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思维成长起点 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以“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为例

2020-02-25陈妹仔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感官科学探究

陈妹仔

(莆田市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尤其重要。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探究式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式学习就是不断地复原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复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知识,获得成长[1]。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其内含的科学思维才是灵魂所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思考的出发点,充分利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启思开智。下面笔者将结合“通过感官来发现”一课案例,谈谈教学中如何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点燃思维火花、发展科学思维,逐成思维习惯。

一、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思维起点

学生的前概念是教学的起点,但学生的前概念有时存在于潜意识,不容易被发现。如何挖掘学生的前认知,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设计有探究意义、开放性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将错误的原认知暴露出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想进一步探究寻找真相的欲望。如执教二年级教科版“通过感官来发现”一课,本课的知识概念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五官的功能,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综合利用对物体进行观察才能认识全面。其实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五官对他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幼儿园阶段也有相关的学习体验,他们都能说出感官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功能,所以如何让这节课再挖出新意,让学生引起矛盾冲突再发现新知识就有一定困难。

低年级学生天生对事物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通过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先出示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什么都没有,故弄玄虚,念下咒语,袋子里有东西了。那袋子里可能装的是什么东西呢?请学生先不看,想想用其他方法来发现物体。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想到用手摸、鼻子闻、耳朵听的方法并上台尝试,还是发现不出什么。最后通过眼看的方法发现,袋子里装的是金币巧克力。接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观察一个物体,哪个感官最重要?说说你的理由。”这是一个很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动脑,联想生活实际经验,畅所欲言。大部分同学因为前面猜物品游戏的“误导”,认为眼睛最重要,也有少部分认为耳朵,鼻子、嘴巴等。他们都能说出每个感官的功能,但谁最重要,争论不一。相对于教材中直接提问“我们的感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笔者设计的“哪个感官最重要?说说理由”这一问题更有趣,更有启发性,更能唤起学生的原概念,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就能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起点。

二、提供结构性材料,探究点燃思维火花

有结构的材料能揭示许多相关概念的现象,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载体。[2]好的探究材料,是上好科学课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对五官重要性争论之后,教师出示一个宝盒,取出六小瓶同样无色透明的液体。学生一看都说:“是水。”“怎么看是水?”“因为它们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就一定都是水吗?”教师的追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了不一样的答案。“是醋!”“是雪碧!”“是盐水!”……学生思维发散了,也有生活依据。“那你们能确定吗?”“不能!”“怎样做才能确定呢?”学生答:“闻一下就知道是不是醋了。”“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盐水。”“摸一下就知道是不是热水。”……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意识到猜测不能获得事实,只有观察真实的物体进行验证,才能知道真相,渗透了科学猜测——验证的思维学习方式。再让小组合作探究,每组一盒六瓶液体,每人选择一瓶进行观察,最后发现六瓶液体分别是:水、盐水、糖水、醋、雪碧、热水。同样无色透明的液体,居然是六种不同的东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亲身体验发现每个感官都很重要,自主建构科学概念,激起思维火花。

三、规范语言表达,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能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3]学生在表达时会在头脑中对实验过程、结果等内容进行梳理,所以表达会让思维更清晰、深刻,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营造平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表达,愿表达。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语言还不够丰富,汇报时只会表达一些零散的词,不能成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在“通过感官来发现”这一课中,通过用范句对学生进行引领,为学生能够科学表达提供“支架”。在判断完六瓶液体这个活动之后,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一个挑战的机会,让学生先用眼睛看三幅图片(用黑色超轻黏土捏的石头、以假乱真的甜甜圈、高低音不同的木琴),猜猜是什么东西?再用五官观察实物进行验证。在汇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用这样的语句进行汇报:“我们组通过用___的方法,发现物体的特点是___的、___的,所以判断它是______。”使用规范语言是低年级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前提。除了范句引领,师生交流,笔者鼓动组与组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倾听、互相评价补充,还面向全体学生,鼓励腼腆内向的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营造“生本”氛围,创设交流机会,让学生主动去表达、有时间去表达。表达促进思维,表达中产生不同观点又促进思考,又产生新想法,发展科学思维。

四、链接生活场景,培养思维习惯

科学技术创造新产品为人类谋福利,推动社会发展。学生从小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学以致用,能发明创造,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在“通过感官发现”一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出示一些有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者的图片,让学生想象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生活的?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心。再提出:“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习惯。最后,展示现有为残疾人服务的科技产品有:盲道、盲文、助听器、智能皮肤等,让学生感受到科技产品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也想努力学习将来为科技作贡献的热情。点点滴滴的思想浇灌,为学生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感官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