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0-02-22周梅香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提升策略现状

周梅香

摘要: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凭借。幼儿期是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将关系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基于“生命·实践”教育视域,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调研基础上,以育人为本,营造语言素养提升的文化场,以能力为要,搭建语言素养提升的实践场,以发展为旨,创设语言素养提升的研究场,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语言素养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07-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反思与再造。“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人与持续领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1]担当幼儿教师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为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升生命自觉是师生应有的教育认知。

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凭借。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作为一种语言的存在,其在现实的教育场中,是以听、说、读、写四种最核心的语言形态展开的。[2]语言素养是体现人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影响人终身发展的素质。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学生与它有天然的联系,有心灵感应。他们的成长、发展,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素养是人生命成长的基础。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这段话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价值。[3]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语言的辨识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弱。幼儿教师长期与幼儿相处,其言行举止均会成为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对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示范指导幼儿语言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学界对“语言素养”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结合文献研究,尝试阐释:“语言素养是发端于个人内心的,与个体生活和生命相关的,经过浸润熏陶、教学实践等修习过程,运用语言交流沟通、表情达意能力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理解和鉴赏所具有的语言技巧或所达到的境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国普通学生应具备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等一般语言素养;二是具备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及以上,具有朗读、朗诵、讲故事、演说等口语基本技能以及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口语技能等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素养;三是语言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能力以及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幼儿教师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当提升语言素养,具有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中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练就师者风范,工作后通过自己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引导幼儿在倾听、表达、欣赏幼儿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中学习和认识世界,发展语言、思维和其他能力,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播撒到幼儿心里,帮助他们打好做人的基础。

然而,仍有不少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存在课程定位不准、目标不明,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岗位实训和在线学习,对语言素养内涵把握不全,以普通话水平达标等同语言素养提升,职前职后融通不够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生命·实践”教育视域下,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调研入手,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将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实践范式。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文献分析和多年语言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梳理、统计、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寻找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调查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级,不同层次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的差异性较大,其语言素养的要求和现状也不一样。研究以省内外专科层次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现状进行调研。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148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7份,回收率为99.12%。问卷调查对象中大专生1367人,占93.18%;中专生21人,占1.43%;本科生76人,占5.18%;研究生3人,占0.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普遍认为语言在自己和幼儿学习、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语言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有主动的思考和自我认知:有30.33%的学生经常思考,45.67%的学生是偶尔思考,20.52%的学生在上语言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过;63.12%的学生认为语言素养对自己发展非常重要,35.04%的学生觉得重要;75.8%的学生认为幼儿园教师语言素养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影响非常大。

2.学生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和自己的语言素养现状有明确认识。调查发现,学生回答“你认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语言素养”问题,答案的趋同性较高,选择“准确规范流畅使用普通话,具有幼儿文学作品诵读和故事讲述等口语表達能力”的占95.98%,“使用礼貌语,说话得体,有很好的与幼儿及家长沟通交流能力”占93.8%,“能用幼儿接受的语言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占89.78%,“能设计并组织幼儿语言活动”占85.48%,选择其他的仅占10.16%。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幼儿教师的语言素养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对自己目前口语表达能力判断方面,“规范性、流畅性、得体性和生动性”要求全部达到的仅占19.02%,才达到规范性的占15.06%,达到规范性、流畅性的占30.13%,认为得体性和主动性不够的占32.45%,觉得几项要求全没有达到的占3.34%。表明多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有待提升。

3.学生认可语言素养提升的一些有效方式,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对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有效果的占49.83%,认为非常有效的占33.88%。问及“提升你语言素养的有效的方式是什么”,选择“课堂学习及训练”的占82.34%、选择“朗诵、演讲、讲故事等课外活动比赛”的占75.26%、选择“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占73.01%、选择“利用网络或其他新媒体学习”的占59.3%。由此可知,学生愿意选择多元的方式,通过不同渠道来学习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示仍遇到困难:普通话不标准占19.36%;缺乏自信占28.15%;常常感觉无话可说占12.95%;说话没有条理,不流畅占12.82%;表达不得体,缺乏美感占26.72%。说明语言素养需要综合性培养,在练好普通话,准确表达的基础上,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文化知识积累、思维能力训练、得体表达沟通等要共同着力。

4.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要求高,学生迫切需要自我训练与教师高效指导。调查问卷最后为开放作答的对语言素养的见解。调研结果综合来看,学生有提升语言素养的迫切需要,认识到重视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和自身发展作用很大;同时,也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素养要求高,提升难度大,希望老师要多指导,加强语言培训,多开展一些语言类活动,提供交流的平台,供学生大胆表达,合作分享;另外,语言素养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局限于普通话等级考试的达标要求,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渠道方面都应该是丰富的;老师上课要多些案例分享和示范,要鼓励创造思维,给学生表达技巧指导;可以多一点故事会、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让学生自主表演,培养自信心;希望多开展职业实践,有机会多与幼儿沟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再努力提升。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的策略探寻

(一)以育人为本,营造语言素养提升的文化场

1.引导学生理解汉语,在认同建构中明晰路径。语言素养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滋养着中华儿女。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从未间断发展的魅力语言。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的文化性特别强,无声地记载着汉民族物质和精神的历史,回荡着慷慨激昂,倾诉着温婉缠绵,蕴含着上下几千年悲喜交加的情感,是富有诗意和智慧的语言。音义结合,平上去入,抑扬顿挫,传情达意,准确生动,富有变化和美感。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了感情的向人们倾诉生活的脸。[4]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成为有文化之根的中国人,要教育引导幼儿学习、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学好汉语。

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学校教育教学是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渠道。”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过程中,要研究汉语言对教育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价值及其必要构成。除了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要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层面体现人文性特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在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汉语。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等的要求,明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口语交际活动和专项训练,积累动态言语经验,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创造能力和学前儿童语言的教育教学能力。

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在听说研读中提升境界。学习汉语,很重要的目的,是让师生能够对它蕴含着、包裹着的中国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语言教学要把生命放进语言中,要以汉字、汉语的方式,营造一个温暖的语言文化场,师生沉浸其中,滋润心灵、情怀和生命,安静地成长和发展。在文化的传播传承和语言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最直接高效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阅读活动。文学通过深度展现汉语的准确、精致和优雅,在提升汉语魅力的同时,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而使人变得美好。教师要立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要读经典著作,也要读幼儿文学作品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面的优秀书籍。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读“环境之书”“实践之书”和“人之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要坚持以语言的方式培养人,让汉语言内含的精神文化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和训练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育人为根本,培养能够自主进行汉语学习、感悟、判断、创新、表达的人;教师是与学生在课堂上、课后活动中、在线平台上共同实现生命成长的互动者、对话者,挖掘语言文学作品的育人资源,要引导学生浸润在优美、精湛的语言中,鉴赏、品味、表达,进行思想交流、精神沟通、情操陶冶,力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都获得培育。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因汉语言内蕴的文化基因、哲学智慧、思想理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辞章神采等,悦耳、悦目、悦心、怡情,享受语言学习与精神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以能力为要,搭建语言素养提升的实践场

1.建构语言学习课程群,线上线下多元迸发聚合力。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育与语言因为人的关联而有了统一的可能。师生通过语言的听说对话人生,共享世界,认知天地人事,感悟甜酸苦辣,品味喜怒哀乐。当然,这种教育对话还包括师生与课程文本的“对话”。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有创造学习型课程的才能。一个要求学校具有独立性、教室具有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具體地表现这种独立性和个性的,就是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而要站在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站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高度,将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培育有机关联,以整体性思维建构语言素养教育课程。以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渗透融合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根据不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建构语言素养提升课程群,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系统知识与语言教育教学密切联系,形成推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合力。

例如,对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校可以建立汉语母语通识教育课程群,将现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必修课程与开设的《诗经》《论语》等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文化素养。另外,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对幼儿园教师语言素养培养的课程要求,将“幼儿教师口语训练”“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与指导”等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打通融合,从普通话语音基础到口语基本技能,再到教育教学用语技能、幼儿文学阅读鉴赏积累与指导技能以及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指导技能等层层递进的培养,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完整性。在语言学习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自觉将传统的有效学习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新媒体等结合起来,以微课、大学慕课、学习通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语言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师生语言素养、思维品质、信息素养等。

2.融合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校内校外演练竞赛促提高。语言素养的提升必须在语言实践过程中达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应基于学前教育的特点,建立理论课堂、实训场所、幼儿园场景三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课堂学习、实训模拟、网络互动、专项竞赛等多种培养方式,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的技巧和能力。[5]高校与幼儿园、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师与大学语文及幼儿文学等课程教师、学生语言类活动组织者之间都要紧密配合,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有更多的平台和实践机会,与未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语言类课程专任教师的语言素养、思维品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创新实践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成效。因此,专任教师要主动参加语言类专业培训,提升自身语言素养,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根据学情与时俱进创新,并且多去幼儿园进行实践体验,了解幼儿园教师岗位对语言素养方面的需求和幼儿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类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敏捷的思维、得体生动的语言表达吸引学生,提高学生训练水平,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不仅要在教师口语课教学中进行普通话基础训练、一般交际口语训练和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口语训练,还要从语言类课程群的理念高度,突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实践,将口语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幼师生朗诵、演讲等口语技能训练展示、幼儿文学作品创编表达、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等环节中。要建设分类指导的语言技能强化活动,以系列讲座、朗诵和幼儿故事创编讲述、幼儿绘本创作、幼儿文学作品音视频配音、微动画制作等专项技能个性化指导等形式,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创建信息化口语教学平台,实现多课程共享资源融合;基于新媒体,创新可视化口语教学方式,打破时空局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即时互动和多元评价。在综合实践状态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能萌发、生长起来。

当然,语言素养的提升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语言类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结合,通过朗诵社、演讲社、文学创作社、幼儿故事和戏剧创编表演社等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中华经典诗文演诵比赛、阅读和演讲大赛、“童真乐园”幼儿故事创编表演大赛、大学生艺术团朗诵和话剧展演、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等赛事,指导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增添成就感。借助中国大学慕课、超星、职教云等平台,通过制作“幼儿教师口语训练”“幼儿文学”等在线开放课程、在学习通平台投放汉语学习资源、开展校园幼儿文学“作家日”、地方文化幼儿绘本制作、中华文化宣讲活动等特色语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搭建语言文学学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濡染,在兴趣与特长展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发展为旨,创设语言素养提升的研究场

1.开发适切性校本课程资源,寻求语言类课程教改突破口。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培养过程中,凡是有利于语言类课程目标实现,能够转化为课程教学或者服务于课程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师生都可以共同开发作为校本语言课程资源。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笔者和教学团队老师,从教材、教师、教法改革角度出发,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学生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对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自觉体现课程思政要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师生共同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将体验学习的优势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基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兴趣爱好,建构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朗诵、音乐、绘画、舞蹈等多元艺术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复现诗歌意境,用输出带动输入,多元体悟诗情诗心,以审美化育情怀,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体悟情感、生成情感、形成共鸣。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發布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补充资料,组织主题讨论,综合运用视频、电子档案、微课、音诗画等开发的多种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借助平台随时随地回看教学资源,充分进行自我表达,上传分享自我创作,形式多样的经典诗文朗诵、绘画等学习资源。充分的学习资源与充足的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维度的体验与创造,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形成中华文化价值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既发展了语言素养,又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组建师生产教融合科研团队,以研促学正向发展语言素养。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小幼儿”的成长关系着“大未来”。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幼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和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非朝夕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且需具有自我发展和研究意识。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语言示范与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反思与研究的习惯与能力。组建语言教育教学研究团队,以U-G-S教师教育模式为基础,整合区域语言教育资源,建立高校、政府和幼儿园联合的人才培养、培训和研究基地,形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培养产教学研共同体。可以邀请幼教语言研究名师以及当地教育部门幼教研究专家作为团队指导,遴选师德修养好、研究能力强、教学成果丰、实践经验多的高校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吸纳有研究兴趣和能力的优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携手专家、校地结合、师生联合、理实一体,以地方幼教事业发展对教师语言素养要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幼儿园语言教学及活动现场观摩、专题现场研讨、项目研究等形式,以研究直击学生语言素养培养中的真现实、真问题,促进语言教学改革,获得真策略、真发展。

研究团队成员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以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思想,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研究新形势对学前教育发展和师资的要求,研究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梳理借鉴国内外幼教行业标准和目标,根据本专業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科学研究制定语言类课程标准,融师范性、专业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精准设置课程;坚持通识性语言类课程“大学语文”“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等与专业性语言类课程“幼儿教师口语训练”“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活动指导”等并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行,显性与隐性课程互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结合,课堂与课外融通,职前与职后一体;按“三教”改革要求,重点研究语言教学的内容如何适宜化、资源如何丰富化、教法如何创新化、实践如何高效化、评价如何科学化等问题;团队教师要自觉锻造自己,以身作则,引领促进“准幼儿教师”学习研究语言,传承中华文化,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用情、用爱、用智、用美教育幼儿。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幼教师资培养院校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入手,坚持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幼师职业的语言核心素养;构建立体化的语言类课程群,理论融合实践,形成得体的表情达意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文化滋养、涵育“小幼师” 的“大先生”特质,努力培养具有真诚品格、弘毅情怀、高雅品位、美好品行、创新思维、扎实学养、精湛技能的高素质准幼师,以职前培养的基础性、前瞻性和高质量,成就学生职后保教的专业性、发展性和高水平,在卓越幼师培养中主动担当,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是应然选择和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叶澜.“生命·实践”教育的信条[N]. 光明日报,2017-02-21.

[2]谢延龙,杨春芳.通向语言之途的教育——论教育的语言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8(8).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于漪.解放思想,释放语文教学的活力[J].语文学习,2017(3).

[5]肖健.卓越幼儿园教师语言素养培养研究———以贵阳市和黔南自治州为例[J].贵州教育,2019(8).

责任编辑:王新国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Language Literac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ZHOU Meixiang

(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is a critical and sensitive period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one's life. The improve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will affect the children's learning and growt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we should create a cultural field for the language literacyimprovement based on educating people, build a practice field for thelanguage literacy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abilities,and create a research field for the language literacyimprov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in practice.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current situation; promo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提升策略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回归阅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