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同犯罪作斗争”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2020-02-22徐鸿洲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活力课堂启示案例

摘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教学设计紧扣法治课程特点,遵循活力课堂“三段六步”教学结构,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注重从课堂教学结构、主体探究体验、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体现出活力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得到的启示是要彻底转变中职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着力研究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教学策略等。

关键词: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C-0050-04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在思政课程活力课堂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等理念,遵循“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思政课程改革要求,继承传统德育教育“三贴近”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积极实施“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推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善同犯罪作斗争”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经过初中阶段学习,中职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法律认知能力,对违法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基本判断,但对生活中正当防卫的条件、见义勇为的界定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深度认知,更不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去观察解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类犯罪行为,缺乏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善同犯罪作斗争”一课教学设计在活力课堂教学理念指引下,突出体现“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结构,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与学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判断,从当事人视角分析法律争议的焦点,寻找法律依据,巧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有效培育中职学生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为中职生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法治基础。

一、案例描述

本课题设计紧扣法治课程特点,遵循活力课堂“三段六步”教学结构,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

(一)预习导航,情境导入

1.预习导航,集案定学。课前,学生登陆泛雅教学平台,依据本课预习清单任务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及其他文本资料,浏览老师事先制作的“善同犯罪作斗争”课件,观看“正当防卫”微课视频,主动围绕主题搜集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案例资料,完成自测题并上传平台。教师制作便于学生预习使用的相关学习资料,推送至学生手机端;查看平台生成数据,针对学生课前预习问题完成情况,拟定师生上课伊始需交流研讨的共性问题,适时调整预定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顺利探究新知导引航向。

2.情境导入,引案激趣。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教学视频,自主感知、小组讨论可能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原因,并运用詞频分析技术展现高频热词生成词云,共探如何防范犯罪。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态度投身到探究新知活动中去。

(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

1.析案明理,探索新知。在具体教学实践设计时,本课题以案例学习为教学主线,组织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思考、探究、明理。如通过《今日说法》栏目关于校园欺凌视频案例中七个女孩的自述,引导学生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合作探讨归纳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通过教材案例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国家为了挽救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而采取的法律措施;通过观看《蜘蛛侠》视频及平台投票活动,引导学生要通过正确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过观看、讨论“痛打小偷”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正当防卫条件及其限度,树立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2.判案验学,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选择题,即练即评,较好地巩固强化了学生对本课题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与应用,实现了深度学习。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

1.会案评学,总结评价。为了实现学生学会对新知结构化梳理及促进其知识体系构建完善,本课题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小结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总结,不仅能较好地实现学生对新知结构化梳理,还能促进其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本课题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评价标准,依托具体教学评价平台,每节课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素养发展等四个维度设计拟定课堂学习情况评价表;实行多元主体互动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环节(权重为3∶3∶4),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对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学习行为予以评价,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

2.知案导行,拓展提升。通过围绕案例主题拟定一份法律建议书等途径,引导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巩固、强化学生对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和特殊防卫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拓展、丰富法治教育点,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形成,起到了活学活用知识、理论内化为实践、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

二、案例分析

美国学习目标研究专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主要着眼于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1]即:如何研制学习目标;如何精准分析学生的起始学习状态,如何科学界定施教内容,如何恰当选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监控。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设计、教学评价监控设计三部分构成的。本课题依据思政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重点在课堂教学结构、主体探究体验、教学资源生成等方面进行巧妙设计,体现出活力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一)析构思设计之活

本课题在教学实践设计时为突出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社会参与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思政学科教育规律,以真实或虚拟生活中具有法治教育价值意义的典型案例贯通串联起课前、课中、课后,积极推行活力课堂“三段六步”教学结构程序,即以“预习导航、集案定学—情境导入、引案激趣—析案明理、探索新知—判案验学、巩固练习—会案评学、总结评价—知案导行、拓展提升”这六个教学环节来整体设计、有效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明理,在明理中践行,实现知行合一。

以达成“学会正当防卫”这一教学目标为例,学生课前预习“学会正当防卫”微课,收集相关案例发至法律咨询信箱,完成“预习导航、集案定学”。通过观看《蜘蛛侠》的影片,在体验中理解见义勇为的意义(正当防卫的意义),实现“情境导入、引案激趣”。以此为基础,通过法庭辩论“方伟痛打小偷该不该”,明晰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接着,通过“方伟还会不会见义勇为”角色扮演,借助平台资源和素材,学生以见义勇为(如何正当防卫)为题展开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角色的真实情感,形成基于角色体验的不同感悟,实现“析案明理、探索新知”。在“判案验学、巩固练习”部分,利用三道选择题,验证学生所学。最后在“知案导行、拓展提升”部分,通过法律咨询信箱的李某来信,对“斗殴是不是正当防卫”的疑惑解答,完成法律建议书。在感悟交流过程中,升华情感,达成法律认同,增强法治意识。

(二)析探究体验之活

学生有真实的收获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练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生命活力共建共融共享的过程,还是一个经历、参与、探究、感悟和体验的过程。[2]只注重知识结果的习得,不注重师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的过程,常常是缺乏生命活力元素的课堂。

本课题基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拟定了多个学生参与的探究体验性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展现了课堂的活力体验。如通过《今日说法》栏目关于校园欺凌视频案例中七个女孩的自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展示了具有时代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各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维度探析,多资源运用,共享研讨成果等活动,整个活动过程贯穿着“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议题设计活动中感悟内化,在自主合作探讨中学习体验,能正确面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这种富有实效性的探究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保持主动参与、多元互动与对话的学习状态,又能让师生真实体验到生命活力元素的涌动,身心获得愉悦,个性得到发展。

(三)析资源生成之活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开发、激活教学生成资源,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动态资源生成,做到问题由学生提,思路由学生讲,资源由学生用,方法由学生悟,错误由学生析。新思想的生成,新情感的体验,皆为预设之外的惊喜,这就需要适度激活师生生命智慧,多方激发师生思维活力,巧妙调动师生生命敏感度。

在课前预习中生成。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更是生成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师通过综合分析学生预习结果获得第一手学情的教学生成资源,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本节课中,笔者在检查、筛选学生课前预习清单时,发现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难问题:在实施正当防卫过程中,有没有特殊防卫权?而这一问题在教材文本中并没有提到,无疑成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生成问题。在具体教学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条文,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关于特殊防卫权的规定。通过从预习开始引导学生动态生成,有效运用“生成资源”,灵活调整教学活动方案,巧妙化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实现了课前预习生成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思维活力的目的。

在比较辨析中生成。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比较辨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呈现出比较辨析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比较、感悟的生成平台,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而且能有效吸纳、内化所学知识体系。如本节课通过设计“方伟痛打小偷该不该”这一法庭辩论环节,学生能比较深刻、全面明晰地掌握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

三、案例启示

(一)要彻底转变中职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职思政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低质态、缺活力的状况,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满堂灌”“一讲到底”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评价缺乏多元化,师生皆缺乏生气活力等。这种课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想象能适应社会的变迁,能适应社会新岗位、新工作、新技术、新工艺等;这种课堂所培养的学生也很难具备今后职业岗位变更的迁移能力和自我变更能力,很难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要变革沉闷死气的中职思政课堂,须着力探索构建适合师生生命发展的活力课堂;而要使中职思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须进行深度变革;而深度变革的重要前提则需彻底转变中职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即要确立适合活力课堂的学生成才观、教学质量观等,不断改进和创新中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中职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让中职思政课成为以高度震撼人、以寬度吸引人、以温度感染人的活性课,成为学生愿上爱上、受益终身、充满生命活力的金课。

(二)要着力研究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教学标准

要以中职思政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以培育中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为贯穿主线,围绕中职思政学科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教学任务,研究相应学科核心素养在活力课堂中的孕育点、生长点,探寻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教学标准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思索其表现方式与融入载体,全面体现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内涵与特征,尽量体现出科学性和规范性相统一,便于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

(三)要深度開发中职思政学科活力课堂教学策略

主体性。坚持学生至上理念,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体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表现欲,长期保持主动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质态,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思维质量得到充分培育。

开放性。从课堂组织形式上看,要坚持生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知识竞赛、志愿服务、旁听庭审、模拟法庭、公益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向社区、企业,亲近大自然、大社会,实现由读“有字之书”向读“无字之书”跨越,唤醒与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实现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各种生成资源,让课堂拥有真正的生活趣味,让学生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各种活动体验中逐步提高法治意识与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

生态性。中职思政活力课堂是由课堂内外多种要素构成且相互均衡、融通、良序运行的生态化学习命运共同体。营造和谐、舒畅、良性的教学环境和人文氛围,用平等对话、沟通协商等方式代替话语霸权,用笑声、掌声、歌声、辩论声代替“一言堂”,用欣赏与宽容代替训斥与责备,用情感体验活动代替僵硬休克状态,用润物涵养滋养学生心灵世界。要精准把握中职思政生态活力课堂的本质属性关系,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把评价作为推进中职思政活力课堂深化改革的契机和起点,构建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适度强化互动网思维与现代信息化课的深度融合,克服“技术为王”的不良现象,让中职思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回归学生本位。

参考文献:

[1]廖聪慧.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学通讯,2011(2).

[2]赵文平,陈金国,徐鸿洲,姜华东.课堂活力从哪儿来[J].江苏教育,2018(3).

责任编辑:章跃一

The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of "Being Good at Fighting Crimes":

A Case Study

XU Hongzhou

(Jiangsu Gaoy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Yangzhou 2256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Make th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has been a kind of ultimate value pursui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Being good at fighting crimes" closely fol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le of law course, follows the "three-stage and six-step" teaching structure of the dynamic classroom, carries ou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and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ynamic classroom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subject exploration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resource generation. The enlightenment is to thoroughly change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standards, and deeply develop the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words: dynamic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case; enlightenment

猜你喜欢

活力课堂启示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基于学科特质的初中活力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推行合作学习, 构建活力课堂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