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的《劝农》诗与农家思想

2020-02-25上田武李寅生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后稷农家陶渊明

上田武 著,李寅生 译

(1.茨城基督教大学 文学部,日本 茨城 310-8555;2.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劝农》诗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第一,陶渊明根据自己的农耕体验创作的田园诗。“劝农”是劝慰一般的农民进行劳作的特殊主题,与其说它表现的是作者的观点,倒不如说它反映了躬耕之前陶渊明生活的一个方面;第二,《劝农》诗的主题表现得十分隐晦曲折,因而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便十分必要。

学者认为,《劝农》诗表现了陶渊明农本、重农的思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日本和中国都不乏其人。这种文学视点准确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限于笔者管见,除了郭维森、包景诚认为《劝农》有农本思想①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出版。之外,学术界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仅就陶渊明《劝农》诗的农家思想作以讨论。

一 、农家学派发展的脉络

从先秦到西汉,没有留下与农家理论相关的文献,《汉书·艺文志》有一些零散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有编者的自注,从中可以看出农家学派的两种倾向:其一是“后稷派”—被视为农家学派的主流:“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勤农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1]158其二是“神农派”—被视为学派的异端,“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1]159。

“后稷派”的理论和影响,从《吕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论》的记载中可见一斑。《士容论》共四篇,即《上农》《任地》《辩土》《审时》,这四篇都体现了后稷派农学家相关的主张。

《任地》记载了后稷提出的十条技术性问题:“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士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圆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①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二十六,中国书店1985 年出版,据1935 年清华大学版影印。《任地》《辩土》《审时》三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任地》的后半部分及《辩土》《审时》,对后稷所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些有关农业技术方面的记述,充分表达了“后稷派”农学思想的主张表现出来的特征。

而《上农》则记载了这一派关于农政问题的理论要点: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於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②同①。

“后稷派”关于农政关系的基本立场,集中于农民全力进行农耕劳动的这一点上。由于农耕要全身心地集中投入,所以农民才会变得朴实顺从,从而君主的统治地位也就安定了,这些观点其实是法家与道家的观点杂糅在一起而形成的。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的楚人许行和弟子宋人陈相便是“神农派”人物。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食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2]

从出身来看,许行和陈相都是草莽之民以外的人物。陈相认为君主必须亲自拿着锹、锄与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关于他对滕文公的非议,孟子认为人类由于有立场和资质的不同,进而才有了专业的分类,“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便是孟子著名的反驳主张。

君臣共耕是“神农派”的核心思想。在战国动乱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理想就是希望利用国家的权力来拯救一般人民的苦难。通过种种探索,他们寻找了各式各样的办法,直到秦汉之际发生社会变革时,其学术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淮南子·齐俗训》记述曰:

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生之具。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牿服马牛以为牢。滑乱万民,以清为浊,性命飞扬,皆乱以营,贞信漫澜,人失其情性。①高诱:《淮南鸿烈解》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出版。

在传说的上古史中,神农氏是比后稷还为遥远的古代圣王,他主张君臣共耕、天下均平的素朴共产社会。《孟子》中许行和陈相的言论,反映出战国时期地方农村的民众思想。君臣共耕的理想和用药草治疾病等发明,似乎也给诸子各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秦汉统一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官僚中的主流派也逐渐地吸收了他们的思想。唐初的《隋书》编纂者们虽然淡化了有关学派的特征,但仍能从《经籍志》中找出其中的轨迹。从4 世纪后期到5 世纪初期的陶渊明时代,以强调农业技术为中心的后稷派,加速混合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的过程。

二、陶渊明《劝农》诗的农家思想

了解了以上农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再审视陶渊明的《劝农》诗,这首诗是否体现了陶渊明独到的农家思想?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为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垄亩。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3]35

《劝农》诗共六章,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前三章)陈述了传说中的古代教民耕种的后稷以及垂范躬耕的舜、禹参加农业生产的事迹。第二段(四、五两章)引用了春秋乱世的隐士长沮、桀溺默默耕耘的故事,郑重地申明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第三段(第六章)列举了孔子和董仲舒等古代圣贤蔑视劳动的事实。劳动自然是农民的天职,但如果能够达到像孔、董二位圣贤那样超然的境界,作者也给予认可,也不惜赞美之词。

《劝农》诗第一、二段虽然包含了农家“神农派”的要素,但其基本观点仍是站在了农家“后稷派”的立场上得出的。《劝农》诗主题的重点在第二节的“远若周典,八政始食”以及第五节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诗中述举的是最优先注重农业的历代圣王。《尚书·洪范》:“农用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月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4]74-75古代帝王非常重视农业事物:“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岁月日时纪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违,家用不宁。”[4]78农业的兴衰、收成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的兴衰。诗歌对农民生活的种种描写,意在夸耀为政者的功德。诗中所述隐世贤达的农耕生活,也是对农民们勤劳的委婉训诫。

必须指出的是,陶渊明以自然观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及农耕生活。冀缺,即郤缺、郤成子,春秋时晋国人,郤芮之子。袭芮之采邑冀,亦称冀缺。《国语·晋语五》及《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传·宣公八年》《左传宣公十一年》等文献记其事。晋文公所提拔的冀缺,在田地里除草尚能执夫妇之礼,他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四代的三十年间,作为卿大夫维护了国家的政治统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本是楚庄王为了提高国力而劝谕臣子百姓的格言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 年出版,第731 页。,陶渊明以此语入诗,其意亦在劝诫农耕。此外,“矧”“奚”“能不”三个强调性的反诘词,是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性的语气,是所谓官僚性的话语方式。

“劝农”一词,最早见于汉文帝十三年(前167)的诏勅,《史记·孝文本纪》载:“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5]此后,作为成语的“劝农”多使用于上级督导农民进行劳动。在走上隐逸道路之前的陶渊明,也处于了“上级”的位置,也有了视察农业的经验,其《癸卯岁始春怀古舍二首》其一的“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3]177二句,便是他的这种直率之语。与个人体验无关的是,这首劝农劳动诗的写作,是在癸卯年(403,时陶渊明39 岁)之前的事,当时陶渊明主要关心的是担任官吏时的参政问题,至于隐逸、躬耕之类的事情,还没有明显地成为眼前所要考虑的事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陶渊明在《劝农》诗中歌颂的悠远的太古时代,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很明显,《劝农》诗是以农家“神农派”的观点为根据的理论,这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可以找到依据。陶渊明的农业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农家“神农派”的理论之中,《五柳先生传》的“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421、《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3]199、《饮酒》其二十中的“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3]248,等等。正是这般怀古之情,陶渊明才对长沮、桀溺这样的隐士情有独钟,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的“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3]205、《扇上画赞》的“辽辽沮溺,耦耕自欣,入鸟不骇,杂兽斯群”[3]436,对两位高士表达了自己的敬慕之情。“神农派”农家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陶渊明的心中,无论时间流逝多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是不能改变的,这或许是他选择弃官隐逸的原因之一。

三、究竟怎样读《劝农》的第六章

《劝农》诗的第六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孔子和董仲舒是两位伟大的人物,说他们蔑视和不关心农业,似乎是有些唐突。董仲舒因醉心于学问,可能不太关注农事。孔子的言论与思想是不能被忽略和误读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6]135

这里的问题是,学圃的樊须被孔子称为“小人”,并不是儒家最严厉的批判,更不代表孔子鄙视农耕,陶渊明或许没有全面理解孔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从经世的角度来看,樊迟也尚未能理解孔子的立场。对《劝农》诗的相关问题有过唯一专论的松浦友久先生,其论文《从知识分子“忧道”与“忧贫”的角度释陶渊明的〈劝农〉诗》②松浦友久著、李寅生译:《从知识分子“忧道”与“忧贫”的角度释陶渊明的〈劝农〉诗》,《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2 期,第12—16 页。认为:孔子对樊迟的严厉批判,并不是对农民和一般人从事农耕的批判,而是认为以关心学问和政治为本的儒家知识分子如果关注躬耕的话,就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本分。松浦友久先生从同样的角度,却对此作了另外一种说明。

就诗篇整体而言,《劝农》诗似乎观点不一,比较复杂,第六章的后四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可谓是奇妙的结语。如果从肯定孔子批判樊迟的立场出发,这四句似乎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近代的读书人曾就孔子的言论尝试着作过种种不同的解释(详见松浦友久先生论文《从知识分子“忧道”与“忧贫”的角度释陶渊明的〈劝农〉诗》的第三章),但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说。一般通行的解释是《劝农》诗具有言外劝农之意,其代表学者是清代沈德潜。沈德潜《古诗源》卷八云:“言能如孔子董相,庶可不务陇亩耳。勉人意在言外领取。”[7]中国学者孙钧锡对“言外之意”颇为重视,他说:“如果有谁德才过人,能象孔子和董仲舒那样投身于崇高的事业,我又怎敢不敬佩并称赞他的美德呢?言外之意是,若不能如孔如董,那就必须从事劳作。”[8]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舍二首》其二云:“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3]181其引用的典故出自《论语》。《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6]168“忧道不忧贫”是先师孔子的价值观,无论凡愚都要做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劳动。

陶渊明的《劝农》与《癸卯岁始春怀古舍二首》的创作时间不同,虽然都谈到了孔子,但两诗对孔子的态度却有差异。《劝农》诗的主题更加隐晦,第六章诗意陡转,具有相对独立性。日本学者一海知义先生认为:“其称颂孔子的根据,是由樊迟的逸事所引起的……陶渊明由孔子和董仲舒两位儒者的故事,来说明儒家轻视农业和劳动,并对此做出了个人的批判。陶渊明对孔子的批判以及对董仲舒的批判,是极为直截了当的。”①一海知义:《陶渊明对孔子的批判》,日本学术期刊《文学》第四十五卷第四号,岩波书店1977 年出版。对于“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四句,一海知义先生论述道:“如果超然于俗事之外,寻找一条高尚的道路,那么就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格,四句的大意大概便如上所说。这个结句是把直接的批判变成了缓和的语气,具有一定的保留因素在里面。说是保留,但却是一种冷嘲热讽式的保留,它表明了陶渊明对孔子的批判态度还是较为明朗化的。”②同①。

笔者认为《劝农》诗前五章的“劝农”题旨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而第六章的思想倾向并非“劝农”,这个“倾向”虽不如一海知义先生文章那样直接明快的批判,但还是有一揶揄的因素包含于其中。萧望卿的《陶渊明四言诗论》③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台湾开明书店1987 年出版。认为:陶渊明的四言诗承传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值得注意的是,“孔耽”的“耽”只在《诗经·卫风·氓》中使用过,“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9]。“耽”是“耽乐”之义,主要是指恋爱而言。熟悉《诗经》的人看到这个字便会想到《氓》这首诗。“董乐琴书”之“乐”的意思与“耽”相似相应。“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四句,是以农耕之人的视角对孔子、董仲舒两位夫子在道德、修养方面不可能了解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假设。前四句“耽”“乐”的使用与后四句的假设,让读者难以清晰地领会陶渊明的态度和观点,陶渊明的形象似乎也有些模模糊糊了。《劝农》诗从抱朴含真的太古生活谈起,直到最后才曲折地暗示出训诫之意,它是一首会给人们带来奇妙印象的作品。陶渊明的诗歌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寓意,黄文焕的《陶诗析义》曾评论道:“情理深远,释其首尾,光怪万丈。”①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一,《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003 册,齐鲁书社1997 年出版,影印南京图书馆馆藏明刻本。

与五言诗的优秀成果相比,陶渊明的四言诗除了《停云》《归鸟》是对《诗经》的模仿之外,其他四言诗的创新性并不是很大。对陶渊明个人有着严肃看法的萧望卿认为,作为父亲的陶渊明,回顾庄重高贵的的士族家史的《责子》诗,其思想情感也有些挖苦的成分包含于其中。②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台湾开明书店1987 年出版。陶渊明曾做过荆州军阀桓玄的幕僚,去江陵赴任之前,他还属于士族中的“寒门”。官场上的情况如何?陶渊明当然要对此有所了解,于是他便创作这首《劝农》诗,诗中的内容与他的实际体认存在着差距,这或许是对陶渊明用另外一种眼光审视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后稷农家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农家笑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春回农家
《天问》与周之始祖试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后稷教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