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放”: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策略
——以“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为例

2020-02-25林黎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子项目教室笔者

林黎华

(顺昌县第一中学,福建 顺昌 353200)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是对“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获奖项目的荣称。作为无中考、无高考成绩荣耀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笔者认为“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是一个给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展示自己策划、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平台,“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成绩荣耀。笔者从2007年底首次将自己策划、组织的两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要求整理参赛,经层层选拔,一举在2008年俱获第二十三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后,就一直把“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策划、组织、实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至此,笔者策划、指导的实践活动每年都有1-2项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省级以上奖,2008-2019共有16项活动获奖,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全国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2016年的全国一等奖项目“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还获得当年全国赛的“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归结经验,笔者认为在活动组织时关键是做好“五放”。下面以“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为例详谈。

一、活动选题与子项目设计的“放眼”

(一)活动选题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指出:申报的科技实践活动应是青少年以团体(如:小组、班级、社团、年级、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名义,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围绕某一科技主题开展的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1]

既然“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比赛项目,因此在选题上,就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所不同,既要突出“科技”(笔者的理解就是要有一定的“考察探究”),又要力求新颖,要跟踪社会热点,注意利用资源优势。也就是作为活动策划者要时时“放眼”社会,捕捉热点;时时“放眼”周边,发掘资源。

“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这项活动,获奖是2016年,实际实施是2015年项目。2015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发改委、中央文明办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主题是“变废为宝,从我做起”,这个主题关注“节约资源”和“创新创意”两个社会热点话题,这个主题也就成了2015年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个热点。当年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热点,9月份新学年初的教师会上分管德育副校长布置德育工作时,特强调了教室布置问题。笔者原专业是生物教师,早年组织过生物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做植物小盆栽、叶脉书签、植物剪贴画等,得心应手,觉得把这些运用到教室布置,教室一定会别具一格。因此,两个热点一结合就生成了“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这个主题。

(二)活动子项目设计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要求“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符合以下原则:(1)亲历性: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2)自主性:以学生为活动主体。(3)协同性:广泛的社会合作和参与。(4)整合性: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因此,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般来说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要根据这些原则,分解主题,生成系列学生能自主并亲身体验和实践的子活动项目。而这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与策划者自身的原始储备有关,也与现实的客观条件有关,常是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即子项目的设计,需要策划者在平常及活动过程中“放眼”观察与积累。

“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之所以确为这样的主题,“生态”二字源于笔者的原专业是生物学。因此开始设计子项目时,笔者基于自身原专业得心应手的知识技能,想着将废塑料瓶剪成容器——变废为宝,种上植物——生态,设计出“教室绿色小摆设的研究”子项目;想着落叶变废为宝,做成植物剪贴画可美化教室,做成叶脉书签可减少学生买书签造成的资源浪费,设计出“植物剪贴画制作研究”“叶脉书签制作研究”两个子项目。然后,又结合《变废为宝,从我做起——2015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手册》内容,设计出“教室垃圾分类箱设计”“校园堆肥的研究”两个子项目。

在仔细研究设计“教室绿色小摆设的研究”的具体操作时,感觉原想法太简单:废塑料瓶可做容器,其他材料难道不可以吗?什么植物都可种吗?由此,重新生成为“教室创意绿色植物之‘探寻适于教室的植物’”“教室创意绿色植物之‘变废为宝’容器制作研究(塑制品类)”“教室创意绿色植物之‘变废为宝’容器制作研究(其他材料)’”三个子项目。同样的道理,“植物剪贴画制作研究”子项目,重新生成为“教室创意贴画之‘植物剪贴画制作研究’”“教室创意贴画之‘其他废品贴画制作研究’”两个子项目;而“叶脉书签制作研究”子项目,则扩大为“环保小书签制作研究”;“教室垃圾分类箱设计”子项目,则扩大为“教室垃圾分类箱设计及废物回收利用的研究”,包括“教室垃圾分类箱设计”“校园堆肥的研究”“再生纸制作的研究”等内容。

活动班级教室实地考察之后,发现讲台破旧、粉笔灰飞扬,又设计出“教室讲台的美化研究”“教室讲台的环保研究”两个子项目;发现桌椅用了多年,铁脚下的橡胶垫多掉光,移动时发出刺耳声,又设计出“DIY桌脚保护套,减少噪声污染”子项目。

二、活动指导团队建设的“放心”

综合实践活动国培专家邹开煌教授早在10多年前就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2]他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一)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能力;(二)应具有较全面跨学科知识;(三)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四)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5]想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做成“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指导团队的建设自然更是关键,这需要活动策划者做有心人,建立一支让人“放心”指导团队。

笔者自身作为2005年就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2014年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省学科带头人的老教师,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协调都不成问题。但长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深知,要想组织好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多元化团队齐心指导。这个团队除了能力很强的策划者外,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优秀班主任来组织、管理学生,来协调指导教师与学生小组;其次,要有乐于参与学校活动、与活动子项目相关的学科教师来进行相应项目的指导。邹开煌教授提的“具有较全面跨学科知识”的教师很难得,只能以多个相关学科教师来弥补。笔者作为活动策划者,利用长期兼任学校教研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科技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等职务便利,对学校教师虽说不能人人了如指掌,但骨干教师、特长教师还是能基本把握。根据对学校日常工作的了解,笔者认为“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这个活动,在七年级开展最合适,因此,确定了七年级一位合条件的班主任作为指导团队成员之一,进而也确定了其所带的班级为活动实施团队。因是建“生态教室”,活动子项目较多的是与生物学科有关,虽作为活动主指导的笔者原就是生物教师,但相关活动小组多,据长期经验,这是指导不过来的,因此需再有一位生物教师加入到指导团队。考虑到本班教师更熟悉学生,也更能为学生接受,活动过程师生会更融洽,从而活动会更有效,因此,确定了将这个班级的生物教师也作为指导团队成员。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需要大量反映活动真实性的过程性材料支持,这就需要有摄影、摄像以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指导。另外,笔者一向认为,组织一项活动应该有多样成果。因此,让笔者领衔的科技创新工作室的几个青年教师(多年指导活动,已经人人都是多面手)全加入指导团队。或帮指导个别优秀学生将活动中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提升为学生创新竞赛项目,或指导学生录制活动过程并剪辑参加科学影像节等相关评选,或帮助摄影并指导学生怎样插入到小组活动报告更美观合适……

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还发动家长、社会力量加入指导团队。如家长通过班级微信群给提供“废弃的塑料瓶DIY花盆”等资料;又如,在做“教室创意贴画之‘其他废品贴画制作研究’”时,要编绳辫,居然很多学生不会,我们教师人少又正在指导其他项,就有几个家长自愿来帮教学生;再如,在做“DIY桌脚保护套,减少噪声污染”时,笔者原先只想让学生通过听来辨别,后来认为这不够科学,就与环保局联系,由环保局专业人员带专业仪器——噪声统计分析仪来指导学生对比分析桌椅保护套的减噪效果,这既使研究结果更富有说服力,又充分体现“广泛的社会合作和参与”[1]的活动组织实施原则。

三、活动内容的“放开”

学生是活动主体。“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活动中,10个学生小组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选择了子活动项目后,作为活动策划者,笔者只为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报告单”模板,作为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报告单的内容包括小组信息(小组编号、组长、成员)、项目名称、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收获体会、自我评价和“附件:我们收集的资料”等几大块,其中“活动过程”,在其后的括号内注了“注意用照片、视频记录”的提示,下列了步骤提示:1.上网查找资料(记下网址、标题,并将内容保存下来);2.确定方案;3.收集材料;4.制作。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客观条件,筛选、整合,确定出方案;自己收集材料,自己按方案进行制作;遇到问题,自己寻找相关指导老师帮助解决。即“做什么、怎么做”,指导教师“放权”给学生。

教师的“放权”,不是完全不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给学生建议,让学生进一步“放”出新的活动内容。比如说,“教室垃圾分类箱设计及废物回收利用的研究”这个子项目活动小组,原活动内容之一“再生纸制作的研究”,就是将回收的作业纸制成再生纸就完事。笔者提示他们,想想制成的再生纸可在教室布置中起什么作用。在此提示下,他们仔细观察,发现前后墙黑板上方的班训已经不完整,制成的再生纸是一张张较厚的长方形纸,剪成一个个字,就能布置成班训。他们打算收些红色的落果、落花打成汁,做再生纸时加入染色,将染色好的纸剪成字,这样的班训非常环保,合“生态”活动主题。且他们也想出与活动主题、校训相合的班训:前为“生态教室、生命家园、学习乐园”,后为“自主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但活动那个月一直下雨,校园里没什么成熟的果,有点成熟的落地也基本烂了,根本无法得到足够的染色用的植物汁。笔者又指导他们去观察别班的班训,他们发现有些班的班训一个个字下是有块底板的,制成的再生纸一块块就像那底板,因此决定改成用红油漆在再生纸上刷字——先打印与再生纸大小一样的空心艺术字,用剪刀剪掉空心部分,放在再生纸上,套上一次性手套刷字。

四、活动形式和方法的“放手”

“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活动,原计划在两间科技活动室,10个小组同时开展各自的子项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团队发现同时指导10个不一样课题的小组活动,管不过来,指导不到位。另外,活动中有好几个子项目,如创意绿色植物容器制作、种植物、自制再生纸等,只靠一个小组自身四五个成员做的话,要做出满足教室布置的作品需要很长时间(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活动时间只做得了一个创意绿色植物容器)。因此,两次活动后就做了调整,每次活动,集中三四个小组,老师指导这三四个小组实践研究出可行方案,由这三四个小组的学生再教给其他同学,全班协助,共同完成整个活动。

又如,大多数班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展示汇报,都是本班学生在自己班级,按小组轮流汇报,一个小组汇报完,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给个点评。“优秀科技实践活动”评审要求“组织形式有创新”,[1]“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这个活动在活动展示汇报这个环节就做了形式的创新——以“现场展示会”的形式展开。模拟社会上的现场展示会,从各组选拔出适合不同岗位的学生组建展示团队,布置展示现场,自编解说词。以教室为展示现场,教室外走廊两端有维序员控制进入现场的人数,维持秩序;教室门口有引导员,致欢迎词,发“”赞,讲参观顺序和规则,引导到参观第一展区;各区有讲解员,讲解作品制作过程、方法、原理及喻意,并引导到下一展区;现场还有摄像员、摄影员捕捉精彩瞬间,为新闻报道、科学影像节参赛作品提供影像材料——这个活动的县电视台新闻报道视频,就是我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录制的,由电视台剪辑制作的。

每种活动方法的使用都是基于主客观条件的。在活动指导时,指导教师也要告诉学生因势而变,但不能直接简单地告诉做法,而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得出可行之法。如在“教室创意贴画之‘其他废品贴画制作研究’”这个子项目小组做“旧报纸编织背景壁挂”时,按他们搜索的资料,是将四分之一张报纸搓成圆条,两头用透明胶固定。做的时候,发现搓不实,要搓实不散的话,要花很多时间。笔者就给他们建议试换种做法,他们尝试将报纸折叠成条状,做得快多了,且只要在中间及两头用透明胶固定就不会散,就改变了做法。

五、活动评价的“放活”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笔者认为包括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和对活动本身的评价两个方面。

“变废为宝,建我生态教室”活动,对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除了活动过程中实时点评外,还有现场展示会上参观者给活动成员贴“”赞、小组成员间的互评、作品评奖、个人荣誉表彰等。最突出的、也最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精髓的作法是,小组活动报告单的使用,既为学生活动做了步骤、方法的指导,又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学生小组活动情况,为评价提供了真实、客观依据,从而也为项目的参赛评审提供真实的原始活动过程资料。

对活动本身的评价,有现场展示会上的参观者留言、班级微信群中家长的感言、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报道等。其中,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报道,既是对活动的肯定,又能体现活动的示范性(评审三个标准之一),可以说是多数“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想获得“优秀科技实践活动”的成绩荣耀,必须细研《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规则》《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比赛规则为项目设计、组织原则,以指导纲要为项目设计、组织依据,活动组织“放”而有得,“放”而有章。

猜你喜欢

子项目教室笔者
服务进程中消费者对子项目顺序的遵从性研究
“313”教室
活性炭为中心综合项目总体布局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老师,别走……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基于案例的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