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域下发展“中国英语”的思考

2020-02-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生态圈生态

居 勰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人类生活的翻天覆地,但其惨痛代价却是“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矛盾激化。利润追求的最大化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对各类资源的肆意破坏,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还有人与人关系的紧张,阶级矛盾的日益加剧。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解决人与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其发展实质是要建立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实现决策科学化、体制合理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行为自觉化以及系统和谐化,最后实现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均衡”[1]。

二、生态思想与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影响深远。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从单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目标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意味着中国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圈里,即保持了总体的同质性,又考虑了要素之间的异质性,并努力使之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统一。因此,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生态圈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要有“生态”意识,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意生态圈要素之间的和谐共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直将文化建设视为国家发展生态圈中的重要环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种经过意识传承和历史积淀的社会现象,季羡林曾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文化是生活的表征,拥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会影响到人类的物质世界并以此形成所谓的物质文化。而受社会关系所影响的道德观念、生活理念、行为习惯及其所反映出的思想意识,如哲学、艺术、政治等,则属于精神文化。

语言则是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实践需求而产生的特殊、独有的产物。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文化的不同维度。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充分地了解不同民族及国家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及历史脉络。

因此,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文化通过语言进行有效表达,而语言也承载了文化,已然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

2、语言生态

如果将全世界的文化看作一个大的生态圈,那么作为人类产物的语言也必然是一个次级生态圈。Einar Haugen 最早论述了“语言与其所处环境的交互联系。”在此背景下,语言生态观指出:“语言生态是语言共存且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实现相互协调的均衡体系,在和谐的语言关系及环境中,能够保持不同语言的特异性特征,使语言得到潜层化的发展。”

这意味着在国际化日益纵深发展的同时,依然要尊重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语言习俗,否则某些语言必然走上灭绝之路。例如,在世界129 种语言中,部分应用频率极少的语言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究其原因在于现代文化的发展,让年轻的一代不愿传承传统的语言体系,进而使该语言丧失文化的土壤,失去应有的交流功能。

三、中国英语的发展

实际上,目前的语言生态发展极其不平衡,出现了英语独霸一方并长期支配其他语言的现象。据统计,全球约有17亿人正使用英语,且以英语为母语及官方语言的国家多达170 个,其中超过20 个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全球广播节目中60%以上使用英语播报,80%以上的网页使用英文,国际顶级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大部分国际会议更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

1、中国英语的发展

但英语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为当地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本土化特色,出现了各种英语变体,可大体分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其中,“内圈英语变体,特别是‘标准的’英美变体在各个地区一直得到最高评价……外圈和扩展圈英语在地位维度上的评价始终较低”。

在中国,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接触和使用英语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因人口庞大并且英语学习已经纳入义务教育的必修科目之一,因此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英语学习大国。1980 年葛传槼率先界定了“中国英语”的概念,究其原因在于无论在从前或是在现在,人们在英语表达时,总会夹杂着我国所独有的“成分或思维”。自此之后,国内学者们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并展开相关讨论,他们将中国英语作为特殊的语言学现象,并指出“中国英语”拥有西方标准英语的“灵魂”,不仅符合英语表达的标准和规范,更蕴含着我国所悠久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国英语”应该在语言生态圈中唱响中国声音,表达英语的“多元标准”。事实上,《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中国英语”,这也反映了“中国英语”的发展潜力。

2、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尽管如此,高一虹、许宏晨(2015)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0%的人对“中国英语”持有“中式英语”的认知倾向,并通过系统的论证,表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和狭隘的。

那么“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在语言表达、语言学研究上有和差异?“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主导,诠释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事务’或者理念。并不受母语文化或语法的影响和干扰,能够通过语义、译借及音译等形式进行英语表达和跨文化交流。因此中国英语是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语篇、句式及词汇。而‘中式英语’具体指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受汉语语法影响或干扰下,将英语词汇以汉语特有的规则及形式,表达出来,进而产生出一种不符合英语使用规范的语言现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及辨析中式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其语言交际和交流功能较为薄弱。”。

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虽然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活动,但前者属于“标准英语范畴”,有利于中国形象构建和中国文化的输出,是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的;而后者的习得将对学习者造成负迁移,甚至造成学习僵化,非常不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是我们必须注意并避免的。

四、中国英语的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最佳载体,因此在中国慢慢崛起的同时,必然要进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以往我们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在全球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宣传中国文化。应该说这多年来确实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国际社会对这种赤裸裸的方式也比较抵触,甚至会贴上“间谍”的标签。

魏源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由此延伸出去,不难发现,由学习者学习标准英语的内核,添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以温和的方式促进“中国英语”的发展,间接的输出中国文化。而本文建议采取从下往上的方式,“走群众路线”更容易贴近民心。

1、网络文学翻译

典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浓缩了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精华,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但这些经典的、严肃的典籍在国外市场处境并不太好,文化输出效果并不理想。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大部头阅读方式正在慢慢减少,而快餐式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成为网络阅读的主流,进而使一些娱乐类、生活型、实用性的书籍更加畅销。环球网通过数据调查发现,武侠、玄幻、网游为主的网络小说悄悄收服了众多海外的年轻读者;一些西方读者表示了解过《聊斋志异》、《孙子兵法》、《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对其他书籍不太了解”。

中国文化的输出不一定完全依赖严肃文学,草根视角的文字也许更贴近新一代人类。只要作品恰当的反映了中国现实与中国文化,完全可以作为新的渠道悄然向外传播。

2、民间组织传播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巡视员忽培元说过“民间组织和政府在对外交流方面,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两者应交相呼应和互为支持的”。南南国际贸易促进中心主席耿弘也赞同的说过“对外文化交流,应该放下身段交朋友,少讲官式语,多讲民间言”。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中国民间团体也越来越多的迈出国门,传播中国故事。民间交流形式不断创新,涉及文化、音乐、艺术、宗教、教育、旅游等,中国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得到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应竭力开展人文交流、绿色合作及民生合作等活动,从而为世界人民多维度了解中国及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结语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同时,语言生态圈发展极为不平衡,出现了英语支配其他语言的情况。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中国文化要在全世界有效传播,本文建议大力推广“中国英语”的发展,采取自下而上的草根渠道,发挥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的作用,既保留了英语内核,可以有效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同时又传播了中国文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中国英语作为独立变体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生态圈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新区制造生态圈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跑步生态圈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