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特质的五年制高职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0-02-22程道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吟诵课例

程道明

摘要:批注与吟诵是古人流传的读思互济的读书方法。基于文言文的文本特质,用简约的批注和吟诵符号及口诀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古文,对传习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有直接借鉴作用,体现了语文课标强调的课程任务与宗旨。《赤壁赋》课例有印证与启发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批注;吟诵;符号标注;教学策略;课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23-04

批注与吟诵,是古人特有的读思互济的读书方法。批注是“用笔墨读书”,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特定的符号,随文圈点勾画“标注”重点词语及句子,引发或留存注意,帮助其疏通文句的节奏停顿及语义关系;二是在行距间或页边距空白处,以夹注或眉批记录词语解释,生发联想,赏析心得等,从而借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为反复阅读及吟诵保留思考印记。古人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就是随文批注,这在今天依然是非常实用的读书习惯。吟诵则是在批注的基础上的“用声音读书”,即通过抑扬顿挫的“出声朗读”,包括低声涵泳回味和高声唱诵,传达出读者对所读古文蕴藏的文气才情的理解。唐文治先生倡導的“三十遍读文法”——“前十遍求其线索,次十遍求其命意,再十遍求其神气”,说的就是通过吟诵学习古文的方法,包括“因声—求气—得神—入境”四个阶段。[1]唐文治先生在《国文大义》中将文品与人品与才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非常完整的读书作文法,为我们用古法学古文、提高喉舌声带记忆力、传习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直接借鉴。例如,唐文治先生中称苏轼的《前赤壁赋》为“逸才”,并有“逸才者何?其境翛然绝俗,若翔翥于烟云之间”的阐释,[2]这对我们以吟诵的方式来教学《赤壁赋》有直接启发或印证作用。

以下谨以《赤壁赋》前两段的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如何运用“批注法与吟诵法”指导学生学习古文,体现理论的应用价值。

一、用批注法疏通语词及课文大意

如前所述,批注法强调的是“用笔墨读书”,在动手动脑中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当然,每个学生都不是“空白”,有学习基础差异;用随文圈点勾画及夹注眉批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标示出文言语句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敏感度及分类意识,养成随文思考做笔记的好习惯。为此,笔者编制了体现古文语言特质与学习要求的“古文批注口诀”:重点实词画圆圈(○),虚词下标三角空(△)。专用词语短横线( ),疑难句子画长线()。嘉许句子波浪线(), 炼字炼意下加点( 如白露横江)。其中,实词六种:名代动形与数量;虚词五类:副词介词连助叹。需要说明的是,当代学习的古文(特别是课文)大多已标注标点符号,并且划分了自然段;在随文批注时,还可综合使用“定语( )、状语[ ]、补语< >、位置调整符号”等通用符号标记,体现逻辑精细度和记录的简明性。按此,《赤壁赋》第一段,可用简洁的符号作随文批注,实现思维结构与语言基本能力训练的可视化呈现:

通过批注,对照口诀,整理实词、虚词及语句学习的知识点如下:

(1)口诀“专用词语短横线”。壬戌:壬戌年。(保留原词,不翻译)

(2)口诀“重点实词画圆圈”。七月: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3)口诀“虚词下标三角空”。既:古字形,会意字,画一人在食器边吃完饭——转身离开,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今用作副词,意为“已经”。类词联想有:既往不咎,既然如此,借此可推测出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能力。

(4)口诀“炼字炼意下加点”。①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此时月亮看起来最圆、最亮)。为什么不用“七月十六”而用“七月既望”呢?因为“望”与“月”暗中相扣,形成字面上的呼应关系,且赋予抽象时间以感性形象,暗含“月相变化”的动态之美;而“七月十六”只是客观的数字陈述。②白露横江:横,横锁,充塞。联想诗句有:谁敢横刀跃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七律·长征》)可见,“横”富有气势;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举三反一”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5)舟:泛,使……浮起。泛舟,船行水上;坐船游玩。借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精确性。

(6)疑难句子画长线。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意为:吟诵诗经《明月》诗中“窈窕”这一章。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意为:使深潭中潜伏的蛟龙起舞,使船上被抛弃的妇女哭泣,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相当于英语的使役动词。借此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与创新性。

(7)口诀“嘉许句子波浪线”。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个句子包含丰富的语用信息和想象空间。首先,就词语解释而言。①纵:任凭。②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有言:“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③两个“之”,结构助词,不翻译。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见⑦分析。④如:往,去。⑤凌:越过。⑥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⑦茫然,旷远的样子。其次,就句式阐释而言,“万顷(之茫然)”,是定语后置,大意为:在素白的月色中,江面空濛辽远,望不到尽头。再次,就句子赏析而言,此句写得空灵、超逸、蕴藉:一言小舟之“小”,与江面的“空阔”形成巨大反差;二言皎洁的月光与辽阔江水,混同一色,形成水光交融、空濛辽远的感觉,小船随波飘荡、任意东西,使人仿佛进入空灵自由的仙境,与下文的“浩浩乎……,飘飘乎……”遥相呼应;三是联想到《诗经》“一苇渡江”的诗句,思接千古,富含文化气息。借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文化。

总体而言,随文批注,即用笔墨读书,能有效检测或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能培养学生精细化学习古文的良好习惯,能在新课标提出的“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可视化、行动化,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二、用吟诵法培养肌肉记忆

吟诵,是用累如贯珠、富有节奏和情韵的声音,传达出诗文的意蕴美;吟诵,如同唱歌,通过反复涵泳、体味形成喉舌声带等身体高度参与的肌肉记忆,使记忆得以长久保留并富有趣味。《赤壁赋》为宋代散文,兼有語句整齐的骈赋、长于抒情的骚体诗、长短结合的杂言句式等语言特质,可以参照近体诗“依字行声,依义行腔;平长仄短,韵字拖腔”的规则来吟诵,即按照汉字的平仄、用韵和情意的规定性,通过语句的节奏以及节奏点上汉字的“韵基”的收束或拖长来传递古诗文的音韵美和意蕴美。这里的“平仄”与普通话的“四声调”对应关系,也可用口诀来辅助记忆,即“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3],大意是说:汉字的普通话读音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归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以及入声字归为“仄声”。那么,“平仄”声如何发声吟诵呢?唐代处忠和尚的《元和韵谱》有言:“有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真空和尚的《玉钥匙歌诀》则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由此可知,人们理解的“平声、上声、入声”的发声方法和审美效果大体相同,即“平长仄短”。但是“去声……远”的阐述,与时下流传的“去声归仄,发声短促”的吟诵方法在理解上有偏差。笔者从唐文治先生的《论文之声》得到启示,“去声”在首尾段落乃至句尾,甚至语义震荡吞吐处,皆可拖长,趋于平,以求心气舒展平复。这说明,吟诵要遵循基本规则,更要根据情感表达灵活机变,切不可拘泥于教条。

当然,吟诵也可用符号来标记显明:节奏点(多为双音词的偶数字)上的“平声”字拉长一拍,即“韵基”重复一次表现为声音拖长,标为“—”,称作“短音”;结尾字,拉长两拍,即韵基拖长两次,标为“— —”,称为“长音”,以示与朗读有区别(对节奏快的古文以及上古时期的庄重型古文或清新质朴的诗文,可一字一拍,即不拖长);韵脚字,下标实心三角(▲),以作提示;“^”标注入声字,舌头弹出塞擦音,一发即收(非必要或难识别,可不标注);逢仄声结尾,又需要强调的,则用~ ~表示延长两拍,使语气趋于和缓。此外,吟诵时遇虚词可适当拖长“韵基”以表达语气情韵。下面结合笔者《赤壁赋》第一段吟诵作品将汉字及拼音用吟诵符号随文标记,再做简要阐释,显示吟诵“以声传情”的可视化依据。

笔者用上述符号标记选文的拼音版与文字版吟诵时的“平长仄短”及韵基的延长;对照笔者的吟诵音频,可比较容易理解吟诵规律,进而增进对古文文气与情意的深入理解。具体举例如下:

(1)拼音版吟诵符号标记

(2)文字版吟诵符号标记

整体而言,这两段选文的吟诵,需要整体把握吟诵的基调及语速的快慢,处理好情感的愉悦舒展与抑扬顿挫的关系。吟诵时,要稳住节奏点前的字头,然后对偶数字(即节奏点上的字)根据平仄和语义的特质用适合表现的语气与语调来吟诵;有时还需要对节奏点前的字头,以重复韵基的方式强化一次;押韵字的韵尾,拖长或音调快速上扬升起,或调值低缓下滑,以表现情感的升降起伏;还有前后句子的两项对比或前后气息紧密贯通。这些都需要在吟诵中具体把握以趋于娴熟表达,在此不再举例具体说明。

三、批注法及吟诵法的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对“批注法”和“吟诵法”的理解阐释,依据《赤壁赋》的文本特质,笔者选择前两段内容作为教学任务,用批注法与吟诵法来组织教学,简要程序呈现如下。

(一)教学导入

设计关于古人读书方法的题目,快速切入教学主题。如,下列哪些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请找出来并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A批注法;B朗诵法;C吟诵法;D语法分析法。教学意图是引出A和C并比较与B和D的差异,略讲差异,引导激发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用批注法圈点勾画课文第一段的重点实词、虚词和语句,师生对话交流,完成前述的相关知识点,师生讨论完成相关任务,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2.指导学生分组,用批注法完成第二段(原文及批注略)的学习,给予学生必要的练习时间,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相关任务,构建知识经验。

3.教师播放自制的《赤壁赋》吟诵录音,呈现带有吟诵符号标志的文段,做示范讲解,以带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吟诵的规则,给予学生适当的练习时间,以此培养构建学生的吟诵能力。

4.指导学生吟诵体味第二自然段的音韵美和情意美,在实践中掌握建构吟诵规则。课前,在学习通平台或教学QQ群,发布吟诵跟读作品,学生用打卡小程序跟读模仿评点,课上辅助教学,便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吟诵以声传情的能力,深化学习体验。

综上所述,运用批注加吟诵的学习方式,以符号留存并引导思维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随文批注、以声传情的言语学习能力,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宗旨与任务。

参考文献:

[1]朱立侠.唐调吟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陈向阳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Based on Text Characteristics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CHENG Daoming

(Nanjing Mochou Vocational School, Nanjing 210019,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Annotation and recitation are the reading methods of ancient people. Based on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Chinese, simple annotation, recitation symbols and pithy formula are used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ancient Chinese in real task situations. It has a direct reference role in spreading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which reflects the curriculum task and purpose emphasized by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lesson example of “The First Ode of the Red Cliff” has the function of verification and inspiration.

Keywords: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annotation; recitation; symbol marking; teaching strategy; lesson example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吟诵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课例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