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综述

2020-01-19翟梦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学者有效性

翟梦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意义、内涵和评价标准、制约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有效性制约因素分析、有效性提升路径等方面,仍然存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的空间。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深入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价值意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意义问题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性问题。对此研究一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起点。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从理论意义层面分析,是不断完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而且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层面分析,首先,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学者从个体全面发展角度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途径,可以有效地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1]还有学者从人性化方向出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相信受教育者的思想本质,在满足受教育者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开发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学习潜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格,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通过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受教育者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2]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有学者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指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共同的意识形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3]有研究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理性,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4]最后,有利于反击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观点。有学者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论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是重塑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声誉形象的最具说服力的工具。[5]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意义,学界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这些分析立足现实、逻辑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价值和意义研究的深入。只有在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价值意义的前提下,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更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刻的启示,也可以从更多维度与视角进行探究。但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当代价值不仅局限于此,以上价值研究多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而言,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丰富和完善价值意义探究甚少,如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内容,能够为个体提供塑造精神、传承知识、涵养文化等人文价值,奠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真正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等相统一。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价值的重要内容,在以后的研究中不应被忽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内涵和评价标准研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内涵,学界做了大量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6]沈壮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7](P14-15)苗丽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8]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有机统一。[9]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的分析既有哲学层面的形上界定,又有操作层面的形下阐释,从多维视角向人们描绘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深刻内涵。但是,现有研究多着眼于目标与实际的契合程度,虽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往往是概括的角度有所不同,同时也缺少对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没有明确厘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在以后的研究中容易出现基本概念混淆的问题。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去评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全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的研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关键节点。

对此,有学者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尤其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认知标准、情感标准、道德标准、意志标准、信仰标准和行为标准六个方面。[10]有学者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既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又要坚持“社会需要满足性”与“个体需要满足性”的具体标准。[11]还有学者立足时代背景,从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层面指出,增强“三个认同”“三个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1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学者们的观点中既有立足个体的评价,又有立足社会的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结果性评价,相对来说较为客观全面。这些评价标准虽各有侧重,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在实践中其可操作性及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如若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上述评价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将是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制约因素研究

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既受内部因素制约与作用,也受外部环境影响,它们共同左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内部影响因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高校自身建设有关。如闵永新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视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素质偏低,教师队伍难以胜任教学需求,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其职责要求”[13]等问题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何桂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趋向“假、大、空”,具有高度抽象化和理想化特征,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抵触。[14]王雪松则着眼于教学模式角度指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育者仍然处于单方面的理论灌输阶段,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15]严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意识有关。如高超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尊感强和自由感弱的受教育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抗拒接受思想教育内容。[16]沈壮海在其观点中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双重身份的统一体,他们的接受主体意识和接受意愿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实现提供着保证。[6](P71-74)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效甚至失效与外部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如董卓宁等学者从外部有效性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指出,网络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年轻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威性,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7]朱平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缺少里应外合,通力合作。[18]

综上所述,关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乏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合理性,为我们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也让我们意识到当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创新提升路径的迫切性。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在内的学校因素以及网络、社会转型在内的社会因素。除此之外,从微观层面来看,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也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只是被动的接受,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并不完全认同,因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今后关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因素的研究中,应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做好相关实际调研,更多的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建议。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提升路径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的研究,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基于教育者有效性的提升研究。有学者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角度指出,要严把“进口关”,对应聘者进行严格审查和选拔,注重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任用教师,完善教师考核制度。[19]有学者从建立适应的工作方式出发,认为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的同时还要整合教育资源,使教育者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20]还有学者从网络文化传播理论视角分析,合理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app平台可以促进师生良好互动,很好地突显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与价值。[21]

2.基于受教育者有效性的提升研究。有学者认为应该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的主动引导下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2]还有学者认为要协调教育双方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23]该思想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个性鲜明,学习动机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同时也承受着诸多压力,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些特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结合时代特点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3.基于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研究。有学者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教师、学生和校园环境三维立体化教育形式,打造积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24]要营造宽松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尤其是要重视现实环境和语言环境的营造。[25]提升环境有效性不仅要各方面联合起来宣传正能量和主旋律,还要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注重效率与公平。[26]多数学者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作了诸多论述,成果颇丰,但都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等宏观方面展开论述的,对于家庭等微观环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应该让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形成合力,加强或拓展对这一方面的研究。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研究。有学者指出,恰当运用语言艺术可以增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效果,提高思想交流的有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27]也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运用平等化、生活化、时代化的语言。[28]将语言艺术作为融合理论与思想的媒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这种利用其他艺术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也为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但是,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的研究,大多是就理论来谈理论,可操作性不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问题。并且,对这些研究归纳总结发现,研究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大多是从教育主客体、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构建,切入点缺乏新意,很难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加强实践研究,创新有效性提升路径,为其注入时代元素,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时效性。同时,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发展的特点,对研究的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探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五、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今后需拓展深入的问题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丰富,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是一个常论常新、常论常需的议题,还有值得拓展与深入的方面。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相关论文大都从内涵、评价标准、研究的意义、制约因素以及提升条件等方面进行阐述,这些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般探讨,研究范围窄,理论深度和宽度有限,同时缺乏令人信服的例证和动态分析,而且学者们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29]基于此,笔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应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等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建议。在未来研究中要积极归纳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强对基础理论的探索,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2.增加国内外相关问题比较研究。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30]但是研究内容大多重复,研究结论也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研究视域多局限于国内,对于国际上相关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时,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思路、更为广阔的视野去探究更为新颖的“提升有效性”的方法和路径。我们需要充分关注国外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国内外学者研究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研究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开放的心态品鉴国外的做法,洋为中用,梳理总结出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创造出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更加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关注时代发展,增加实践研究。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各个角度的论文汗牛充栋,研究成果大多属于经验总结层次的,缺少具体的规程性的实际操作技术。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问题,许多学者就只针对其评价标准进行理论性研究,未能提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相关的具体细则,评价标准也是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而非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而得出的结论。[31]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要有针对性地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在关注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我们所处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标准和评价可靠性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模式,提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举措。

4.扩展研究视域,注重整体性研究。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存在研究成果的完整性相对欠缺,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全面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要拓宽研究视域,不仅仅只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而是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在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今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要求。同时,“只有当我们确立了相对严整的理论框架之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才可能是整体的而非局部的、相对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具有相应的普遍性的而非个别经验化的,我们的研究才可能真正具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学科化发展,有力回应种种现实挑战的意义。”[7](P22)

综上所述,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价值意义、内涵和评价标准、制约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等都进行了深入探究,这些研究成果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实践指引。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学界要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给予高度关注和及时回应,期待将来可以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学者有效性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