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校管理创新

2020-02-25王俊生

关键词:机制人才管理

王俊生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110044)

一、公共管理模式下的高校管理模式概述

1.公共管理模式概述

公共管理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政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优越性体现得比较集中,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统筹和政治、社会效果显著,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动员能力强大,在多领域能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办大事,并取得了系列举世罕见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诠释了公共管理的内涵,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老百姓放在心上,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将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谋求福祉。

近年来,通过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足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动员能力、管控能力,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力。政府在公共管理重大突发事件中采取的果断、高效、严格的防护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人类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各种公共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加上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对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公共管理创新,完善应对机制和保障制度,以防万一。

总之,高效优质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需要人才贯彻执行,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存在供需矛盾和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也对政府在宏观领域决策和战略规划及推进公共管理高效、有序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实践表明,就现有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和公共管理及市场人才供需矛盾,应给予必要指导和推进管理模式创新。

2.高校管理模式概述

长期以来,高校为国家健康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改革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对公共管理和现有高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如何努力加快培养、输送国家和公共管理急需的大量人才,也考验着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

首先,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待提升。高校的意向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存在形式主义,不够重视。有些高校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解不够深刻,没能充分发挥党委负责领导的优越性,更好实现学校管理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有被淡化的情形。

其次,高校管理创新有待提升。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和政策优势,没能有效整合优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甚至存在限制、浪费的情况,在有些方面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存在利益博弈的情况。

再次,人才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有待提升。高校管理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竞争机制;师资引进及培养,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输出,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创新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不够科学,等等。

总之,高校要从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不断完善和创新,让高校管理紧随时代和国家建设发展趋势,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积极开展交流与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鼓励和引导发挥高校人才的创造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向世界一流高校奋进。

二、高校管理创新建议

1.加强党建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方面,加强党建工作,树立核心价值观。高校承担着培养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公民的重大任务。首先,要确保思想政治合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高校培养人才要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认同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中国对世界的作用更加凸显,这也是基于古老“丝绸之路”和中华文化在党的领导下产生的巨大能量,中华文明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

但近些年来一些腐朽思想在高校蔓延,有的学生盲目的崇洋媚外,有些学生的厌学、逆反和浮躁攀比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创新和教书育人机制的优化。因此,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引导学生修身,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将优良的传统文化与党建有机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多得的智慧宝库和指导学生奋斗的指南。

2.加强高校与政府角色的转换

公共管理是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如何提升公共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政府在规范高校管理方面,有各种因素的博弈。政府要合理、适当的通过授权,下放权力,合理分工,明确目标,各司其职,帮助高校发展,对于培养合格人才尤为重要。

其次,高校培养人才与政府提升公共管理目标高度统一,但也存在“供需矛盾”。一方面,如果政府完全放权,也有弊端,高校盲目扩招,可能导致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如果管控过多,则会限制高校在专业设置、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也会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浪费。

总之,政府应从公共管理视角,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定位高校管理功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重点扶持、帮助高校培养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大业做出更多贡献。

3.加强管理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引进与考评机制

首先,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培养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一方面,重视高校内部有效、高效沟通机制。切实加强和转变工作作风,增强高校管理的服务意识,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统筹校内资源合理配置,明确所属院系职能,合理分工、明确权限,避免主体不清、权责不清、定位不清的混乱局面。高校管理高层要集中精力主抓宏观领域,避免管控过于具体化。以人为本,努力提升高校管理不断创新,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学术、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切实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加强与名校、名企的合作与交流,尽可能与公共管理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结合,让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动手能力,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其次,着力优化人才引进机制,规范流程,严格把关引进人才的质量。高校的师资力量不仅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也关乎培养学生的水平。人才引进和用好人才,是高校管理工作最难以处理和平衡好的关键点。看似一个点,一旦处理不好,会产生以点带面的负面效果。因此,要规范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竞争和考评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次,高校并不是将人才引进就万事大吉,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加强完善留人机制。教师的科研创新需要平台和土壤,仅凭老师的一己之力是难以长期支撑和延续的。要从高校管理层面,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激发教师创新的积极性。通过高效配置资源、合理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最大程度上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能”。

另外,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考评挂钩。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避免盲目重视、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以及以论文为主、论文优先的考核机制,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纸面上,更应重在成果转化和对社会的贡献。考核评价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促进建立良性的竞争和科创机制。

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发展重点学科,避免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对于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区别对待,对于学术型学生的培养应从国家层面统筹谋划,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实践和动手的能力,避免眼高手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

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等合作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杜绝上大学就是走过场的现象。有的学生进入高校,就进入了“世外桃源”,毕业就是离开了“人间仙境”,甚至是怎么毕业的都稀里糊涂,回到社会需要重新认知和适应社会,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甚至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

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自我管理过于宽松,还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这不仅让家庭失望,也让学生自己失落,同样是高校培养机制和管理创新的悲哀,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对社会责任的缺失。学校的资源也是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高校自身都在浪费公共资源,又何谈培养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和公共管理人才能力素养的高低。

5.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

首先,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知识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争取优质的教育成果和资源,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优质的课程内容、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其次,高校信息技术建设避免盲目。根据学校基础设施及硬件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建设,闲置浪费,努力让信息技术设施及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学生。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要与公共管理相适应,避免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有些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面子,为了对外招生宣传和接待参观来访者,校内师生都不怎么用;高校信息化建设,不光是有多少经费,有多少设备,重在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再次,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给高校的管理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众多便利。但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信息安全、网络技术安全是高校必须重视和处理好的重中之重。

6.高校服务保障体系创新

加强后勤保障管理创新。高校在后勤及保障领域的管理相对落后,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甚至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高校后勤保障管理在不影响学校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可适当、逐步引进社会化管理,以提升管理效果和节约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与闲置。加强监督管理。在服务采购方面,应公开、透明,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对于服务的采购应该通过多元主体按照流程公平竞争。高校后勤保障的社会化、企业化管理,不仅有助于高校获得最为优质的服务,最大程度保障公共利益,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社会服务意识。

总之,高校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是一个有机闭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通过管理理念创新,高校能够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争创“双一流”。同时,切实做好管理创新,紧随时代发展,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国家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机制人才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才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