价比较容易测试,但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却比较困难。正是思政教育教学评价的延迟发展,使得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较为滞后,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创新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1.跨学科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各学科间联动教学,以思修课、毛概课为主打课,横向扩展素质教育课、德育课等思政内容,其他课程也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纵深推进思政教育学科门类。具体手段为通过思政教育知识竞赛、辩论赛、朗诵表演、专业课融入思政知识内容教学竞赛等形式,促使各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技能知识教学的同时形成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合力、协同育人。

2.团学促进机制

以团学活动促进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首先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思想品格的团学干部,以团学干部的培养,带动其他学生的素质提高。以团学活动融入思政教学育人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团学干部与其他群体和组织的紧密交往,创造一个开放的外部环境,源源不断地给青年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判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客观事物等各种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校团委可以通过组织思政知识抢答赛,观看革命历史电视剧、红色微电影等形式,让正能量在校园里传播,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有品德、有才干、有活力、有思想、有正能量的高素质人才储备。

3.党建引领机制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同时形成了强有力的党建优势,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来引领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本身就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思政教育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设立思政教育建设组织机构,使思想政治协同育人由上至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思政育人建设网络体系;通过设立校园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基地,学校组织构架之中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作为校园思政文化建设的基地,并采取大基地覆盖小基地的办法,即大到教务处、组织部,小到二级学院、教研室设立基地,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和宣传舆论导向,指引思政教育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把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党建所主张的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学生党员预备队。

4.校校合作共建共享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与协同育人要得到发展,校校合作应该形成长效机制。高校之间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开展思政课程共建,教育工作者们在思政教育中加强交流,充分提取在课程思政中的教育特征,通过思政课程的共融、共建、共享、共进,共同打造思政课品牌和亮点,打磨思政课程精品课,形成高校间衔接贯通的战略布局,为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5.导师制全员育人机制

构建“全课程、规范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全面实施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有用人才,可以通过建立和实施导师制,即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为学生导师、领导管干部、工勤人员共同参与的班级学生管理组织,构建分工明确、责任直接、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