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设计 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以高中美术鉴赏课为例

2020-02-25陈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韩熙载原始人理解能力

陈莹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15)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需要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并最终成为人最有价值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点,可以视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具有深度与内涵的能力,它对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与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同时,文化理解也被列为一些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如语文的“文化理解与传承”、音乐的“音乐文化理解”,可以说文化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是可以与其他学科共享的。所以说,文化理解能力对人生的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普遍存在重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轻文化理解的现象,对许多作品的赏析依然停留于形式鉴赏层面,没有深入挖掘作品的创作情境,文化理解便无从谈起,这有悖于美术鉴赏的课程性质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鉴赏”包含“欣赏”,但又多了“鉴别”之意。《辞海》中鉴赏解释为: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它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自己的想象力,因而具有再创造性质。[1]有相当部分的美术作品从鉴赏角度而言,文化理解甚至是最本质与核心的层面。如何在鉴赏中提升文化理解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究发现,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多元化的简要定义是“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是特性不同的对象组合。就教学设计而言,多元化可以是情境创设多元、教与学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多元等。

一、创设多元情境

“情境”指与人、事、物有关的各种历史、文化的背景或环境。情境=情+境。它赋予知识和认识以情和境,从而使知识和认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生动化、活泼化、背景化、问题化和思维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2]任何一件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的创作背景,任何一个美术课堂都有它的实施环境,而这种背景往往是复杂的、多元的,环境又恰恰是可以创设的、营造的。所以情境创设可以渗透于教学的任一环节。

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在面对洞穴壁画时,请学生思考原始人在洞穴岩壁内画了这么多画有什么目的与意义?“难道是因为有人画功特别了得,在此举办一个画展吗?”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有学生答:“当然不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生活环境很恶劣,怎么会有办画展的闲情逸致!”“那是为什么呢?”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得出了“表现与记录生活(狩猎)场景”的结论。“在原始社会简陋的条件下,这样的壁画可以说是很巨大的工程,他们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只是单纯为了表现与记录生活场景吗,你们觉得是否还可能有更多的更深层的含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视频是否能对你们有所启发。”这时教师播放了影片《疯狂原始人》的一个片段,这段视频不仅与教学内容极为契合,同时直观的影像也让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环境、原始人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状态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了在原始社会,生存是原始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对于接下来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当教师同时展示多幅表现受伤动物的壁画作品时,结合有效引导提问,他们就自然将原始社会的美术作品与当时的生存环境去进行联想与结合,得出了多次出现受伤动物并非是一种巧合,也不仅仅是原始人对狩猎生活场景的表现与记录,而更表达了一种能成功获得猎物的愿望。(这与美术起源的“巫术说”倒是不谋而合)当学生再面对如体现生殖崇拜的作品时,也更能表现出对原始人类迫切渴望自身繁衍的理解与认同。有了情境的加持,他们能真正了解原始人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所有的美术创造更多的是为了生活和生存的需要,甚至在现代社会只是满足精神与审美需求的绘画与雕塑作品也充满了原始人对改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其实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留下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烙印,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展示出那个时代的样貌,再让学生鉴赏作品,这就是“在情境中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方式。

当然情境是多样的,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是多元的。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教师就用了一幅本人的自画像作为导入,不仅直指本课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了过来,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新授环节赏析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时,则播放了岳飞在风波亭临刑前所写著名的《满江红》一词,让学生联系这一历史事件分析作为皇帝的宋徽宗,在他人眼中(皇帝)与他在自己眼中(艺术家)有何不同,了解美术家的自我定位,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重点,学生自主赏析丢勒的两幅自画像时,也能通过对比分析出它们的差异缘于美术家自己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一种认同。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合理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能让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同时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尝试辩论模式

在赏析《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时,对“清明”一词,虽然目前普遍被大家认同的是指清明时节,但部分专家也有不同的解读,认为“清明”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颂扬,即指政治清明。于是笔者开了“凝视‘清明’——《清明上河图》‘清明’之我见”一课,让学生分为“节气论”的正方与“政治论”的反方两组,各自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几乎没有辩论经验的“菜鸟”带给人很大的惊喜,他们不仅从画作本身观察到许多连老师都不曾注意到的细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节气方更是大胆电话采访了美院的教授请教,于是“城外采香”“列售纸马”“清明化缘”等情节、网上文字资料、专家观点三足支撑起“清明”时节的佐证。而相对节气方,支持政治论的文字资料少得可怜,难得的是原本毫无优势的政论方也知道抓住问题的关键,极力找出与清明节气不符的现象,如画面上许多人衣着单薄、多人使用遮阳用具、小贩叫卖西瓜、儿童河边戏水等细节则成了反方紧抓不放的细节。在这场展示与辩论中,双方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一场唇枪舌剑下来,似乎并没有谁说服了谁,甚至节气方也未呈现绝对优势,但他们都善于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如“方井汲水”“匠人造车”“客船归岸”等细节挖掘出对己方有利的说辞。在此,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证明一个观点,更证明了他们求知求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赞同“政治”说法的一方,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很让人欣赏,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正如充当这场辩论赛主持人的教师在最后对他们说的:“关于‘清明’一词之说至今仍有争议,但相信只要肯去探究,你们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将会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到位。”这样别开生面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激发了学生们对美术鉴赏的兴趣,符合美术新课标“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3]的理念,也具备高中美术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的特征,对于学生逐渐形成艺术思维方法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特征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就是“学科核心素养”。[3]今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会拓宽思路,尝试用新的方式结合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进行赏析,对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适时学科融合

在引导学生欣赏《韩熙载夜宴图》之前,则先播放了以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谱的一首歌曲。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优美熟悉的旋律在教室响起的时候,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有的同学还轻轻地随着哼唱起来。同时,介绍古人对韩熙载的评价“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4]请学生想象当韩熙载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受到猜忌时会是怎样的心态?然后请几位学生以“假如我是韩熙载”为题进行简单的表情与肢体的表演,并让大家点评什么样的神情与表现最符合韩熙载当时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时所了解的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煜这位亡国之主的性格特点,联系这件作品产生的背景(李煜对韩熙载的猜忌),请学生想象这幅作品的创作情境,以及这些因素决定了这幅作品会具有哪些特点?(客观性、情节性、叙事性)仔细观察几个场景中韩熙载的神态,是否能感受他当时的心情?从艺术特点的角度,顾闳中作为宫廷画家,他的作品风格(高雅华丽)是受什么影响?(统治者的审美)这一节通过问题驱动,加入了音乐元素、利用了表演行为、结合了历史知识、融入了古典文学的鉴赏课,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深刻理解,更让他们了解一个时代的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受当时的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即政治以及经济、历史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更明确了赏析一件作品时,一定要结合这些因素来进行,这样的欣赏才能更准确到位。这样的鉴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成功鉴赏,有了各学科的参与,他们的文化理解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正面影响着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

当然,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如先学后教、适切评价、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设计,而这些教学方式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几种美术鉴赏方式一样,它们往往会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猜你喜欢

韩熙载原始人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疯狂原始人2
疯狂原始人
狂欢派对中的局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秀逗原始人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章 原始人的发明
韩熙载夜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