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 年诗歌中的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大写意

2020-02-25徐迎新

关键词:祖国诗歌

徐迎新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6)

诗歌是民族的心声,它以最为敏感与细腻的情感捕捉着一个民族最动人的表情。70 年来的诗歌,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华夏儿女的内心渴望,它以抒情的笔触描绘着中国形象,勾勒出自豪、期盼、创造的民族精神写意画卷,奏出美丽中国、巨变中国和奋进中国的国家形象交响曲。

一、从美丽国土到多彩华夏

70 年中国诗歌最宏大的国家形象,就是美丽国土——我的祖国。壮美秀丽的山河、悠久绵延的历史、广博灿烂的文化,无不幻化成一个个灵动的意象,抒发壮哉我中国的自豪与骄傲,吐露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自然比拟、历史认同、文化塑形是其基本方式。

极目远景,俯察万类,天地之间的自然景致往往成为诗人们塑造自己国度的最自然而然的方式。中国地域广大、地貌多样,丰富的物产和蕴藏的资源,无不引人遐想,壮人胸怀。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从战乱与贫困的废墟站到了新的地平线,一切都是新生一般,诗人的祖国豪情每每从自然形态中升起,如贺敬之的诗句:“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桂林山水歌》)“长白山的雪花珠江的水╱为什么祖国这样美╱包钢的高炉长江的桥╱为什么祖国这样好。”(《向秀丽》)自豪与深情款款携行,山川之美已深深刻进祖国的概念中。而伴我们生活成长的故土也就是最可亲的祖国的模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祖国》)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张万舒的《黄山松》、巴·布林贝赫的《故乡的风》等诗歌,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蝴蝶泉边》《新疆好》《草原之夜》《洞庭鱼米乡》《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一大批动听的歌曲,都让人们从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观中获得自豪感,这熟悉而又充满魅力的祖国让多少海外游子魂牵梦绕,也延续着传统中那个美丽神秘的东方国家形象。

进入七八十年代,在经历动荡的岁月之后,人们身上鼓动着追回被耽误的时光的干劲,内心怀着开拓新生活的梦想,这种干劲和梦想被敏感的诗人写进了诗行。而这祖国情怀不是燕语花香能承载的,反倒是那些奇崛、旷远的形象更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在诗人笔下不仅有黄河长江,还有西北异域和遥远的边陲的别样风光,那是“祖国的高处╱是我黄河出生的青海╱是我阳光割面的西藏”(第广龙《祖国的高处》),那里有“一角峥嵘的山,一角奇兀的石╱一角清冽的山泉,一角圣洁的雪域╱一角骆驼刺,一角酥油草,一角驼铃的碎语”(章得益《我应该是一角大西北的土地》),那里“不见村庄。不见田垄。不见井垣”(昌耀《内陆高迥》),然而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百头雄牛噌噌的步武。一个时代上升的摩擦”(昌耀《一百头雄牛》),这是显示着生命强度和力量的祖国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内在力量的支撑,人们开始正视历史,正视曾有过的贫困与悲哀。在以前的诗篇中,人们接受的只是那些让我们骄傲的部分,它们作为祖国的代表,用以激励国人。十年动荡的磨难,使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祖国,敢于正视过去而不再畏缩:“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唱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一个遍体鳞伤而又不屈的祖国形象,意味着人们的成熟和担当,也让我们知道了“用汗,换来棉花和大米╱用血,兑取最严和权利”,“用泪花瞩望明天”(李瑛《献给祖国》),祖国形象更加丰满。

进入新世纪,诗歌中祖国形象沿着美丽中国的讴歌全方位展开,只不过展开的方式换作了更加细腻的视角,这时出现在诗中的自然形象不再是民族精神的宏大的象征物,而是诗人生活中那些熟悉的事物,故土的自然风物,寻常日常生活事项等,如纪弦的《致中国之葵》、余秋雨的《爱祖国更爱家乡》、曹准的《可可西里的苍穹》、洋漾的《大漠中的胡杨》、曹有云的《高原物语》等等。这里依旧是盛赞、感念,但却脱去了宏大的咏唱,是近在手边的渴念,是触手可及的思绪。如艾子《我想去祖国的西部》:“我想去兰州╱去张海龙的散文╱去那块地图上像一根坚硬的骨头╱牢牢抓住大地的地方╱去那座酒精里泡大的城市╱去像兰州人一样╱手捧海碗红油激荡 牛肉片漾动╱兰州拉面╱轻轻松松就把难心事解决了一半。”祖国已经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具体的画面,一个可以回味的口感,一片音响……。当然,还有祖国的历史文化,不过这些也不是孤立的铭刻物,是揉进我们感知中的贴近之物,比如汉字:“一撇是黄河,一捺是长江╱砚墨洗亮的日月╱照亮五千年的厚重╱也照着四季的吉祥。”(李庆华《大写的汉字》)汉字的横竖撇捺中已经将山川江河,绿竹田陌印入了国人的心窝。再如周新寰的《中国狂草》“写着江南杏花雨的小草╱写着朔北梨花雪的大草╱我动静相宜和谐相亲的中国正在运笔╱笔下是神韵灵动的城镇乡村╱是无帖可临的深圳 浦东╱长江三峡╱是钤满了中国印的鲜墨淋漓”,自然和文化和谐交融。在新世纪诗人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壮丽的中国,也看到了文化的中国、生态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展现古老文化勃勃生机的现代新华夏。

二、聚焦重大事件,深描历史转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巨大的历史转折和惊心动魄的重要时刻往往被人铭记,因为这些时刻往往有数倍于平时的现实展示力量。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诗人们从来没错过这些经典时刻,他们用全部的真诚写出了历史创造中的祖国。

新中国诞生,这个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意义非凡,诗人们以史诗般的巨献歌颂祖国的新生。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记下了这个“中国时间”:“时间开始了——”,“跨过这肃穆的一刹那/时间!时间!╱你一跃地站起来了”,“祖国,我的祖国╱今天╱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诗人以一个特定的时刻写出了这个标志性的时刻,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在新生的国家诞生出新的时间,这个国家和政党经历了血雨腥风,走过了万里长征,经历了数年征战,牺牲了千千万万的战士,终于走到了这个时刻。诗人用无限的激情,写出了一个新生国家的伟大抱负,刻画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伟大领袖。郭小川的《望星空》写到:“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一个紧要的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星空呵╱不要笑我荒唐╱我是诚实的╱从不痴心妄想╱人生虽是短暂的╱但只有人类的双手╱能够为宇宙穿上盛装……”新的国家建设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而它的人民选择了扛下这份重担。诗人面对星空展开遐想,写出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写出了历经沧桑、波澜壮阔的新中国,郭沫若的《新华颂》写出了屹立在亚洲东部艰难缔造、气势如虹的“人民中国”,冯至《我的感谢》写出了一个让人获得新生的博大中国,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写出了一个的开天辟地的年轻中国。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又来到一个新的节点,相比于共和国的建立,它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黄万里的《中国行色匆匆走进黎明》、刘湛秋的《我祝福改革——献给新春的歌》等一批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的衷心期盼。过去荒废了的岁月,耽搁了的青春,固然让人懊悔,可一旦卸去了重压,共和国又迎来了它的青春,这是一个重生的中国。它蓄积、释放着巨大的能量,诗人叶文福的《祖国啊,我要燃烧——痛极之思》,延续着上世纪初郭沫若《炉中煤》的诗意,那温煦的眷恋情绪已经凝聚成灼热的炉火:“漫长的岁月,我吞忍了多少难忍的煎熬╱但理想之光,依然在心中灼灼闪耀╱我变成一块煤,还在舍命呐喊╱‘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这写于七十年代末的诗行,记下了人们心中灼热的豪情,预示着一个必将崛起的中国。诗人郑敏的《渴望,一只雄狮》写到:“在我身体里有一张张得大大的嘴╱它像一只在吼叫的雄狮……它听见时代在吼叫”,时代的巨变,召唤起内心中那如雄狮吼叫般的激情,这种内心的渴望是对时代的热烈回应,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形象。诗人杨牧以一个中年人对祖国喊出“我是青年”:“我的秃额,正是一片初春的原野╱我的皱纹,正是一条大江的开端。”(《我是青年》)诗人要以“中年和青年——双重的肩”来投入到新时期祖国的建设,显示了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中国形象,它代表了改革的中国。

世纪之交以来,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三五年一变,中国经济进程走入了快车道,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世界看中国”正在成为现实。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中国各方面的表现往往形成为世人眼中最直观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奥运会,中国加入WTO,2019 年国庆阅兵,还是2003 年“非典”,2008 年汶川地震等,诗人们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特定时刻或特定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里的中国。野曼的《1997.7.1 零时的风景——写在香港回归祖国的时辰》,以广州城零时的钟声,记下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零时零分零秒的一瞬间”“中国走进了一页震撼世界的历史”,“零时的钟声在呼唤中国的红旗╱惟有站立的民族╱才有站立的旗帜”,一个自强奋进的民族形象在这一时刻向世界挺立起来。钟正林的《世界倾听中国放歌——写给融入WTO 的祖国》记下了另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历经了15年上百次的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19日中国由观察员成为了世贸组织的一员,“同样的阳光照耀着同样的世界平台上的你和我╱同样的跑道叩响着同样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上的兴奋的足踝”,中国经济融入了世界,从此我们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王德芳的《中国西部:日出的摇篮》,记下了中国西部大开发喧腾的战鼓,在人们心中西部是荒凉落后被人遗忘的,但西部开发的号令,让祖国西部内藏的璀璨尽情地释放出来,正迎来新世纪辉煌的日出。叶浪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5月14日作于成都市抗灾救灾指挥部》,描写了2008年汶川地震,5月12日,那是一个铭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时刻,几万人顷刻间失去了生命,然而天灾却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大爱和祖国的强大,“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感到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奥运诗歌”“抗击非典诗歌”“地震诗歌”等特定主题诗歌,表达了国人众志成城、共同奋战的爱国热情,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团结强大的中国形象。

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0 年当代诗歌,中国的国家形象除了通过各类自然历史现实意象的塑造外,另一个主要途径是由抒情主人公形象代为呈现。诗人笔下的这些抒情形象,展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奋斗着的人们,这些有名的、没名的中华儿女,以他们的勤劳、奉献、拼搏和担当,让人们看到了昂扬奋进中国。这些形象中,被描绘最多的是新中国的建设者、领导者、国家的护卫者们。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们筚路蓝缕的创业,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光彩的华章之一。火热的建设大潮翻滚在中国的大地上,诗人们的身影出现在钢厂油田,出现在乡村农场,出现在营所哨岗;钢花四溅的烈焰旁的炼钢工人、顶着矿灯的千尺井下的矿工、机床边不知疲倦的纺织女工,还有油田钻井工人、筑路建桥工人,在诗人笔下都化作一个个诗行中感人的形象。从《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到《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克拉玛依之歌》(吕远),从李季的《玉门诗抄》到邵燕祥的《中国的道路互换汽车》、蔡其矫的《川江号子》,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不怕万难的壮志与豪情。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革命建设精神,从三五九旅的战士向上海的城市青年传延,歌颂了年轻人们投身大西北建设的主人翁情怀。力扬的《布谷鸟》、苏金伞的《场边夜话》、欧外鸥的《我们的土地散发着芳香》等诗作,描绘了社会主义农村的劳动场景。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严阵《船长颂》写出了新中国领导者的坚定的领航人的形象。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等,以及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则树起“保和平,为祖国”新中国卫士和英雄形象。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个全新的现代国家,这些形象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笃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和巨大的创造能量。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集中全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建设者形象:“中国,正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砌着一个又一个黎明。”(曹俊汉《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赵恺的《第五十七个黎明》描绘了刚休完56 天产假就推着婴儿车投入工作的女工形象,她不仅要进到车间,要照顾婴儿照顾家,还要抽空学英语,“放下婴儿车,就要推起纱锭”,这“一辈子的悲壮进军”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缩影。尤其是新世纪的中国,迎来了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机遇,国家建设立于新的起点,能源建设、新型制造业建设、航天技术建设、新型服务业建设等迅速崛起并转型,使“中国制造”成为遍及世界的名称,这一切都鼓舞着诗人的诗性创造,现代化的中国正兴起在美丽国土上:“昆仑山上╱你的头颅依然瞭望着浩浩天宇╱思考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的集成电路╱我们的计算机程序和宇宙飞船。”(程步涛《又一个春天》)。这其中既有雷抒雁、叶延滨、舒婷、林雪、韩作荣、张学梦、冷慰怀、聂鑫森、赵天山等诗人对原有钢铁、煤矿等传统工业建设的大力描绘,也有像彭志强的《电线杆》、冯炎鑫的《一根电缆的制造过程》、郝密雅《光芒之门》等一批“新工业诗歌”的出现,还有郑小琼、许立志等城市“打工诗人”对新世纪平凡的城市建设者的写作,他们以不同的叙事讴歌了这些坚韧、智慧,怀抱理想新世纪的建设者。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了富强之路,畅想未来,出现了新的一批政治抒情诗,如流沙河的《老人与海》、简宁的《小平,您好》、桂兴华的《中国豪情》、李瑛的《我的中国》、顾偕的《国家交响曲》、纪宇的《20 世纪诗典》,王怀让的《1997 备忘录》、刘立云的《红色寓言》、朱增泉的《跨越》、程步涛的《大河》等,写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热情赞颂了革命领袖和人民,同时突出了国家形象重大改观。而共和国卫士的形象,从八十年代的《小白杨》(林上泉)、《血染的风采》(陈哲)等戍边站岗、勇于牺牲的士兵形象,转向了新世纪军队转型、全面强军背景下的新型军人形象,史一帆的《静海苑》、董玉方的《春风刻骨》、刘笑伟的《朱日和:钢铁集结》、丁小炜的《筑梦强军》、温青的《中国老兵》、朱思丞的《西江月·特种兵》、彭流萍的《假想一场战争》等,勾画出当代军队建设应该“站在时代的高空俯瞰战争的沙盘”,“必须以钢铁的硬度,紧随移动的军营”(胡松夏的《移防》)进行战略转型,展示了建立在现代军事理念与高科技军备之上的新型军队与军人风貌。这些新时代的劳动者们,以他们的创造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作为当代中国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锐意向上、开放负责的大国形象。

四、70年祖国之歌的文化蕴含

70 年的新中国诗歌虽不是新的中国文学最出色的代表,却出色地唱出了现代中华民族最深情的“祖国之歌”。新中国70 年的诗歌沉潜国人的传统记忆,激发他们的现代情怀,进而激发人们形成现代国家意识和民族本位情感的诗意化感知。

1.构筑民族心理共同体

70 年来的中国新诗蕴含着民族新生的激情,担当着为华夏儿女提供统一感的重要角色。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诗人们在表达“国家是我们自己的”这种自豪的同时,也传递着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诗歌中“母亲—儿女”经典表达模式获得人们的认同(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梁上泉的《我的祖国妈妈》等),祖国母亲的吟咏成为中华大地最宏大的共鸣,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心理基础。五十六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形色色的人们,母亲博大的胸怀承载着每一份依恋,它不仅是长江黄河、唐诗宋词,也是天山雪域、拉萨敦煌。在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写到:“我从遥远遥远的边疆╱渡过了长江和黄河……世间再也没有什么╱比祖国的胸脯更宽广”(《母亲》);维吾尔族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在深情诉说:“祖国,自从我来到人间,我的喜怒哀乐与您紧紧相连……我的一切都属于您的赐予:开始第一次呼吸,接触第一线光明,有了第一个愿望和记忆。”(《祖国》)

进入新世纪,随着香港澳门回归,台湾与大陆联系紧密,华人越来越多地遍布世界各地,祖国的含义也更为深广。实际上,正是由于心理共同体的建立,祖国才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早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底,凝聚成一个全球范围的中国人“心理共同体”,哪怕是一点点中国的信息,就会化成宏大的祖国旋律:“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幽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赤子情怀依旧常在:“秋雨过后╱那爬满蜗牛的屋顶╱——我的祖国╱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多多《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来自中国和全球各地华人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感染了亿万华夏子孙,那一刻天涯咫尺,万喉同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种认同感、归属感,在诗歌的阅读咏唱中被放大、被筑牢。

2.书写中国意识

钱基博先生曾提出,广义国学的人文特征乃“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这是发人深省的。中国70 年新诗的一个毫无愧色的成就,就在于它启发了人们“国性之自觉”的中国意识。

1949 年对中国是一个分界,不只是政治外交上,更是国人心理上的。自这个节点之后,一个新型的国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创出一个新秩序,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每个走向成熟的个体或组织必经的过程,当代中国也需要在“古”与“今”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支点,这就是一种新的中国意识。当普通人对此还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认识的时候,诗人们却已经有了诗性的自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国当代诗歌以其特有的方式引导着人们想象着我们民族的自我:在祖国的山川大河中(“黄河以它的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光未然《黄河颂》),在中国独特的草木地貌上(“谁有你的根底艰难贫苦啊,就从那紫色的岩上挺起了腰;即使是裸露着的根须,也把山岩紧紧地拥抱!——”黄万舒《黄山松》),在中国人的相貌形象上(“在无数的╱蓝色的眼睛╱黄色的眼睛之中╱我有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的眼睛”——王怀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诗人们分辨着,寻找着它独特的精神形象,因为诗人们始终相信,世界东方有一块空间是中国,它的大地长出的是中国人,这是最硬核的中国意识。

3.铸就家国情怀

中国人有着浓浓的家族观念,“家和万事兴”,“家”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的起点与终点,回归故土、荣归故里是中国人无论离家多远都心心念念的。现代国家的完成,重要的是把“国”的观念植入国人的意识里。在这里,当代诗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70 年来的当代诗歌,诗人把对家的情感有机地融入对祖国的赞美:“很久了,我寻找╱丢失的自己,后来才发现╱躲在你的怀里……长城是我们的骨头╱黄河是我们的血液╱我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李瑛《献给祖国》)正是在这种细细的诉说中,国与家才被细密地编织在一起。当人们唱起“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张藜《我和我的祖国》)的时候,国与家、祖国与赤子,就像大海和海上的浪花一样紧紧连在一起,无法分割。每当人们读起那些激动人心的诗句,唱起那些荡气回肠的赞歌的时候,就不由得热泪盈眶。有国才有家,成为人们共识与心声。

70 年来的诗歌在当代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风貌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帮助国人完成情感建设和心理建设,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元素。

猜你喜欢

祖国诗歌
诗歌不除外
我最亲最爱的祖国
点赞祖国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和我的祖国
诗歌是光
对祖国唱出爱
诗歌岛·八面来风
祖国在我心中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