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石门南路吹打乐初探

2020-02-22张福雄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7期
关键词:南路锣鼓曲牌

□张福雄

石门南路吹打乐,俗称南路吹打、南路点子、南路等。南路吹打乐是形成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以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与民族打击乐器相结合,演奏成套曲牌,以增强各种庆典活动的热闹气氛。为了落实有关“非遗”保护精神,抢救、保护、传承石门南路吹打乐这一民间乐种,2004年开始,笔者作为演奏者和技术负责人,荣幸地参与了乐谱搜集绘制、民间乐队调查与演奏采录,以及南路吹打乐现场演奏录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2008年,笔者被认定为南路吹打乐传承人之一。作为一名演奏者、传承者,对南路吹打乐这一艺术形式不能孤芳自赏,有责任和义务与社会各界共同分享,这里,我把自己对南路吹打乐的初浅探索体会总结出来,就教于方家。但因学识水平所限,论述中难免诸多谬误,还请方家斧正。

一、南路吹打乐的基本内容

1.基本曲牌构成

南路吹打乐由6支基本曲牌与穿插(扩充)曲牌构成。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将基本曲牌与穿插曲牌随意增减。这有点像按西方的音乐理论称谓的“大型回旋曲式”技法。利用这种方法,能使演奏的曲牌可少可多。民间传说的“好老”艺人演奏南路吹打乐时,可以做到“三天三夜不吹旧东西”,应该就是以穿插曲牌的多寡而言的。一般而言,6支基本曲牌是以“板式变化体”形态出现,穿插曲牌继续保持“曲牌联套”(或曰“曲牌连缀”)的形式或其他形式,这样就使得南路吹打乐曲牌的构成非常广泛。

2.主要穿插曲牌

(1)南路导板之后的穿插曲牌有:擂鼓三炮中间有唢呐模仿鸣号、马叫声等。(2)原板头子之后一般不穿插其他曲牌,直接接南路原板上下句。原板上下句之后的主要穿插曲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下句演奏完之后穿插其他曲牌;另一种是上下句分开穿插其他曲牌,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完全以打鼓匠(鼓师)兴趣决定,主要穿插的曲牌有太平歌、得胜鼓、旅安庆、一蓬松等。(3)南路卖调·锁口,主要是起南路原板的收束作用和转接南路二流的提示作用。(4)南路二流的主要穿插曲牌有八板、威令、十番等。(5)南路三流之后一般很少穿插其他曲牌,因为南路三流其板式激越,是把南路乐推向高潮的部分,常见情况下三流过后,演奏即告一段落。(6)值得说明的是,只要演奏了南路吹打乐6支基本曲牌中的任何一支,其后只要接“尾声”就说明当次演奏活动结束。

3.其他穿插曲牌

(1)堂吹曲牌类:各调大开门、各调傍妆台、各调朝天子、白鹤耀等。(2)词牌曲牌类:武将发兵、出征类,如二凡、三腔、四门进等;文官出征类,如大雅、小雅、水里鱼等;修书、观书、别离、奏本类,如猫儿坠、浪淘沙、醉红休等;饮酒、吟诗、弹琴、观画、观山游景类,如香九娘、相思引、山花子等。另外还有其他类曲牌若干。

4.锣鼓经的构成

南路吹打乐所有的吹奏曲牌都有专属锣鼓经。但是专属锣鼓经中间,可自由地穿插戏曲及其他锣鼓经约400支不等。

南路吹打乐的锣鼓曲牌,因其情绪需要,按6支基本曲牌类别,亦分为导板锣鼓、原板锣鼓、二流锣鼓、三流锣鼓、其他穿插锣鼓等五大类。另外穿插其他文、武锣鼓经,如堆罗汉、望家乡、风老大等。

5.锣鼓经的使用

南路吹打乐锣鼓经在使用过程中,除有增强节奏的对比与衬托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各曲牌的串联作用。南路吹打乐锣鼓经有“单钹路子”和“双钹路子”之分,所谓“单、双钹”之分,实际上是根据鼓师的指挥区分的,其标志主要是在头钹和二钹的配合演奏中节奏变化,其他如锣、小锣等乐器的演奏谱基本上没有变化。“单、双钹”演奏形式的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一般视艺们的喜好和掌握技巧的程度而定。通常“单、双”混用也是允许的。

二、南路吹打乐的主要形式

1.南路吹打乐的乐器结构

南路吹打乐乐器结构主要有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两大类。吹奏乐器主要是“土唢呐”,其使用的吹嘴口面较大,芦草哨子一般自制(现在亦有用从北方引进的芦草哨,或用塑料管仿制芦草制作的哨子),其原因主要是江南芦草粗大柔软,制作的哨子声音柔和,适合表现南方风格,与北方哨子的那种生硬、尖锐、耗气量大形成明显的对比。笔者发现,有少数南路吹打乐队还加进了竹笛、土簧管等其他民族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包括革类乐器如大鼓、堂鼓、咚咚鼓、板鼓等;金类乐器如土锣、堂锣、虎锣、小锣、云锣组、马锣组、土钹、京钹、水镲等;木类乐器如开口(俗称“梆”)、压板、大鼓槌、堂鼓签子、板鼓签子等。

2.南路吹打乐乐队建制

南路吹打乐乐队的建制可大可小。一般情况下,南路吹打乐队人员不少于7名,即吹管2人、打击乐器5人。特殊情况下,南路吹打乐队可以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石门县首届“柑橘节”、皂市大市场开业剪彩庆典活动中,笔者就组织了150到300人的南路吹打乐队。实践证明,南路吹打乐队最少不能少于4人,即唢呐1人、打击乐手3人,打击乐手3人中鼓师1名,操各类革类及木类乐器;锣师1名,操大小锣;钹师1名,操头、二钹。南路吹打乐乐队人员构成一般为男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提升,女子乐队发展迅速,已经打破男性的一统天下。目前,女子南路吹打乐队已成为石门县及其周边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3.南路吹打乐的演出形式

南路吹打乐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行进演出,主要适应游行、迎亲、送喜以及殡葬等活动;二是坐堂演出,主要适应家庭集会、村镇集会等场所;三是舞台演出,主要适应专场文艺演出,大凡有舞台或拟似舞台的场所。

4.南路吹打乐的曲牌联奏方式

南路吹打乐的曲牌联奏可多可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完全演奏主体曲牌一套,即南路导板—原版头子—原版上下句—原版卖调、锁口—南路二流—南路三流—尾声。二是在演奏主体曲牌的时候,按照主体曲牌的前后顺序依次穿插其他曲牌。这种方式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主体整曲奏完后(即上下句为一整曲),转接其他曲牌;二是每奏完一句,就转接其它曲牌,这种曲牌的连接称为“存头换尾”结构,因为有了这种结构,使曲牌连套,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完全根据演出场所、环境以及欣赏者的需求自由调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三、南路吹打乐的主要特色

1.腔调特征

南路吹打乐的腔调特色是以徵音、商音为重要支撑,上句落宫音、下句落商音为主的五声商调式结构特征。这种商调式结构在南方民间音调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典型特点是,在旋法中采用212、321、532、265、561、132等三音列进行。这种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中极具典型性。本来“南路”之说,就是与“北路”对应的称谓,而这种称谓又与皮黄腔剧种的两种主要腔系称谓一致。可以说南路吹打乐与皮黄腔剧种在调式特征上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南路吹打乐基本曲牌是强调徵音的商调式,但南路导板的落字(结束音)“212543”却为角音,而尾声却落宫音“12321”。笔者分析,这一现象大致有三个作用:一是起制约作用,无论怎么变化,开始必须是导板,结束必须是尾声,是一种“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技术程式,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套路;二是从调式的稳定性看,尾音落角音有散发性、不稳定、有必须继续进行之感,即推动后面可以演奏各种调式的曲牌的一种力,而结束在尾声最后所落的宫音上,显然增加了稳定性,加大了终止感;三是反映了人们大一统理念、万物归宗的文化审美认同,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2.板式特征

南路吹打乐的6支基腔板式与皮黄腔剧种的“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的曲体结构,同样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以一个腔为基腔,通过板式变化来改变腔体的结构,如基本腔调就是原板上下句(或称南路一流),其他板式均在“原板上下句”基础上,不改变调式构成的前题下,大量地改变板式,如导板(散板节奏形态)、二流(比原版稍快)、三流(更快、情绪激越)等。这一特征正是皮黄腔剧种的板式特色,像京剧、汉剧、湘剧、荆河戏等剧种的西皮、二黄腔两大体系,均属于这种结构。这种板式变化结构非常科学系统,能较自如地表现事物与现象的渐进发展过程,又为乐曲本身的表现力提供了极大的弹性空间,它可以使一次性演奏在30分钟或更短时间完成,

亦可以通过“回旋曲式”的形式无限膨胀,从理论上说,可以达到永动演奏状态,像中国围棋的演变步数一样无休无止。从某个角度分析,南路吹打乐的板式变化与戏曲的南路(二黄)有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关系。比如传统荆河戏《薛刚哭城》就是用唢呐伴奏的“南路”腔(近300年来所有皮黄腔的“南路”“北路”伴奏都是用京胡为主),而《薛刚哭城》却保留着用唢呐伴奏的形式,不得不说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四、南路吹打乐的艺术价值

南路吹打乐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根基牢固。它经历了从民间音乐到戏曲声腔再到独立器乐乐种的发展过程,无论其历史的积淀还是艺术的成熟,都具有艺术创造与群众生活水乳交融的牢固发展根基。它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2.独成体系:戏剧声腔器乐化是戏曲音乐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但南路吹打乐是以板式变化体的“南路”为基腔的6支曲牌,它的结构与以板腔体的“南北路”穿插其他曲牌的结构极其相似,所以其艺术独特性与亲和性,在其他姊妹艺术中也是少见的。

3.连接紧密。成套的锣鼓经作为连接曲牌的纽带,使其他曲牌与“板腔体”的6支基本曲牌穿插自如,连接缜密,独成体系。

4.技法成熟。第一,吹腔在板式变化的节奏中,运用民族徵、商调式衬托的三音列商调式,运用移宫犯调的艺术手法,令其增强了鲜活力,避免了呆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第二,吹功上,承载南派特点,圆润委婉(笔者认为与明代魏良辅“水磨腔”不无关系),在气息的稳定中,追求强弱变化,使用颤指、花指,甚至超吹泛音却又保持某个基音为起音的技法,这些往往都是艺人们引以为自豪并倍感神圣的高级技巧。这种技巧与“北派”的强调断音、花舌以及滑音的演奏风格等,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因而更显“南派”婉约。

5.特点鲜明。它来源于“南路”腔调与板式,而又不同于南路声腔,它们的区别在于:南路唱腔复杂多变,而戏曲风格突出的唢呐吹腔简洁明了,器乐特点鲜明。

6.感染力强。吹腔优美动听,脍炙人口,锣鼓经节奏明快、起伏跌宕,具有奏者愉快、听者舒心的审美情趣。

五、南路吹打乐的形成、传承与流布区域

南路吹打乐是在具有600多年或更远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公元3世纪,唢呐由阿拉伯传入中国。到了明代,戏曲引进唢呐伴奏尤其加速了吹打乐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昆曲笛子伴奏的出现,特别是如狂潮袭来的“乱弹腔”采用京胡伴奏的强势推进,了唢呐在戏曲中的主奏地位被取代,吹打乐不得不寻找出路、最终流落民间,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吹打乐乐种。据考证,石门等地在这一时期的民间戏班发展快、数量多,也推动了当地吹打乐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石门县瓜子峪乡民间艺人黄绩三,更是为南路吹打乐在石门形成规模、得到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石门南路吹打乐生存的土壤日益深厚。

石门南路吹打乐传承体系,原引资料及考证比较困难,这里只就近现代有文字可考的资料为依据进行介绍。经调查,认定黄绩三为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有萧耀庭、黄开国、龚天贵、石少恒等,第三代有袁炳辉、潘思林等,第四代有刘世耀等,第五代有申象泉、张福雄等。

古老的南路吹打乐是随荆河戏音乐的搜集整理,才迈入研究层面的。1963年,常德地区文化局把黄绩三老人赠予的珍藏有40年之久的手抄工尺谱(纸本),编订在《常德地区荆河戏音乐资料集成》第一集中。这是第一部由组织采录编订的南路吹打乐系统资料文本,并保存相关音像资料。2004年9月,由萧耀庭主编出版的《荆河戏音乐集萃》较系统地介绍了南路吹打乐。2005—2006年,石门县人民政府组织班子,对南路吹打乐的流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传承体系、濒危状况等进行充分调查后,录制成了石门南路吹打乐资料专辑VCD、DVD光碟,并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加大保护力度。

南路吹打乐的音调和节奏,明显具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武陵山片区部分地区音乐风格特征,这与传承和流布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考证,其传播地域是以石门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最早流布地区东至安徽安庆(南路吹打乐中就有旅安庆、安庆调),南至沅水北岸,西至贵州铜仁、重庆酉阳,北至利川以东建兴、鹤峰,东北至宜昌荆门等地。这些流行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风格,明显凸显出对南路吹打乐音乐的影响,足以说明其历史之久、流布之广,影响之大。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流布地域已逐渐萎缩,除石门地区各乡镇对南路吹打乐情有独钟,一直显示出比较活跃状态以外,仅有邻近的临澧、澧县、津市、安乡等县市还有少量的南路吹打乐队。这种状态,不免让人产生一丝忧虑。

好在今天,南路吹打乐这一优秀的民间乐种,已湘西北石门这块风水宝地及其周边生根、开花,实现了本土文化形式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后的再生,它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各类民间喜庆活动中。

猜你喜欢

南路锣鼓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西安市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及绕城高速组合立交方案研究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