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拟态环境下李子柒视频研究

2020-02-09李易安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短视频自媒体

李易安

摘 要 自媒体发展当下新拟态环境呈现出建构主体多元化、拟态环境更趋微观现实、网络KOL地位凸显等诸多特点。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进一步强化了新拟态环境中的意象符号、感官刺激和现实“还原”,使受众在媒介内容中感受到了真实与心灵的抚慰,从而吸引受众。

关键词 拟态环境;自媒体;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0-0113-04

1 自媒体发展下的拟态环境

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 1 ]。2002年丹·吉尔默提出了“新闻媒体3.0”。他将媒介发展史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平面媒体、广播为代表的1.0阶段。第二阶段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例如数字报、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等2.0阶段。第三阶段所谓UGC时代,以用户自我创新生产为主的自媒体运营3.0阶段[ 2 ]。目前的媒介环境恰恰是三个阶段共存的状态,但自媒体的出现使传播者出现了新的定义,传统的拟态环境已急需新的解读。

1.1 构建主体多元化

新闻媒体3.0时代,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存在多元化的现状。1.0和2.0时期,拟态环境仍由大众传播媒体把控,传统媒体是拟态环境的主要缔造者。而媒介用户往往被动地置身于其中。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仍有传统媒体,但同时一个新兴的群体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草根大众。如果要说自媒体对媒介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使草根大众也有了发声的途径。微博、微信、再到今天的抖音、快手、小红书,草根大众有了可以自由传播信息的平台。可以说新媒体降低了底层受众表达观点的成本,用户基数不断增大。伊丽莎白“沉默的螺旋”效应逐渐降低,“沉默的大多数”变得日趋活跃。草根受众通过自媒体平台参与进了拟态环境的构建中,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有了新的定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大众通过自媒体平台构建的拟态环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大多为精英阶层,传播的内容和过程都有严格的把关。但在今天,传播者日益平民化,人人即可发声,良莠不齐的用户素质也使当下的拟态环境日趋复杂。

1.2 内容更趋微观

议程设置理论是麦克姆斯与肖在196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也许无法左右人们怎么想,但却可以通过刻意地提供信息和安排有关内容来决定人们想什么。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被动地接受着宏观的、庞大的、意识形态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认为是受众所需要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已经丧失了对议程设置的绝对控制,自媒体加入其中,也就是说受众想什么不再是别人说了算,而是自己说了算。这直接导致媒体呈现内容的个性化、娱乐化、平民化,拟态环境逐渐摆脱宏观、庞大的叙事。以抖音为例,很多人都乐于在该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乐趣。在抖音上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区别,只要兴趣相投就能成为朋友。这种关注大众微观生活的自媒体平台,以其亲民的操作技术,接地气的情感诉求不断增强用户黏性,进而形成独特的社区网络,也构造了新型的拟态环境[ 3 ]。

1.3 网络KOL地位的凸显

自媒体的发展,看似每个用户都能成为拟态环境的构建者。而实际上,真正影响拟态环境只是极少部分人,他们被称为网络KOL。KOL,Key Opinion Leader,中文名为关键意见领袖。传播学中对意见领袖的定義是在团队中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之所以网络KOL会对拟态环境产生关键性影响,首先新形式下的拟态环境是由传受双方互动,共同缔造。自媒体解决了每个受众发言的问题,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发言却是KOL。因为他们的粉丝基数大,用流行的话说粉丝效应。以新浪微博为例,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社交平台,其用户基数庞大,但真正对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无非是以微博大V为代表的少数传播主体。微博大V往往拥有上百万、上千万的粉丝量,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成为当下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阵地。其次今天的公共事件,信源不再被传统媒体所垄断,在现场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且由于普通公众不存在对信息的把关、筛选、加工,因而对事实的还原更加客观。正是由于以上两点,网络KOL在当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中日趋重要。

2 李子柒短视频的拟态环境呈现

2016年初,四川绵阳女孩李佳佳化名为李子柒开始在互联网上上传时长4~10分钟不等的短视频。内容从最开始的传统时令美食制作,到文房四宝的古法工艺展示,再到竹木家具的DIY等。李子柒用精巧的双手和敏锐的镜头,为当代都市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静谧和谐。这正是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都市人急需获取的精神养分。截至2019年底,李子柒已经在互联网上上传了近120个视频,微博粉丝数达到2 670万,在外网YouTube也有近500万的粉丝。而其本人也在2019年12月14日荣登“年度影响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李子柒作为目前国内短视频制作的佼佼者,其成功与营造的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2.1 符号意象的返璞归真

拟态环境,皆由具体的符号意象组成。李子柒的短视频中有多重符号意象,回归自然,回归中华民族的精神原点是其符号意象的共同点。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内容呈现,使受众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无形束缚,寻找到情感宣泄的闸口。这也是李子柒系列短视频拟态环境的第一层面纱。

1)诗意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几乎是现代都市人心之向往却又遥不可及的生活状态。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由于曾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性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李子柒的视频拍摄地选在四川绵阳,第一次看视频,就被她巨大的后花园所吸引:足够大的田园自耕地、四季赏不完的花、竹顶石桌凉亭、木质小桥、涓涓细流还有自染蓝布门帘,满足了人们对古朴田园生活的所有幻想。屋内精致的瓦罐制品,各种木质炊具,竹编簸箕等与现代凌乱油腻的厨房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诗意的生活环境即便未必真实,但却迎合了都市人匮乏的精神诉求,满足了他们的认知想象,使人们有片刻时间感受到舒适与静谧。

2)讨喜的人物设定。纵观李子柒的短视频,主要角色一共有两个,李子柒和奶奶。李子柒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精致而不夸张的妆容,古风满满的服饰搭配,岁月静好的笑容,李子柒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但极具反差的是拉牛犁地、砍竹烧柴、刻砚造纸,自制家具,各种脏活重活,亲力亲为。这种人物身上的强烈反差,给李子柒本人注入了神秘感,使人物塑造更为饱满立体,同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设定也摆脱了两性相处中女性时常被认为“花瓶”的刻板印象,满足了当下时代女性独立勤劳的情感诉求。除了李子柒,奶奶也是视频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奶奶的出镜率虽然不高,但总是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每当李子柒完成了自己的“得意之作”或是遇到麻烦时,奶奶总会出现,或做出肯定的赞许,或伸出及时的援手。奶奶既是李子柒生活中的精神后盾,又是其成功路上的见证者。“长者”在李子柒奶奶的塑造下得到了理想化的诠释。

3)田园化的内容叙事。今天的短视频内容制作大多围绕现代都市生活,展现都市人日常生活百态。而李子柒反其道而行之,以田园化叙事为主要内容,其中尤以中国传统古风美食制作为主,例如柿子饼、麻婆豆腐、腊八粥、年夜饭等,通过镜头向人们展现了从种植、采集到制作的全过程。除了传统美食,李子柒视频还非常重视对传统器物的制作。例如用竹子自制沙发、用旧木自制衣架、搜集材料自制毛笔、用葡萄皮染色衣物等,看似脱离现代生活的内容叙事,实则是对“衣食住行”的最好关怀。此外,烧烟落满灰烬的脸庞、种豆沾染泥土的衣物、刻字留下疤痕的双手也是内容叙事的一部分,它们皆真实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自然状态,体现了远离机械社会的田园风貌。

2.2 视频制作的唯美巧妙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人感官的延伸。”媒介技术的发展恰恰印证了这句话。李子柒视频的内容田园自然,但必须与其精妙的视频制作手段结合,方可展现全部功力。这正是李子柒系列视频拟态环境的第二层面纱。

1)视觉景观的艺术化呈现。李子柒视频视觉景观的第一大特色就是色彩的使用。与当下大多视频崇尚人工光源与后期调色不同。李子柒视频中大多使用自然光,除了因自然光不足之处会加入人工光源,尽量以自然光影变化贯穿视频。比如2020年5月发布的《小麦的一生》中,李子柒从早晨天微亮就去田里割小麦,到太阳初升阿姨来帮忙,再到中午日当头,再到傍晚太阳西下麦子割完,视频讲究以一天自然光影的变化衬托小麦收割的场 景[ 4 ]。除了自然光源的使用,李子柒视频中后期调色的痕迹也不明显。视频拍摄讲究以自然景物之色晕染画面,湛蓝的天空、青葱的山林、汩汩溪流、明艳的各色花卉,组成了一幅自然明动的田园画卷。这种以自然之色为主,不追求强烈色彩反差的基调,不仅使人身临其境,而且舒缓身心。

李子柒视频视觉景观的第二大特色是镜头过渡自然。视频开场往往先展现其远景,以乡村全貌和自然之色作为主背景,给人宁静和谐之感。然后镜头拉近,以李子柒全景展现人物风貌,身着古风长裙,或倚栏赏雪,或驻足远眺,营造唯美生动的人物意境。近景取其神韵,近距离展现人物细微动作,如砍柴挑水、刻砚造纸等。这种远近结合的过渡加强了视屏画面的纵深感,使受众更容易代入其中。

李子柒视频视觉景观的第三大特色是多种拍摄方式的运用。延时拍摄技术造就了风云变幻的急速画面。而微距拍摄则能使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小苗破土的激动瞬间。另外视频中还多次运用到蒙太奇式剪辑手法,将四季轮回交替在十几分钟内完成[5]。这些高难度的拍摄方式使原本琐碎单调的家务生活呈现出电影化般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满意度。

2)听觉景观的艺术呈现。李子柒短视频擅于捕捉受众听觉感官上的敏感地带。与另一部家喻户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不同,李子柒在视频中从不加入旁白,连人物出镜语言都很少。但受众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感受到来自耳朵的愉悦。首先,背景音乐的恰当融入至关重要。李子柒视频的背景清一色采用古风音乐,以古筝、短笛等中国传统乐具演奏为主。这既符合“古风美食”的定位,同时也能营造空灵旷远的意境氛围,使受众暂时远离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获得片刻的听觉享受。古风音乐的演奏还与李子柒劳作时的声音完美结合,锅碗瓢盆的摩擦声、菜入油锅噼里啪啦的爆响声,为单调的音色增添生活的气息,使受众享受之余更彷如身临其境,尽享田园之惬意。其次,视频对自然音乐丝毫不回避。淙淙的溪流声、淅淅索索的落花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夏日虫鸣、犬吠鸡啼、雨水滴答等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田园画卷,为视频增添了不少乐趣。人物的语言虽然在李子柒视频中不常见,但往往作为点睛之笔出现。在早期的視频中,李子柒主要采用普通话,普通话虽能迎合绝大多数受众听觉系统的需要,但并无独到之处。随着其视频的日益成熟,四川话逐渐取代普通话,成为李子柒日常沟通的主要语言。四川话作为中国重要的方言之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夹杂在李子柒与奶奶的日常交谈,邻里之间的协作互动中,很接地气。这种以乡音作为主要语言的呈现方式,既能勾起游子久违的乡愁,也能引起人们对语言本体的好奇喜爱,拉近视频与受众内心的距离。

2.3 现实镜像的碎裂化

李子柒短视频内容以“食”为主,唯美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其制作美食和其他手工艺品的过程。看似还原生活,实则是对生活有选择性筛选、美化,将碎裂的生活片段糅合而成的拟态环境。

筛选之一人物形象的刻意营造。但凡出镜,李子柒总是以精致的妆容、古色古香的着装示人。无论是在油腻烟熏的灶头,还是在杂乱琐碎的厨房,更或是在泥泞不堪的田间,李子柒总是保持着贯有的恬淡笑容,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中的活。在我们的印象中,做家务的人总是衣着凌乱,污渍横生,易怒烦躁,但李子柒如出尘仙女般的形象却颠覆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这种来自屏幕另一端乌托邦式的美妙幻象仅仅是网络媒体投其所好,为劳苦大众编织的拟态环境。隔着屏幕我们无法体会到播种的艰辛、犁地的艰难、顶风冒雨的坚持,也无法真实触摸到冰冷的河水、带刺的灌木、飞溅的滚油。因为屏幕的阻隔,我们只看到一位衣着翩翩的仙女,淡然自若,仿佛不惹一丝尘埃,忙着我们每天可能会做的事。拟态环境刻意回避了现实中的真实状态,凸显出人们最愿意看到的部分,使受众在镜像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结合。这种破碎化的镜像呈现方式,迎合了受众视觉审美的味蕾。

筛选之二生活叙事的巧妙割裂。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往往认为“把关人”将现实环境割裂,把愿意让受众接触的内容巧妙融入拟态环境中,从而对受众的关注点进行导向。而UGC时代,大众逐渐成为了信息的主导者,看似“把关人”式微,实则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出现。李子柒系列短视频,以平民的视角展现生活的常态,但却并不完整。无论下田干农活、做饭还是做手工艺,视频常常关注创造性的、具有视觉冲击的画面,而对与之相关枯燥冗长的其他过程予以回避。以制作美食为例,只要做过饭的人都知道,做饭的过程大致包括做饭和收拾厨房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很多人乐于倾其心力,因为制作美食融合了创造、想象、期待、满足等种种积极要素。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欣喜自豪感会将人们的情绪推向制高点。李子柒视频紧紧抓住了这部分,所有的视频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制作美食的前半部分——做菜。但这并不完整,所谓的做饭还包括了乏味的后半程——收拾。视频中从来没有对使用过的厨房进行全景展示,也没有具体透露过李子柒在饭后是如何收拾残局的。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经历了情绪渲染的制高点后,剩下的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但回归现实,我们必须面对视频刻意回避的一地鸡毛。我们也許得花费比做饭更多的时间刷洗油锅、清理灶台、洗刷地面,也许在漫长的清理过程中会发现之前的满足自豪在繁琐的收拾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情绪从制高点迅速滑入可怕的深渊。这就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李子柒短视频中不得不回避的现实。

所以你可以说李子柒短视频是对现实的美好还原,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的部分呈现。总之,它是以一种残缺式、碎裂化的叙事方式,将现实生活分割、重新组合,营造拟态环境将我们包罗其中。

3 结语

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李子柒系列短视频能在近两年迅速走红,正是依靠了自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通过运用多种视频拍摄手段,将衣袂飘飘的李子柒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实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自然过渡。通过短视频营造的拟态环境,受众既能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又能看到幻想中的生活,极大迎合了现代都市青年的审美感官。但正如李子柒本人所言“视频中的状态是我一直追求但还未实现的”。拟态环境将现实割裂,使我们满足于视频中的美好与快乐,忽略了一地鸡毛的生活本身。如果只是将其作为碎片化时间的填充物,充实我们的感官体验,李子柒视频是成功的。但如果过度沉溺于其中,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很可能出现拟态环境环境化的恶果,导致认知偏差,严重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沃尔特 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靖鸣,张朋华.自媒体时代“拟态环境”的重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理论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9(8):71.

[3]郁子笛.网络短视频的拟态环境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224.

[4]姬之聪.消费文化语境下李子柒美食短视频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4.

[5]阙雨萱.从传播学视角审视李子柒走红的多重原因[J].新媒体研究,2020(13):72.

猜你喜欢

短视频自媒体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