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路径研究

2020-02-12刘方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刘方涛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会议中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方方面面”,该思想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构建指明方向。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发挥课程思政教育效能,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使党思想、方针、政策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发展中,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引领、教育。培养学生党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彰显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的价值性。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关联

1、价值指向一致性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化教育中提供契机与路径。但从教育本质上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价值指向的一致性,这也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起到支撑效度。价值指向是个体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期待,是个体满足客体需要的一种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需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不断的提升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四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重地,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性,体现两者的价值取向一致性,在“四有”人才培养中肩负重要责任,彰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价值。

2、教育教学目标一致性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无论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还是思政课程的实施,都应以这一思想理念为导向,明确育人方向、育人模式、育人效能,培养优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应用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目标是一致性的,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意识、有组织、有领导的培养学生,推进“大思政”教育观念的有效性实施,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3、责任承担一致性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接班人、建设者,完成高校教育使命。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作为高校重要教育思想内容以及课程教育手段,都需要肩负高校育人重任,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人才综合素养,使人才更好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肩负的教育责任为:以学生为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模式;遵从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推进教育的实施;发挥高校教育主力军,延伸、拓宽教育渠道,实施全面性、针对性、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助力于学生全面性发展。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路径

1、提升思政课程教育质量为核心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课堂”教育模式,“第一课堂”教育对学生发展十分必要。因此,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需要重视“第一课堂”建设,将提升思政课程教育质量作为核心内容,增强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更好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首先,丰富思政课程内容,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心内容,推进思政课程与时代发展融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同时,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重视文化教育,以我国优秀文化为导向,丰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内容。其次,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方法,打破单一的思政课程教育方法,以思政课程教育方法的革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手段的优化。例如: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施中,多重视研习性、思维性、探讨性、合作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最后,实现思政课程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打破传统注重“结果”评价模式,以有效性的评价手段,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2、转变教育工作者思想为根本

教师身为学生学习、成长、生活中的引领者,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职能。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应将教师思维观念的转变作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根本,以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师思维观念转变中,不仅转变思政课程教师教育观念,更要转变全校教师思维观念,包含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等,使全员协调一致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在转变教师思维观念中,首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知,增强其专业化能力与职业化素养,使其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为学生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内容。其次,高校重视教师理论自信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重要讲话内容落实到教师思想认知中,培养教师党性,使教师在践行党发展路径中更好的教育学生。最后,高校提升教师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助力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教师通过对美育、德育信息的认知与理解,能够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实施,并且以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一同进行育人,实现教育的统一性、系统性,进而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

3、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为载体

信息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趋势,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拓宽路径。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重视构建网络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延伸课程思政教育效能,进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四有”青年。与此同时,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也符合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信息内容的学习。因此,在网络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中,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信息内容在互联网平台中的融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信息内容,使学生获取我党信息更加的便利性。

4、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为着力点

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第二课堂”的建设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补充、延续,助力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推进高校全面育人模式的实施。因此,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需要推进“第二课堂”的建设,以“第二课堂”建设作为着力点,提升高校教育整体性效能。首先,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第二课堂”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二课堂”开展载体,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性融合。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信息内容,丰盈校园文化内容,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效能,为学生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风、学风、校风,促进学生成长。其次,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以校园文体活动、团体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推进“第二课堂”的建构。以文体活动、团体活动、社团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补充形式,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注入动力,推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以“第一课堂”为知识获取领域,“第二课堂”为知识实践领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身强项,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的研习、解读我党政策方针,为我党事业发展培养后备军。最后,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中,以实习平台、实践平台作为“第二课堂”建设依据。为学生实训、实践提供平台,实践与课程知识的对接,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实训、实践中,发挥课程思政在实践与实训教育效能,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例如: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结语

研究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路径十分必要,不仅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实施全面性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建,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育融合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而彰显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第二课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