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020-02-22王益琳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案例教学设计

王益琳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成为当前中职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而21世纪人才的教育培养又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这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活力课堂?笔者以“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和反思,以期为推动中职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力课堂;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58-04

“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做出新的变革。在越来越多的政策引领下,我们的信息化技术越来越成熟,数量、种类也从寥寥可数变得不胜枚举。那么,信息技术的成熟与课堂教学的成效必然成正比吗?并非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立足讲台的根本。如何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构建活力课堂,也就成为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要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活力课堂,首先要关注传统教学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教师,改变教师才能改变学生。[1]从教师视角出发,笔者通过“瓦屋面工程计量”活力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针对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活力课堂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案例描述

(一)预习导航,情境导入

预习导航。课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预习任务书,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工作,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学生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梳理知识。学生在完成线下、线上预习任务的同时,结合三维仿真视频、课前小测自检学习情况,进一步记忆瓦屋面构造及施工工艺,熟悉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为新知学习打好基础。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瓦屋面有关的航拍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通过对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主要问题的点评,引出本课主要探究内容。学生在完成签到的情况下,观看视频,根据教师点评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教学中重点关注。

(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1.探索新知

探究任务一(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理论理解):教师鼓励学生上台阐述自己对计算规则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组间补充、提问、答疑。学生积极结合国家最新规范及三维仿真软件上台展示课前整理成果,其他学生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由展示的学生尝试作答。教师根据问答情况,解决学生共性问题。

探究任务二(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实践应用):教师给出真实工程项目图纸资料及其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根据CAD图纸、工程计量相关规范查找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和理解,制作计算注意事项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简单的组内讨论互助,利用脑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并截图上传教学平台。教师点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并为上传内容较完整的学生加上课堂积分。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教师发布线上课堂随测,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独立完成,考察每位学生对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根据可视化数据,有针对性地点评学生完成情况,巩固知识。

巩固练习二:教师利用BIM实训中心虚实结合项目化教学系统,依托工程项目,搭设任务擂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任务(人数多时,可分组中组),根据项目图纸资料,利用几何画板编程软件查询延尺系数,通过在线共同编辑,协作完成瓦屋面工程量计算。各小组讨论、修改后确定最终答案,由组长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在小组协作期间巡视各小组完成情况,收集、解答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各组上传先后顺序和计算结果,确定临时擂主。由擂主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该组的解题思路并答疑守擂,成功守擂获得双倍课堂积分。借助CAD软件操作演示,解析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点评其他小组的计算过程,并在教学平台对每组完成情况评分,鼓励学生寻找最优算法,做到“妙算”。学生随后在本次练习的教学平台中完成组内及组间互评。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1.总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要点,根据学生总结情况,提纲挈领,再次强调重点(瓦屋面计算规则)、难点(正确运用计算规则准确完成工程量计算)内容,点评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肯定。学生依据课堂评价表完成自评加分,推荐出本组的优秀组员,如实中肯地给予其他小组评价,学习其优秀做法。

2.拓展提升

教师对接行业岗位要求在教学平台发布课后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做好线上、线下辅导。学生登录教学平台,获取相关资源,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基础任务,根据自身情况选擇独立或组队完成拓展任务,获取额外课堂积分。

二、案例分析

本教学设计案例的理念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致力于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学习全面覆盖到课前、课中、课后,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中职教学活力课堂的内涵。[2]

课前,教师合理应用BIM实体建筑实训中心、二维码、仿真软件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瓦屋面构造、工艺做法的理解、认识。在强调国家规范重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新知学习,并利用学习平台收集学生学习数据,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和问题焦点,预设新课探究内容。

课中,在探究任务一环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航拍视频,结合大美中国梦,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创设学习情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塑造学习小助理形象,通过分析平台数据,确立课堂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计算规则的理解向班级进行展示,并在提问回答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在巩固练习一环节,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置检测题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操作方式,完成知识点掌握程度检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

在探究任务二环节,教师依托贯穿整个课程的真实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将预设好错误的工程量计算书呈现给学生,以查找计算书问题的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过程来探究新知,促进教学过程工作化的同时,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结合信息化手段(动画视频、软件CAD演示等)适当点拨,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展示教师技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方法的过程。学生通过制作计算注意事项的思维导图,厘清主要问题、知识脉络,充分调动、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在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活起来、动起来,分享信息资源和学习成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大国工匠精神,进一步实现深度学习。

在巩固练习二环节,教师将BIM实训中心虚实结合项目化教学系统应用起来,将平面的工程项目具象化,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虚实结合,引导学生体验实际工作岗位中工程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相应工作任务中,提升核心技能水平。通过搭建技能擂台,累计各小组的课堂积分,决出临时擂主和最终擂主。此间形成的过程性评价,能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完成知识点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擂台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创造出宽松、民主、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鼓励学生结合简单的编程软件,寻找最优算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在活动中自检问题的同时,能关注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为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各个教学活动环节,形成一种持续性的学习,本课将激励评价渗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包括过程的评价,也包括课堂任务完成评价、总结性评价。本课将师生的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学生自评,通过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课堂,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力求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做到对每名学生给予及时、正确、肯定性评价,以确保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激发其学习的活力,掌握正确的知识,并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课后,针对拓展学习环节,教师在分析评定学生学习质态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的专业知识资源,为学生探究新知、反复学习提供了路径。结合岗位需求、行业现状、国情时事,针对不同学生,布置基础、拓展任务,创设差别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拓展技能,并根据教学平台跟踪数据分析,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在1课时的教学完成后,根据收集学习情况评价表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态度(课堂活动讨论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知识内容理解程度、知识内容运用程度等)、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计划与条理清晰程度、与人协作程度等)、素养发展(自我表达清晰程度、解决问题创新程度等)几个维度的自我评价认可较高。在A(90分以上)、B(80分以上)、C(0-80分)三个等级中,评价达到A的学生有82%,评价达到B的学生有8%,评价为C的学生有4%。90%以上的学生对于瓦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提高与人协作发展能力的同时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后拓展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跟踪采集数据的保障下,避免了流于形式,学生基本都能完成且情况良好。

三、案例启示

(一)合理融合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师应以核心素养指引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方向[3],积极将核心素养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细节,加强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中基于核心素养的交互与评价功能,让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能力、品格。而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可避免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盲目性,走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尴尬境地,让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活力课堂的创新发展。

(二)进行非指导性教学,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信息时代的中职学生有他们自身的新特点,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加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并以此作为检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参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建宽松、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积极发挥学习促进者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高效且利于长远发展的学习风格,经过良好指导培养学生强有力的个人品质。[4]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采集学生的各项学习状态信息,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原始数据,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特征,识别有效课堂。通过持续性地实践探索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挖掘學生的创新发展潜能,助力活力课堂的构建。

(三)学科教学内容整合,注重课程思政教育

将多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在工程计量教学中,将数学学科知识、计算机学科知识融合进去,锻炼学生对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四)对接行业岗位要求,激发学生课堂活力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结合国家最新规范和行业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中,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创设理实一体化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接受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课堂活力。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使其获得良性反馈,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做中学,学中做”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五)積累职教信息资源,打造优质活力课堂

游戏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颇受学生青睐,在信息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就变得举足轻重。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及网络教学高需求的刺激,瓶颈已被打破,多个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渐成型并投入使用,但目前职业教育共享信息资源平台还在建设完善当中,资源匮乏。中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课程,收集素材,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过程自主制作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本课在以往收集的各类信息化资料中,寻找贴合瓦屋面工程计量的视频进行设计、剪辑,形成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以往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实训过程拍摄下来,作为新授课程的情境创设信息化资源。在不断的积累,稳步提高信息技能的同时,也为将来利用更广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提升活力课堂的品质打好基础,让中职专业课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

[2]陈金国.中职数学活力课堂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Joyce B, Weil M,Calhoun E.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章跃一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Tile Roof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 Case Study

WANG Yilin

(Yangzhou TechnicalVocational College, Yangzhou 225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the state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main development tre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is guided by the core literacy, which require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essential characters and key abiliti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how can front-line teachers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create a dynamic classroom with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 author takes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Tile Roof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s an example, carries out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n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dynamic classroom; core literacy; teaching design; case study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案例教学设计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