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2020-02-09董潇潇

新媒体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董潇潇

摘 要 媒体融合是当今学术期刊界绕不开的一个趋势,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术期刊秉持互联网思维,推进新媒体建设,逐步推进跨平台运营。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媒体融合趋势,多数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并不顺畅。为了突破发展瓶颈期,学术期刊要轻装上阵,针对融媒体对自身发展的要求,逐步优化内容、建设平台、改善服务、引入人才、创新运营、推进传播,以此打破转型困局、突破发展瓶颈。

关键词 融媒体;学术期刊;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0-0092-03

2014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促进媒体间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传播体系。”该战略意见在媒体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推进媒体融合逐步成为业界共识。随着媒体融合重塑的持续深入,一个集各类媒介于一体,融多重特点与传播规律于一身的传播形态——融媒体时代悄然而至,实现不同传播形式的优势互补、兼容并收与融会贯通。面对社会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何以全方位融合新媒体,逐步朝着数字化期刊方向转型,是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重要发展难题。毋庸置疑,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吹响了发展创新与转型升级的号角,学术期刊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以互联网思维探索立足之本,明晰自身独特的价值定位,以求在融媒体环境下成功制胜。

1 内容:从静到动,凸显价值

融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严肃而晦涩的语言形式已无法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深入浅出、幽默个性、吸引眼球的语言风格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期刊的转型并非单纯地将传统纸质内容生硬地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是需要将内容解构重构,依托融媒体强大的承载力、表现力,将静态、枯燥的内容变得更生动、更直观、更丰富,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将期刊、作者、用户有机联系。一方面,针对读者广泛青睐的论文图表,受传统纸质出版技术的限制,图表往往以静态形式呈现,辅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而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过程及有价值的结果及实验数据只能被舍弃,而媒体融合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限,学术期刊可借新媒体强大的表现力,使出版内容及形式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单一转向多元、从抽象转向直观,使科学数据的出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可强化与专业数字出版技术机构的合作,对期刊官网进行全面改造,使网站不仅覆盖在线投、审稿业务,还提供在线出版、开放获取、查询检索等多项功能,这样便于作者提交与科研工作有关的重要结果、程序代码、实验视频、音频等科研数据,也便于网刊、微信版及PAD移动版论文中数据、图、表、文字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微信页面前端动画视频专区的规划,以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与利用[ 1 ]。

2 平台:错位经营,差异发展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不同传播平台具有不同优势:权威性来看,学术期刊网站依然是读者公认的最权威媒体;表现力而言,微博、微信等平台集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于一体,因而具有最佳表现能力;时效性而言,数据库优先出版平台最先将最新学术成果发布,因而时效性极强;信息传播视角看,微信、微博等平台提供的实时交互服务,使用户互动交流更便捷;而从覆盖面而言,数据库平台的覆盖面无疑更广泛,几乎覆盖了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各大学术机构。在融媒体市场环境下,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积极展示和推介,全面打通各大传播渠道,有效提升期刊品牌的知名度、权威性,促进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大幅提高。在媒体融合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学术期刊要依循各大平台的优势与特点,以“用户需求”为基本导向,探索一条错位经营与差异化发展之路。如,针对网站已趋于成熟的平台和技术,各大学术期刊可在官网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拓展全文优先出版、作者投稿、编辑收稿、审稿专家审稿等各环节的优势与功效;再如,学术期刊可根据微博平台的传播与互动优势,着重发布或转发业界前沿动态与最新政策解读,积极策划极具吸引力的选题等,并借助于官方公众号平台的自定义彩蛋等功能,促进微信与期刊官网、采编系统、出版发行等多项功能的融合,加速学术期刊内容的传播,强化读者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受众对信息的消化率[ 2 ]。

3 服务:差异关联,特色服务

为了走出发展困局,学术期刊要构建起融媒体服务模式,通过差异化服务、关联服务,构建起期刊与读者之间的直接连接,逐步培养起读者的“轻”消费意识,迅速打通线上平台与线下纸媒。所谓的差异关联服务,即要求线上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与线下纸媒内容要存在差异,但这并不代表着二者之间毫无关联,恰恰相反,学术期刊线上线下间应存在强烈的关联机制。举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在任意一项科目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不仅需要研究纸质版的教辅材料,还会选择线上搜索工具书目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名师讲解等内容,这就体现了知识的差异关联性与服务的趣味关联性,使期刊内容实现线下、线上有机结合,使相关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 ]。具体而言,学术期刊要面向小而专的目标用户群,结合图像图形领域科研特色,深度挖掘期刊学术资源、专业信息服务价值,依循线上平台優势搭建编辑、读者、作者、专家的高效交流平台,针对专业用户推出多元特色服务:一方面,期刊要整合线上线下多元渠道向用户推送全年重要会议信息,并在线上平台设置“年度学术会议”专栏,借助“两微一端”发布“本月学术会议”信息、通知及征稿信息,使用户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为了帮助用户快速发表和传播论文,期刊要为用户提供印刷单行本、论文网刊版、微信推广版,并结合用户专业领域的差异,为其精准推送最新目次的专栏专刊,并组织学术会议论文发表,以二维码宣传册方式增强论文曝光度;此外,对于青少年作者,可提供线上线下论文写作咨询服务,建立“说论文”微信群等,为用户提供写作心得案例,并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论文写作培训活动,提高知识服务水平[ 4 ]。

4 人才:互联互通,激励成长

无论传播如何更新,传播的目标始终是人,融媒体发展的最终指向也必然是人。为了推进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激发人才活力永远是一個绕不开的话题。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为了避免“受众过了河,自身还在摸石头”的尴尬,避免陷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误区,必须打造“互联互通”用人机制,促进人才在各媒体间自由流动、打通使用。不仅如此,融媒体时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无论是纸质稿还是电子稿、PC端还是移动端、单一媒介内容生产还是多媒体内容汇流,编辑人才都需要玩得转,这要求编辑人才既要是玩转全媒体的能工巧匠,又要具备慧眼如炬的强大洞察力与大数据分析能力。为此,期刊社要注重推动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其参加形式多样的学术会议,积极借鉴他人经验与技术,同时主动加强大数据、全媒体等知识学习,把握融媒体的特点与规律,树立互联网思维,成功由文字编辑向学术编辑转变,既能够将单一文字编排转化为多元素的文稿发布,使融媒体信息为文字服务,又能够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推介其感兴趣的内容,消除读者的困扰,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除此以外,期刊社应依循“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激励制度,对创新举措给予褒奖,对于创新失败则给予充分的宽容,如此全面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与创造力[5]。

5 运营:数化聚合,培育新业态

融媒体是一种“资源共享、内容兼容、传播交融、平台互融、利益共享”的新型媒体形态,正所谓“数化万物,智在融合”,融媒体作为当下国内传媒界最鲜活的实践,其本质在于打通不同平台间的“数据烟囱”,拆除产业间的数据藩篱,实现期刊出版与各大产业的“聚通用”。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对外应聚合不同领域,对内应整合团队力量、强化产品与市场意识,牵住产业运营这一“牛鼻子”,聚合符合融媒体发展趋势的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产品链。从市场角度看,学术期刊可积极开拓健康、教育、旅游、影视等文创领域,通过产品、项目、数据、技术等的聚合,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融合能力,推动期刊各业务板块与文创产业等资产板块的融合,使之成功进入资本市场,借助大数据的支持,关注5G传输、全息投影、AR/VR等技术应用,拓展“大数据+”产业运营边际,下好期刊运营的“先手棋”,培育全新的盈利点,做强集团文创产业;从技术角度看,VR、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开启了技术聚合新路径,学术期刊要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效仿钱江晚报的“小冰机器人”、新华社的“媒体大脑”等,打造集聊新闻、播新闻、写新闻以及功能覆盖采访、生产、分发等全过程的新闻链路,使AI智能为学术期刊赋能;从产品来看,为了顺应微视频发展势头,期刊要积极拓展短视频、音频、H5、长图、直播等产品,通过内容与形式创新为平台吸引更多用户,有效经营产品与平台,深度聚合数字传媒资源,拓展产品链条,加速用户开发进程,同时要聚合“期刊+”矩阵,将关联期刊聚合,探索集团期刊运营管理公司,构建“期刊+”新业态、新模式[ 6 ]。

6 传播:重新定位,规避风险

融媒体并非一种独立存在、单一运作的媒介形式,而是多重媒体共存共荣的全新媒介生态,是使不同媒体实现扬长避短的高效手段。面对融媒体的来势凶猛,学术期刊传播领域遭遇的主要挑战是思考方式与维度的转变,墨守成规、独自取暖并非良策,而要正视融合趋势、积极拥抱之。一方面,学术期刊要逐步从科技信息传播者向信息服务平台、从被动推送向私人订制转型,坚持纸媒的专业化,拓展传播渠道,做好线上服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深化读者、作者之间的沟通,同时要始终谨记将传播学术创新为己任,在保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媒体手段将繁杂的科技信息提炼浓缩,推动科技信息的系统化、发布形式的多元化、信息内容的特色化发展,顺应云出版、大数据出版、语义出版等要求,以读者为中心为其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加强与读者的接触面;另一方面,有别于大众期刊,学术期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涉猎不多,因而较少出现传播事故,正因如此,导致期刊工作人员对于危机传播的敏感度极低,这反而导致小概率事件发生率大增。如很多学术期刊虽开设了微博、微信等平台,但因资金及人才短缺,导致页面沦为徒有形式的僵尸号,或依靠转载其他公众号文章而苟延残喘,转载内容渠道的局限性导致所转载内容严重偏离本刊内容,部分涉及时事热点事件的评述报道的转载极易引发报道事故和传播危机。因此,融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编辑尤其要重视传播风险的规避,尽可能采编经过证实的学术内容与信息,并尽可能实现原创,以便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风险源,促进学术期刊的科学转型与健康发展[ 7 ]。

一言蔽之,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给了我们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差距、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转型期,学术期刊应积极顺应融媒体发展浪潮,逐步转变办刊理念,通过内容的动态化转变、平台的错位发展、服务的关联差异、人才的互联互通、运营的数化聚合、传播风险的规避等一系列措施,全面促进学术期刊由科技信息传播平台转向信息服务平台、由被动推送转向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主动服务,切实把握转型契机,实现学术期刊的蜕变,使融媒体时代真正成为传统出版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梁徐静.融媒体背景下期刊的转型及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17(5):14-16.

[2]夏登武.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问题研究[J].编辑学报,2017,29(6):520-523.

[3]刘永坚,高为.全媒体生态下的期刊融媒体盈利模式[J].传媒,2015(19):19-20.

[4]韩向娣,闫珺.融媒体时代学术出版的转型与蜕变[J].编辑学报,2017,29(S1):80-83.

[5]武怡华.融媒体背景下出版类期刊 “两微一端”发展探讨[J].出版广角,2016(11):75-77.

[6]万群,谢巍娥.抓住“牛鼻子” 下好“先手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转型路径的实践与探索[J].传媒,2018(18):27-30.

[7]杨琦,张伟伟,李燕,等.融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46-49,7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